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我们都该找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们都该找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2025/1/8
logo of podcast 面基

面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老编辑
Topics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读史铁生,是因为我们不再是当年在语文课本里初识《我与地坛》的年纪,我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史铁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如今的我们,已经感受过命运的不公,体会到人生的种种无奈,也明白了在微观处仍可自在自为的自由。我们重新理解了史铁生字里行间的思考,一再被他的某些句子击中。 史铁生为失意的人准备好了地坛,也为我们准备好了文学,在外部秩序瓦解的时代,我们开始寻找精神慰藉。 老编辑:疫情之后,外部世界的正向肯定减少,我们开始审视自身,发现很多东西并非自己努力所得,而史铁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路径。文学是真实的,它记录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疫情冲击下,外部浪潮停滞,我们开始解构自身,反思自身结构的来源。每个人对“黄金时代”的定义不同,但它终将过去,我们都将面临困境。史铁生的作品跳脱了伤痕文学和奋斗叙事的模式,以纯净的文字进行创作。史铁生拥有精神上的故乡,而我们则面临着精神上的迷茫。探访史铁生,应该从清平湾开始,因为它是史铁生文学的原点,也是他精神故乡的一部分。史铁生放下笔的那一刻,80年代文学结束了。知青经历是既成事实,我们应该理解它,而不是简单地赞扬或批判。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清平湾的地理环境塑造了史铁生的文学。清平湾最好的出路是大量种树,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史铁生居住的雍和宫26号离地坛很近,这体现了他与地坛的密切联系。地坛在史铁生那个时代是一个废弃的地方,如今却成为热门景点。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地坛,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静的心境。找到自己的地坛,需要平静的心境和合适的时间。人并非理性的动物,经验和直觉更重要,而这些依赖于感官。在地坛,我们能体会到海德格尔的“抛入”和“存在”,而在其他地方,我们体会的是“本质”。如今的地坛已不再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但我们可以寻找自己的地坛。80年代的结束并非戛然而止,而是无疾而终,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导致了80年代文学的终结。路遥和史铁生都经历了命运的改变,但改变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史铁生的作品中蕴含着康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史铁生在地坛构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空间,他直面死亡,理解了生命的有限性。《我与地坛》帮助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因为它提供了具体的时空和人物。理解作家和作品,要看他们的书信集,了解他们的处境和想法。理解海德格尔,要从“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入手,而《我与地坛》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史铁生与母亲在地坛的互动,体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如今的地坛已不再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但我们可以寻找自己的地坛。80年代,很多作家获得市场和官方的肯定,而史铁生则相对孤立。史铁生的文学王国是地坛,他通过探索内心世界,走出了独特的道路。史铁生最终成为了地坛里的海德格尔,他通过面对死亡,理解了人的存在。要以非结构的观念看待人,相信人是有神性的,而这与康德的哲学思想有关。我们可以像地坛一样客观地接受过去的一切,而这不需要主观上的接受。张一鸣和张小龙对知识的认知方式不同,这体现了理性与直觉的不同。过分依赖理性的人,可能会获得成功,但也会承受巨大的痛苦。这部作品可以被归类为综艺节目。文学是真实存在的证据,它记录了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克拉玛依,我确认了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在新疆,我看到了地质勘探队员的尊严和坚韧,这与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内核相契合。俄罗斯文学展现了人在恶劣环境下保持尊严的勇气,这是中国文学难以展现的。中国人对“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恐惧,根源于儒家文化和社会选拔机制。俄罗斯文学与中国人的理念契合,因为两者都经历过重大的历史变迁。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中很多过去被重视的问题都不重要了。中国中产阶级比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生活更好,但他们也更焦虑。真正的自由需要我们接受降薪和收入减少。很多人嘴上说要自由,但一旦有涨薪机会就放弃了自由。我优先考虑的是工作能否确认我的存在。做自媒体,如果收入来源单一,会像老农一样辛苦。我在家族中像大熊猫一样,这是一种特权。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处境并非完全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要学会原谅自己,而不是把责任推给社会。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而不是依赖外部评价。史铁生不会纠结于自身的残疾,因为他接受了自身的局限性。读史铁生的作品,能帮助我们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地坛,只要你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我写了一篇关于35岁的文章,但还没有完成。35岁,我离开家乡的时间超过了在家乡的时间,我开始学习摄影。35岁,应该重新学习一件事情,体验从零开始的快乐。人到中年,应该向女性投降,因为这是人类的本能。要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而不是依赖外部评价。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地坛,一个能让自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地方。

Deep Dive

Chapters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读史铁生,因为我们不再是当初在语文课本里初识《我与地坛》的年纪,如今的我们更能理解史铁生字里行间的思考,并一再被他的某些句子击中。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读史铁生与其作品。
  • 听众年龄增长,对史铁生作品理解加深。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嘉宾:

老编辑@「老talk消息)」主播,「边走边读)」主理人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聊史铁生,这个话题我动心已久,但很怕碰了就落入俗套,如果扔去谈论史铁生身残志坚、热爱写作、励志榜样的那一面,变成心灵鸡汤的酌料,那就太失败了。

如今为什么这么多人开始重读、回望史铁生?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都不再是在语文课本里初识《我与地坛》的年纪了。

就像是某位读者阅读史铁生之后留下的那条广为流传的评论: 十三四岁的夏天,我在路上捡到了一把真枪。因为年少无知,我扣动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还以为开了空枪。后来30岁或者更老,我在路上走着,隐约风声在耳边响起,我回头,子弹正中眉心。 我们都已在人间游历了一番,感受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知晓了种种非个人可左右的洪流,也体会了在微观处仍可自在自为的自由。

我们重新理解了史铁生字里行间的思考,一再被他的某些句子击中。

本期的嘉宾是我的偶像老编辑老师,2024年,也是他35岁这一年,他费时费力费钱地拍了一部关于文学的长篇,走访了路遥、史铁生、郁达夫、张贤亮、萧红等作家曾经的生活和创作轨迹,边走边读。

看完他写的一些关于史铁生的随笔,我终于下定决心做这期节目。

录制时,我问他花了这么大力气做这件事,有什么感慨吗?

他回答说: 文学是真的,就这一句话,文学是真的! 欢迎大家收听本期节目。

🎯时间轴:

00:24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读史铁生

02:22疤痕效应,刀刃向内,结构自己,遇见地坛

06:41史铁生为一个失意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08:49寻找路遥的途中,遇到了史铁生的清平湾

11:2980年代和陕北往事

14:20文学是世界的,但文学家是有户口的

19:51母亲的合欢树

23:47文学离今天的人们还近吗?近,你在人生逆境时,总有需要文学的时刻。

25:12《平凡的世界》与小镇做题家的悲欢

28:27清平湾是史铁生文学的原点

31:47地坛里的海德格尔:史铁生是中国人接触哲学最方便的一道门⭐️

37:34母亲,母亲⭐️

42:02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你的地坛⭐️

45:17人并非理性的动物,但某个地方能激发你的所知所觉所感时,其义自现

47:16在地坛,寻找一颗能靠近史铁生的书和长椅⭐️

49:47意难平!长跑健将的故事⭐️

52:38在地坛,体会时间本身⭐️

54:37我是地坛,像地坛一样,观照人和事,接受它们

57:14文学是真的!⭐️

59:45我看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的自己

1:01:45儒家文化内核和老中认的底层恐惧

1:04:45中国中产阶级还是活得太好了,所以焦虑

1:08:42我是家族里的大熊猫

1:11:18我的某些处境,并不是完全靠自己努力得来的⭐️

1:18:0835岁这一年⭐️

1:23:55北京,北京

1:27:04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本期内容相关资料:

  • 摄影师肖全拍摄的史铁生陈希米夫妇,照片收录于《我们这一代)》

照片引用并未征得作者同意,节目无商业目的,如若侵权,请版权方在评论区留言,或联系微信:zhaoyuanup ,会立刻删除

  • 插画师@三月大花脸根据《我与地坛》内容创作的插画:

史铁生: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中出现的人物——「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我与地坛》中出现的人物——多年都在暮色初临时在地坛逆时针散步的夫妇、酷爱在园子的东南角练歌的小伙子、常来这园中喝酒消磨午后时光的老者、在园中捕鸟的汉子、经常穿园而过的朴素优雅的女人、让读者意难平的长跑健将... 插画引用并未征得作者同意,节目无商业目的,如若侵权请版权方在评论区留言,或联系微信zhaoyuanup ,会立刻删除

  • 在地坛,寻找一颗能靠近史铁生的树与长椅(拍摄@老钱):

  • 古祭坛

  • 史铁生从雍和宫26号家里去地坛公园会经过的一段路

  • 银杏大道,等着被挂起来的红灯笼

  • 老编辑在「边走边读)」里关于史铁生的两篇长文的节选,本期节目的大量旁白也来自也这两篇文章

🎬**后期制作、声音设计:**Dong

📣 欢迎关注@老钱日日谈) ,如果播客没听够,可以来公众号找我玩,这边的更新频率会高一些。

也欢迎大家来🪐知识星球)找我玩,这里是我自己学习的输入笔记,也是听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