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历史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不仅有深度有厚度其实也有温度形式有态度做人有温度我是馒头大师欢迎来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读懂过去活好当下谈面未来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呢我们回到一个老专辑民国往事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一声枪响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革命轰轰烈烈却也百转千折那些第一批参与武昌起义的人后来怎么样了呢武昌起义的幕后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其实是蒋义武但起义爆发的当晚作为起义军总司令的蒋义武却不在武昌城不是他不想在而是他当时必须要跑
就在起义发生前他已经被人给卖了甚至已经被人给抓了蒋义武出生于湖南里县一个普通百姓家庭 1905 年入的同盟会随后加入了武汉的新军投的是第 21 混成协 41 标三赢左对但蒋义武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身份文学社社长文学社这个听起来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社团实际上是一个激进的革命团体
取这个名字只是为掩人耳目防止被查封蒋义武和同伴在武汉新军中是大力发展会员到了 1911 年武汉新军 1.5 万人里有 3000 人以上已经都被转化了
人手够了自然就要行动按照蒋义武的计划武汉新军将于 1911 年 10 月 16 日发动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但由于同伴在 10 月 9 日上午研制炸药时意外爆炸惊动了政府起义只能被迫提前到当天晚上 12 点整而更糟糕的是消息走漏以后政府拿到了整个起义人员的化名册下令封城全城缉拿相关人员
蒋义武和文学社的骨干刘富基等人全部被捕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没有剪辫子的蒋义武冒充当时看热闹的路人居然就逃出来了当时清政府没有一个人认识他而自己的伙伴没有一个出卖他觉得当晚已经无法发动起义的蒋义武决定暂且逃出武汉到附近乡下去避避风头
但没有想到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 10 月 10 日晚乌昌起义还是爆发了并且迅速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清王朝在短时间内就突崩瓦解那关于这一节我在之前的音频节目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里有详细叙述欢迎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得到消息后的蒋义武在 12 日就赶回了武昌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军事顾问兼联络使
并在袁世凯下令麾下的北洋军进攻武汉时积极参与抵抗在危难时刻还接过了总指挥权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 1912 年 2 月袁世凯如愿以偿从孙中山手中接过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杖他倒没有忘了蒋义武邀请他去北京临时大总统府担任高等军事顾问
江一武没有拒绝在宣布文学社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后北上赴贤他很清楚袁世凯的真正目的那些在辛亥革命中有影响力的人都不许在外面游荡
在北京袁世凯授予蒋义武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蒋义武万次不受对袁世凯采取敬而远之的不合作态度而一旦他发现了袁世凯的复辟野心蒋义武当即就反出北京参与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担任鳄鱼招服使招募军队准备杀回武汉然而基础薄弱的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了
也就是因为这次革命袁世凯对蒋义武动了杀心 1913 年 8 月 29 日已经成为通缉犯的蒋义武决定经广西前往香港避风头途经泉州时被当地的北洋政府军队发现并逮捕一路压榭至桂林因为蒋义武毕竟是乌昌首义的功勋人物桂林当局虽然对他严加看管但基本上还是在关押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待
与此同时各路人马都在想尽一切办法营救蒋义武只是请托最后都被一个人卡住了那个人就是黎元洪黎元洪当时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他在 9 月 3 日致电袁世凯建议从速处决蒋义武当初作为骑军总司令的蒋义武和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不仅是朋友还是盟友
张士昭后来回忆曾经亲眼看到两个人在同一桌上交杯换盏看上去曾经是亲密无间令人是不胜唏嘘在狱中蒋义武自知这次应该是难逃一死了留下了四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当年豪气金河在如此江山怒不平皆我寄愿终无了空流弩箭作寒鸣
9 月 9 日多方营救失败蒋义武在下午 4 点被带到刑场据多名现场目击者回忆当日刑场地面铺有红毯正中放着一把椅子蒋义武坐进椅子身后站着一排穿正装的行刑士兵执行军官高呼一声李政敬礼蒋义武不转身举手打理与此同时枪响蒋义武就医十年二十九岁
武昌起义的革命军参谋长是孙武起义当天晚上孙武也不在现场在医院不是他想住医院而是他被炸伤了不得不住进医院前面说到的那颗意外爆炸引起清政府警觉的炸弹就是孙武研制的孙武是武汉人留学过日本专门学习过炸弹制造技术在日本期间他参加了另一个革命团体共进会
在武昌起义前孙武的共进会和蒋义武的文学社结成了同盟蒋义武是总司令孙武是参谋长因为孙中山是叫孙文所以当时不少人以为孙武是孙文的亲兄弟而孙武他也并不辟谣 1911 年 10 月 9 日上午孙武和一批人在汉口宝山里的一间房间里自制炸弹按照孙武的计划他们要把这枚炸弹扔进武汉的总督衙门炸死湖广总督瑞成
但在制作过程中共进会的另一个负责人刘公的弟弟刘彤进房间来溜达顺手点燃了一根烟然后弹了一下烟灰炸弹爆炸后炸得孙武是满脸失血知道事情即将败露现场的人立刻全部撤离由于时间紧迫他们来不及带走房间里的大量革命标语和旗帜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带走锁在保险柜里的一本花名册那是参与起义的全部革命党人的花名册
自知有亏的刘彤后来想返回宝善里取回华明策却被守候在那里的巡捕一举抓获 14 岁的刘彤受刑不过把起义计划圈盘照出虽然孙武因伤缺席了武昌首义但他与共进会对起义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起义成功后他出任武汉军政府军政部长而蒋义武只是副部长
革命成功武汉的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面临一个合并的问题而孙武与蒋义武的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蒋义武认为武汉新军对其成功鞠躬至伟而新军的工作基本都是文学社做的合并后应该是以文学社社员为主体但孙武认为共进会远出同盟会一脉是正统而且也出力很多应该以共进会为主体
最终蒋义武担任了军事顾问而孙武担任了军政部长孙武随后利用职权大量提拔原共警会的成员引发文学社和其他团体的不满为了寻求支持孙武找到了同样希望在革命党中找到同盟的黎元洪两个人越走越近之后孙武开始与革命党渐行渐远
在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南北议和期间孙武专程赶到南京去找黄兴希望能够得到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的位置在遭到拒绝后愤恨的孙武宣布脱离同盟会成立明社开始拥护黎元洪由于孙武与袁世凯方面越走越近他在武汉也陷入了孤立
1912 年 2 月 27 日,以文学社为主体的武汉革命党人走上街头要求孙武下台,孙武被迫在 3 月宣布辞职下台。失去武汉革命党阵营筹码的孙武自然在袁世凯阵营也开始变得无足轻重。在此之后,孙武在北洋政府里担任过一些不痛不痒的职务,始终与他心中期待的位置有所差距。
1927 年国民党北伐当时担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的孙武只能退居北京就此离开了政治舞台 1939 年底孙武病逝于北京享年 60 岁武昌起义有三武除了蒋义武和孙武还有个张振武张振武也是湖北人也留学日本结识了孙武同为共进会会员
回国后的张振武一直在从事反清事业并且曾专门回老家变卖财产充作革命经费而且也因此几度被捕 1911 年 10 月 9 日的那次炸弹意外爆炸之后其计划全部被打乱蒋义武远顿孙武养伤刘富基等一批骨干被捕被杀群龙无首而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张振武
就在大家以为起义将被推迟的时候就是张振武在 10 月 10 日清晨坚定大家的信心说今晚必行动起义成功后又是他找到的黎渊洪软硬兼施硬是把他拖出来当了湖北都军
北洋军猛攻武汉的时候汉阳失守军政府商议放弃武昌使张振武力排众议以佩刀砍地说有敢言退出武昌者斩并找到准备撤退的李彦宏严厉斥责要他稳定军心但是张振武和不少参与武昌期的革命党人一样相对于袁世凯和李彦宏这样的老政客而言还是太单纯了
由于自视为手艺功臣又对黎元洪有拥立之恩所以张振武其实一直没有把黎元洪放在眼里不仅在言语上毫无尊敬之意甚至还谋划过让黎元洪下台另找人取而代之而这些都被黎元洪记在心里从革命立场来说张振武毫无问题反对独裁拥护孙中山为此也积极投身二次革命也因此得罪了袁世凯
1912 年 8 月张振武与孙武的矛盾已近乎不可调和袁世凯和黎元洪借调停之名请张振武北上入京自恃黎元洪绝不敢乱来的张振武带着一批湖北军政要人欣然应悦 8 月 15 日张振武坐东六国饭店宴请北洋军的重要将领席间宫愁交错兵主谈笑风生张振武还发表了不少观点
晚上十点左右张振武在坐马车返回住处途中被北洋政府派人逮捕第二天就心形枪决张振武就医的时候年仅 35 岁据说他临行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想不到共和国黑暗如此而黎元洪在张振武死后送上晚联上联是为国家缔造艰难攻守罪魁后世自有定论
下列是信天地见灵上下私情公义此心不负故人 1911 年 10 月 9 日那颗炸弹被误点之后孙武他们并非没有想带走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只是因为花名册当时被锁在保险柜里而拿着保险柜钥匙的人出去买表了因为起义需要表来统一对实而那个拿着钥匙的人叫邓玉林也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策划与参与者
邓玉玲也是湖北人共进会会员曾经在武汉的新军中做到过政务也就是班长后来离开军队但一直和新军保持密切联系邓玉玲的活动能力相当强当时武昌有家同心酒楼其实就是共进会招募新军士兵入会的秘密局点而邓玉玲就是酒楼的经理每次拉进一个新军士兵邓玉玲就会在账本上写收某某大洋一元那
几个月下来他就招募了 1500 名新军士兵起义那天邓玉林主要负责的是炮兵当时他和战友一起组织炮兵是猛轰嘟嘟腐支援步兵进攻起到了很大的赢在军政府成立后邓玉林任军政部参谋与张振武一起稳定住了军心民国建立后他升任师长授勋领中将衔虽然共进会和文学社有矛盾但邓玉林和蒋义武一样都看穿了袁世凯的小心思
袁世凯称帝希望由北洋政府姿意长的职位笼络邓玉玲邓玉玲坚决拒绝只身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四年就开始追随孙中山开始返援与其他参与首义的战友有所不同的是邓玉玲在国民党中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1927 年北伐邓玉玲出任北伐军左翼军低路军司令指挥部下攻金沙克宜昌直抵长阳武丰一时名声大振
但此时虽然没了袁世凯又多了个蒋介石邓玉林看不惯蒋介石的种种言行在 1927 年就脱离了军界在上海闲居抗战爆发后邓玉林言辞拒绝了各种让他当汉奸的诱惑不惜抛弃上海的一切家产避居武汉再去宜昌之后一路辗转始终不愿意出人位置
1947 年邓玉玲出任中华民国首届国民大会委员没多久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上面传话来让邓玉玲一起去台湾邓玉玲拒绝了新中国建立初期邓玉玲被定性的是开明示身但是在 1950 年年底开展的政反运动中她被捕 1951 年 3 月邓玉玲被安了一个参与反革命暴动的罪名随即被枪杀 10 年 70 岁
1982 年 6 月邓玉林被平反湖北八东县县政府拨款为他兴建了墓碑金兆龙和程振宁都隶属武汉新军第八镇第八工程营这两个人是真正在乌昌起义当晚的第一线的那天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的晚上 7 点离原来约定的起义时间已经过去了 19 个小时了
当时包括金兆龙和陈正英在内都不知道起义计划出了岔子蒋义武出逃孙武受伤武汉全城已经戒严他们都还在等起义的信号晚上七点二排排长陶启胜开始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陶启胜发现金兆龙和陈正英正在擦枪旁边放着一堆子弹由于之前上面已经有过命令上缴所有实弹所以这两个人身边不应该出现子弹陶启胜立刻质问两个人在干嘛
金兆龙回答说是以防不测陶启胜一把抓住金兆龙说是不是想造反金兆龙索性也豁了出去说造反又怎样陶启胜对外面的人大喊来人抓起来金兆龙也喊同志们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随即陶启胜脑后就挨了一枪托一旁的陈正英动手了情之不妙的陶启胜转身就跑陈正英抬手一枪震中陶启胜的腰部
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陈振英打响的陶启胜捂着腰往外跑跑到门外被赶来的起义官兵一枪击毙枪声惊动了营外的攻城第八营的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和司务长张文涛他们三人纹身奔入营内结果被陈振英以及其他文训赶来的起义士兵全部击毙阮荣发临死前还喊了一句此事做不得要诛九族武
但此时这个火药桶已经被点燃了忽然三声枪响所有摩拳擦掌的新军骑士兵都知道是时候了之后金兆龙随队前往接应炮队进城而陈正英加入了攻打军火库楚望台的战斗在当天以及之后几天与清军的战斗中金兆龙和陈正英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意志两个人都加入了赶死队始终战斗在第一线拼死不退
其一成功后,两个人都被公认为首一的骨干,全都升任了营长,但是之后两个人都还是投靠了袁世凯的北洋军法,然后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开始急转直下。金兆龙在中华民国成立后,曾担任湖北督军差遣员兼陆军部后差员,武汉总稽查处侦探员,在北伐战争后,他失去了一切地位和名誉,一度穷困潦倒。
918 事变后短暂复出担任过湖北省青乡总局黄岗县团组在 1933 年就病逝了 10 年 44 岁陈振英的下场更令人唏嘘事实上陈振英一直坚持到了二次革命但是在二次革命之后他还是转而投靠了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并且开始调转枪口捕杀革命党人于是他把自己送上了死亡名单
1916 年,革命党人贾振奎借商铺开业请陈振英喝酒,没有防备的陈振英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路上被革命党人用麻袋套住,雾花大绑后抛入长江淹死,十年,三十一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熊炳坤被认为是打响武昌第一枪的人,人称熊一枪。
但事实上真正打响第一枪的是陈正寅但熊炳坤后面开的几枪从对起义的影响上来看也非常巨大熊炳坤是武昌人自幼家贫 20 岁参军进的就是武汉新军第八镇第八工程营他其实是武昌起义中共进会在第八营的总代表 10 月 9 日炸弹误爆事发来自起义指挥部的音信其实全都断绝了熊炳坤在基层的第一线只能凭借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行事
在刘富基等起义策划者被残忍杀害之后熊炳坤召集金兆龙等秘密开会决定还是要继续起义并且在关键时刻召集各队代表开会他的思路非常清楚第一工程营管军械所所以我们工程营一定先打第一枪但如果情况有变大家要下定决心行动先到军械库领子弹
第二我们革命就是为了牺牲怕死就别革命了现在花名策已经被搜去了与其等死不如和他们决一死战第三我来搞子弹熊炳坤通过做大量工作一共搜集了六盒共 150 发子弹其当天金兆龙和陈振英擦枪时旁边放的子弹就是熊炳坤搞来的
金钊龙和陈正英向二排排长陶启胜发难的时候熊炳坤正在外面巡逻准备再晚点起事听到里面一声枪响熊炳坤当即知道情况有变急忙取枪往里冲迎面正撞上了腰部中了一枪往外逃的陶启胜熊炳坤立刻一枪击毙了陶启胜如果陶启胜去报信或者着急镇压队伍那么当时的后果不堪设想随后熊炳坤当即立断对空中连发三枪发出信号
这三枪之后武汉新军各营开始枪声大作起义正式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昌起义确实也是听着熊炳坤的枪声而爆发的正式开战后熊炳坤立刻亲自率队直扑楚望台军械库顺利占领后立刻开库发弹仓库里有上万支步枪和实弹这一步在当时相当关键起义军的战斗力顿时成倍增长
辛亥革命胜利后熊炳坤自始至终追随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一度流亡日本后来在国民党时期做到过武昌市的市长新中国成立后熊炳坤担任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湖北省参事室参事他还当选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55 年他做了自己擅长的事成为了湖北省政协辛亥首义回忆录征集小组成员
他提供了大批珍贵的文史资料还亲自撰写了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盖数武昌起义坛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经过并组织明军第五协军适时录等多篇文章 1961 年 10 月熊炳坤在全国政协会议室里见到了两位特别的人三个人留下了一张极其珍贵且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里右边是武昌起义的主要发动者和参与者熊炳坤左边是当时担任北京卫戍司令的陆忠林中间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溥仪右边的人参与的武昌起义埋葬了大清王朝而他左边的人在 1924 年带兵把他赶出了紫禁城
熊炳坤当时说了一句话往日冤家路窄八刀相剑今天大家都生活在新中国冤家路也宽握手言欢 1969 年熊炳坤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4 岁好下面进入馒头说时间
我前面说过我曾经说过五场起义这段事就是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在那期最后的馒头说我说乍一看这场起义错进错出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但其实偶然背后必定是必然如今我还是这个观点
这样一场出了那么多岔子的棋艺却依然能在短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燎原之火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清王朝实在是太腐朽了腐朽到用手指轻轻一碰就能圈盘垮塌不是 1911 年的蒋义武和孙武也有可能是后面的张义武或者王武或者是后面的张三李四赵五王六无论是当时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不会允许这个没落帝国再苟延残喘下去了
当然我们绝不能忽视一批又一批革命志士的前仆后继包括那次武昌起义看上去似乎有些草台班子但事实上他们也经过了严密的计划大家也都是提着脑袋做好必死的准备去干的也正是因此这批人里不少人的命运才让人唏嘘但这恰恰就是历史的真实和残酷
历史有温度温度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很多时候历史是有人性的温暖底色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就是冰冷的残酷的在历史的温度期线下分享会上我曾经和大家聊过一个清史留名的问题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已经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了如果还要留下正名好名那更是难上加难
尤其是在乱世和动荡时期耀眼的明星一闪而过就变成了流星太常见了而原先不起眼的小角色最终站在舞台的正中央也不罕见所以我们开上帝之眼固然是读历史的一大乐趣但是在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全程都打开这个选项为什么因为道理很简单想想看当时如果换作是你能活到第几级呢
好这期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