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不长的历史被千百年来的中国人越说越长。无数的爱好者熟悉其中的人物、事件,也大概了解正史、演义和民间通俗文学的表达差异。越说三国,有关的问题也变得越多:
读正史《三国志》真的能了解三国吗?不一定,不对照后来的《资治通鉴》,读者甚至无法判断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败。
是《三国演义》制造了那些刻板印象吗?不是,《演义》反而是一个尽可能在多种叙事中取得平衡的大工程,某些方面做得比正史更好:比如《演义》从来不荒诞,而真实世界是荒诞的。
那么,民间叙事里对三国的表现是简易的“胡编乱造”吗?不能那么说,民众了解自己正在过的生活,他们选择这样的讲述,是因为人无法始终直视深渊。
……
这是我从刘勃老师的新书《说三分》中读到的,这一期,除了请他聊三国话题中同时涌动着的三重叙事,也请他聊聊自己:
他的成长经历。
他讲述历史的准则和方法。
为什么每个话题,到了他这儿就会变得晓畅分明,妙趣横生?
刘勃,历史作家,得到课程《刘勃的国学课》主理人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00:01:00 介绍新书《说三分》
00:04:48 刘勃老师是怎样变成一个历史作家的?
00:15:31 刘勃老师的写作特点
00:18:57 历史研究这种硬功夫是怎样获得的?
00:23:13 我们可以怎样辨析史料?
00:29:54 刘勃老师的个人爱好
00:36:42 为什么大家会对三国时期有这么大的兴趣?
00:42:55 文艺作品的价值
00:48:49 要有一股“憨劲儿”
00:51:39 民间故事与正史真相的不同价值
00:59:11 读三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01:05:18 历史是一个值得我们进去的世界
01:07:56 刘勃老师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写作?
01:12:41 关于三国还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01:16:22 接下来的写作计划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