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摄影家老安和作家翻译家黄昱宁的对话,围绕着老安新书《七乎乎的小词典》展开,探讨了无目的的人生、青春期的中国,以及文化交流的种种迷思。
老安的《七乎乎的小词典》并非一本传统的词典。 它以一种松散、随性的方式,记录了我四十年在中国生活的点滴感受。没有章节,没有主题,只有按照拼音排列的词条,每个词条都像是一块拼图碎片,拼凑出我眼中变幻莫测的中国图景。 我写作时力求简洁直接,如同与朋友闲聊,避免了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饰。这与我的摄影风格一脉相承:摄影需要保持距离,客观地记录;而写作则允许我更深入地参与和互动,表达更细腻的情感。
我选择旁观人生,并以此为视角认真从事摄影。 这并非冷冰冰的旁观,而是带着一种疏离感的观察,一种在参与与抽离之间微妙平衡的姿态。 在中国,我经历了外国人身份的转变,从最初的优待到如今的相对平等。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书中,我将不同时期的外国人形象比作猴子、狐狸和狗,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与中国社会互动的方式。北京和上海,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氛围,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中国老外”。
对青春的怀旧,不仅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更是对那个时代独特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 书中关于旅行证、乞丐等词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种种限制与挑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尊严。 我与黄昱宁探讨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表达的差异。中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需要“重写”,而非简单的字词转换。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家,因为语言风格等原因,难以被西方读者理解。
我与黄昱宁都对意大利文学和电影情有独钟,欣赏其讲故事的方式。 我们也谈到了对过去那种“穷开心”状态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的理解。 我们认为,当下许多年轻人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景观”中,缺乏真实和自由。 我们也探讨了拍照和记录的方式,从胶片摄影的神秘感和偶然性,到数码摄影的便利性和信息过载,以及由此带来的注意力障碍等问题。 我们都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克制和自我设限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谈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 黄昱宁指出,文化输出不能简单地将国内流行的文化元素推向国外,而应该更多地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并从“请进来”的角度思考“走出去”的策略。 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更精细的策略。
我的中国经验,并非一个简单的成功故事,而是一段持续的探索和反思。 《七乎乎的小词典》正是这段探索的缩影,它记录的不只是我的见闻,更是对人生、对中国、对文化交流的持续思考。 它没有答案,只有不断追问。
本期节目与摄影家老安、作家翻译家黄昱宁一起聊聊无目的的人生和那个青春期的中国。
无论是摄影、视频还是写下的文字,老安都保持着无目的、无计划、无主题的松弛、好奇和开开放的状态。拒绝规条并死守独立,却在一个被视为相反的国度中如鱼得水达数十年之久。这固然与老安的品性与选择相关,同时也得益于他身处的巨变中的时代与环境……
【嘉宾】
老安
本名安德烈·卡瓦祖蒂(Andrea Cavazzuti),意大利图片及视频摄影家
毕业于威尼斯大学中文系。1981年来华短期进修,次年留学复旦,上世纪七十年代涉足摄影。出版有摄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
黄昱宁
作家,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译著《甜牙》《追日》《在切瑟尔海滩上》《崩溃》《庭院中的女人》《捕鼠器》等。著有随笔评论集《一个人的城堡》《假作真时》《小说的细节》等,中短篇小说集《八部半》《体面人生》等。
【你将会听到】
既然无目的、无计划、无主题……鸽了
制作 曹福楼
配乐 崔健-假行僧
【活动招募】
对于80、90后来说,「初看只知剧中事,再看已是剧中人」这句话至少可以在一部作品上得到验证,它就是:《马男波杰克》。
2014年开播时我们还在大学校园中徜徉,我们觉得自己才不会像波杰克一样为情所困,陶德的一事无成也不可能是我们的人生状态,我们应该兼具卡洛琳公主的美貌和花生酱先生的财富,我们必定都有光明的未来。
He’s more horse than a man. Or he’s more man than a horse.
十年之后的今天,25-45岁的我们不再是不谙世事看动画片的懵懂观众,既往的人生经历让我们遍尝期待、误解、恐惧、尊重、服从、理解、接受、协力…
我们无力过,抱怨过,自暴自弃过…但终究还是一次次爬了起来,觉得自己还有救。
2025年,小马儿重出江湖!《我滴马呀》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