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我认为修行并非为了追求平静或安宁,而是放下寻找的状态,回归当下。追求平静如同追逐影子,真正的安宁源于放下寻找,而非刻意追求。随息并非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种放下执着的修行状态。我们常常试图控制生活,而随息是一种放下控制,顺应生命流动的状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生命故事的主角,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痛苦,而随息是一种放下控制的状态。跟随呼吸的第一种误解是想象自己在跟随呼吸,这是一种活在思维世界里的状态。想象中的修行会带来比较和质疑,让我们陷入无限循环的思维中。想象中的修行无法带我们走向真实,反而带来更多疑惑和思维。分辨是否在想象的关键在于观察自己是否陷入思维的比较和无限循环。如果一直在寻找、改变和控制呼吸,则说明心不在当下,而是在外。心在当下是一种轻松安定的感觉,而心在外则是一种费劲的比较感。当心很沉重时,笑不出来;而当心轻松时,可以甜甜地笑。当对修行的真实性产生疑问时,往往内心已有答案,只是头脑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去理解。
Rio: 跟随呼吸的第二种误解是试图控制呼吸,这是一种执着,会让我们远离放下。试图控制呼吸源于我们希望现实符合幻想,而这种控制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对峙”散乱也是一种控制,放下并非易事,需要决心和意识。静静等待和精进并不冲突,需要决心和正念生活方式的支持。跟随呼吸的第三种误解是观察呼吸而非融入呼吸,这会导致分离和冷漠。判断是与呼吸在一起还是粘着于呼吸的关键在于是否放下了对呼吸的需求和期待。当我们把呼吸当作一个课题来观察时,会将自己作为修行中的重要主体,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状态。三种误解的共同点都是以“我”为中心。在空性层面,“我”是不存在的,但在二元层面,“我”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冲突。真实的体验中没有“我”在操控或观察,而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和发生。修行并非要避免错误,而是理解现象,从而接近内心的本性。受伤的本质是爱,而敞开的心才能避免受伤。敞开的心态如同将盐放入大海,而非杯子,无需刻意理解或寻求平衡。修行没有固定的样子,每一次练习都不一样,退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越修行越平常,越不容易被情绪左右。修行与世界是连接的,我们从未与世界分离。修行是精进和放下的平衡,两者都是必要的。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