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205 “跟随呼吸”的三个误解

E205 “跟随呼吸”的三个误解

2025/2/5
logo of podcast 炑星迹

炑星迹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R
Rio
Topics
晨: 我认为修行并非为了追求平静或安宁,而是放下寻找的状态,回归当下。追求平静如同追逐影子,真正的安宁源于放下寻找,而非刻意追求。随息并非技巧或方法,而是一种放下执着的修行状态。我们常常试图控制生活,而随息是一种放下控制,顺应生命流动的状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生命故事的主角,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痛苦,而随息是一种放下控制的状态。跟随呼吸的第一种误解是想象自己在跟随呼吸,这是一种活在思维世界里的状态。想象中的修行会带来比较和质疑,让我们陷入无限循环的思维中。想象中的修行无法带我们走向真实,反而带来更多疑惑和思维。分辨是否在想象的关键在于观察自己是否陷入思维的比较和无限循环。如果一直在寻找、改变和控制呼吸,则说明心不在当下,而是在外。心在当下是一种轻松安定的感觉,而心在外则是一种费劲的比较感。当心很沉重时,笑不出来;而当心轻松时,可以甜甜地笑。当对修行的真实性产生疑问时,往往内心已有答案,只是头脑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去理解。 Rio: 跟随呼吸的第二种误解是试图控制呼吸,这是一种执着,会让我们远离放下。试图控制呼吸源于我们希望现实符合幻想,而这种控制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对峙”散乱也是一种控制,放下并非易事,需要决心和意识。静静等待和精进并不冲突,需要决心和正念生活方式的支持。跟随呼吸的第三种误解是观察呼吸而非融入呼吸,这会导致分离和冷漠。判断是与呼吸在一起还是粘着于呼吸的关键在于是否放下了对呼吸的需求和期待。当我们把呼吸当作一个课题来观察时,会将自己作为修行中的重要主体,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状态。三种误解的共同点都是以“我”为中心。在空性层面,“我”是不存在的,但在二元层面,“我”是存在的,两者并不冲突。真实的体验中没有“我”在操控或观察,而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和发生。修行并非要避免错误,而是理解现象,从而接近内心的本性。受伤的本质是爱,而敞开的心才能避免受伤。敞开的心态如同将盐放入大海,而非杯子,无需刻意理解或寻求平衡。修行没有固定的样子,每一次练习都不一样,退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越修行越平常,越不容易被情绪左右。修行与世界是连接的,我们从未与世界分离。修行是精进和放下的平衡,两者都是必要的。

Deep Dive

Chapters
练习跟随呼吸的目的是回到当下,放下执着,而不是追求平静或控制。平静是本性,而非追求的目标。控制会带来矛盾和冲突,放下控制才能体验真正的安宁。
  • 练习随息并非为了平静,而是放下寻找的状态
  • 控制是痛苦的根源,放下控制才能体验安宁
  • 随息是一种状态,而非方法或技巧

Shownotes Transcript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木星记,我是晨,我是 Rio 今天这期播客也是我们最近练习的一些讨论然后刚好可以结合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上的一个提问我们展开来简单聊一下

书上的原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练习随息也就是跟随呼吸因为发现在练习的过程当中随息并没有办法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反而常常你越想去练习它它会让自己越无法平静禅师的回答说在修行当中我们并不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说找到内心的安宁

或类似的这些目的而去修行就像天空本来就是清澈的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安宁的我们本来就具足无限的平和与宁静只是说当有乌云飘过的时候我们会误以为天空变了颜色而当我们带着寻找平静的心去修行就好像在追逐自己的影子

而这种状态下获得的宁静也只是我们内心无常的一个片刻而当我们说跟随呼吸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能够去控制呼吸或者说控制自己当下的状态而只是回到当下而反而是一种放下寻找的状态书上说在我们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往往会学习数息也就是数呼吸

然后当我们鼠吸变得比较熟练的时候会开始随吸也就是跟随呼吸实际上随吸本质就只是坐着像我们上一期说的直管打坐而它并不是一种方法或者技巧它其实是一种修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在这个状态里面尽管我们依然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或者说

专注的状态但是我们并不再执着于要做某件事或者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生命的流动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我们总是会希望能够控制一些自己的生活甚至别人的生活我们希望让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生

我们希望试图说服别人或者影响别人来符合我们的期待就像在一部戏剧里面我们认为自己是主角而其他人是配角而当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我们所预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会吃住于想象也就是当

现实不如愿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在头脑里创造一个我们可以掌控的世界,但这里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于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在自己的故事里都认为自己是主角,而别人是自己生命中的配角,也因此人跟人之间就会发生很多的矛盾跟冲突,

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我们觉得善的有我们觉得恶的每个人都想掌控生命的局面这也造就了生命的戏剧性也造就了痛苦的根源所以当我们静坐的时候当我们随息的时候

他体验的是一种放下控制的状态我们不再试图去控制自己的呼吸我们不再去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再去试图控制什么而只是坐着呼吸和觉知当下没有必要去改变什么也没有必要去抓住什么每次呼气我们回到自己每次吸气我们回到自己

我们放下紧抓不放的一些思绪和执念让安宁自己显现而安宁的显现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寻找他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停下来我们不再追逐他而当时在书里面这个师兄就进一步的去问当我们说跟随呼吸的时候我们到底说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随息

禅师回答说跟随呼吸就是按他说的做跟随呼吸就是顺应他而不是让他来顺应我们但是当我们在随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随息产生三种误解而这三种误解也是今天我们主要想跟大家分享的我们也有体验过这三种误解

这三种误解在我们自己日常的练习当中也会经常看见其实我觉得当我们去了解什么是误解的时候误解会成为一个概念而当我真正去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自己

我们有一种机会是看见误解在我们身体的体验对能够更好地去认识它对而这三种误解的第一种呢就是我们会想象自己在跟随呼吸想象自己在随息这可能是最常见的误解因为我们常常会习惯于活在自己的一个思维世界里面所以当我们开始练习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

我们会把它也当作我们思维世界的一部分就好像在做梦一样如果我们只是梦到自己在修行

我们很容易会产生的是去想象一种修行的样子想象一种老师会有的样子想象一种修行会带来的体验然后我们会产生一种比较这种比较在于如果我们那样做可能会更好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

在当下会产生很多的质疑比如我现在这样做得对吗这真的是合适我的方法吗我还要这样练习多久我要不要换一种练习方式这些

念头它基于这些比较而产生基于我们的想象而产生基于我们的思维产生我们会不断地在这些思维或者梦境里面产生更多的思维跟梦境禅师说很多时候别人在接受指导会问他说为什么我休息了这么久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我只是对着墙一直坐在那边好像没有更多的意义我好像没有在进步

常常这个时候是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随机我们只是落入了一种关于思维的想象思维的概念思维的梦境我们只是落入了关于修行的一种想象里面

而这种梦境它没有办法带我们走向一种真实所以它给我们带来了反而更多的疑惑更多的思维在这第一个误解当中我刚才想到了一个例子很像

我们在一个演唱会的现场其实原本我是一个观众比如说我今天在看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演唱者的表演而这个时候呢大屏幕的摄像机照相了我我出现在了大屏幕上面这种体验很像我们在随息的时候我们去看自己的呼吸嗯

当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注意力去看到自己呼吸的时候不自觉的呼吸会变得不正常嗯

它跟我们说的随息已经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体验而接下来我们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幻觉或者我们会刻意的因为曾经读过随息应该是什么样关乎息应该是什么样的感觉会容易落入到那些创造的想象中我理解就像你把舞台的聚光灯打在了自己的 ego 上

就这个我自我上面所以当自我出现在公屏上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想我这样好看吗对我这样做对吗呼吸应该是这样的深沉非常的悠长对当别人看见屏幕里的我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呢对他们会觉得我的修行好吗

这就是我对于第一点的一种感觉是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度的过大的放在呼吸这件事情本身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办法去跟随呼吸了然后另一个在这个误解里面我们对于修行的想象我们对于呼吸的想象它在于我们梦境跟现实之间的 gap 嗯

就像之前我们跟诺克聊到自然农耕的那本书《一根稻草的革命》他为什么在这本书里面能读出五本不同的书是因为他一直在实践他在真正去种地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了梦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以他在用行动去弥合这个差距而不会一直落在自己的想象里面我觉得这也是第一个误解里面可能

可以看到的一个出路也就是我到底怎么样能辨别我自己在想象还是我真正在呼吸在随性

那你是如何辨别的其实它里面给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辨别方式就是去看自己是不是落入了思维当中是不是在落入了思维的比较当中想象的一个特质是它会产生更多的想象它会产生更多的比较因而你会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岔路当中没有办法找到支点

所以当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质疑越来越多的时候可能它就是一个路标嗯这个路标导向我可能落入了一种思维的陷阱里面嗯

是的我的体验是我会跟随动态并不是在跟随呼吸就我会发现我好像不断地想要变化在寻找什么样的一种东西一种感觉也好或者一种呼吸的节奏你体验到的是一种一直在寻找的状态一直想要改变想要控制的状态对

然后在这个时候我的心不是在我这里的我的心是在外面我的心可能在呼吸里可能在呼吸的节奏里可能在舌底上扼上可能在很多 technical 上也可能我的心会落入到一种假性思维里这个假性思维是我可能在这个时候也会去思维三法印

但是这个里面对我自己体验最大的差别就是我的心在自己这里还是在外面那你怎么样感受自己的心在这里还是在外面如果我们体验过心在自己这里会知道这种感觉它是一种轻松的没有需要特别去抓取什么东西的一种安定感而这种安定感它不为什么但我就是知道心在家里

它的凸显是由于我们知道心往外送的费劲对而体验到的一种比较感

我想起以前我们常常会用龙博帕默尊者的提问也就是心是不是可以甜甜地笑一下来感受自己现在心的重量而往往在我们向自己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回归了是的当我们可以甜甜地笑一下的时候其实心是没有负担的也就是如果我们的心很沉重的时候我们会笑不出来对

对,我们会没有办法甜甜地笑,而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是一种礼貌的微笑,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没有费劲的笑。当我去感受我自己内心的笑容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你现在心里在想着别的事情,你现在心里在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受到有负担。

其实啊你刚才这个问题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回答就当我们在想我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的时候好多时候都不是真的嗯就像你之前分享的当我们有了这个疑问的时候其实它是产生在我们的直觉力之后其实我们的内心已经有了一个答案当我们好像略过这个新的答案直接跳到了思维的部分嗯

因为头脑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而头脑的这个接受往往需要一个理由所以当心感受到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就会希望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能够支撑它去理解这一种感受对

我记得之前你跟我们的朋友分享的时候有聊到这个过程你是怎么把这个过程慢下来以后能够看见自己的心先有了答案然后有了一个逻辑思维的这样一个拆解的步骤嗯

你是想让我分享一下是如何产生了这个过程还是这个过程里面有什么是想说你是怎么样可以看见这个过程的我看见这个过程是因为在生活中练习关心然后

然后关心关久了之后发现所有的事情比我一开始看见他的时候要慢如果勤加于练习还可以看得再细微一点但我也知道有时候我没有勤加练习有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

往往只能够看到念头的尾巴也就是那个最后的那一刻像你之前分享我们去看自己的念头或者我们去看情绪也是这样子的情绪它不是一下子冒起来的然后当我们仔细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可能以为情绪前面是有一个理由的也就是某一件事情触发了我这样一个情绪

当我们看多了之后会发现在这个之前还有还有还有或者有没有可能看多了之后会发现其实情绪它只是一个副产品就像有一件事情它注定要发生它已然发生了之后为了给这个发生寻找一个合适的意义所以我们开始产生一些逻辑演绎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嗯

现在这一刻我感觉情绪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其实在接纳某一些事情因为情绪有正向的跟负向的我感觉它像是一个过渡过渡在我们的头脑跟我们的情感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刚才聊到的就是第一种误解是关于想象我们自己在跟随呼吸也可能是我们最容易看见的一种误解

那第二种误解呢?第二种是我们试图去控制这种幻觉也就是我们试图让自己的呼吸变得更深或者更均匀或者更符合某种关于正确的光呼吸或者随息的一种想象有可能我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下腹部或者我们要去观想努力去体验一种平静的感觉爱的感觉

或者某一种我们理想中的修行或者静坐的状态。那伴随着这种误解的一个随之而来的基本感觉是,我们会觉得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什么都不会发生。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真正的一种练习,它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要去塑造或者调整某一种体验,而是允许一切自然的发生,让呼吸来呼吸它自己。

而这种控制或者矫正或者改变它也是一种执着

而执着就会让我们远离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放下其实这种控制这种误解它源于我们不断地希望调整当下发生的事情来符合我们心目中对它的某种预期也是处于前面说的我们幻想出了一种样子而希望我们的现实符合我们的幻想而这种控制它因为产生了一种我必须做点什么的感觉

随之而来的情况就是我们会一直在尝试做点什么然后一直在改变自己的形式啊或者策略啊或者方向啊就像你那天比喻说湖水我们的状态就像湖面的湖水一样当我们看见湖水有变动的时候我们会希望湖水能够平静下来

所以我们因此而去做了一些事情,希望湖水能平静。但我们的这个希望,我们的这种控制本身是一种动态。对,我们的希望是搅动湖水不平静的因素之一。对,如果我们想要湖水停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对。然后它就会自动回归到它原本的状态。

所以这第二种误解其实它的误解在于我们并不以为自己是往念头的柴火中去加柴我们以为自己在灭火但是灭的这个行动它是一种动是所以我们也会听到对峙这个词语就是比如说当我出现一些散乱的时候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峙散乱

那在对对峙这个词语的理解上也是一样的其实在我们说我们不要试图去控制它本身也是一种练习对因为我们实践真正去做的时候发现放手并没有那么容易那是源于我们思维当中的困难我们认为放手是非常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情

是因为我们养成了一种紧抓着不放的习惯然后因此我们想要做更多的事情能够放下对那你觉得这种不试图去做什么或者我们静静地等待这个湖水变得平静的这个过程会不会跟我们所说的正经进有冲突这个的基础是我们需要有决心有意识地看见我们在做什么

就是我看见我在控制我看见我在放松对其实在这个过程我并不想说以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来分离分离或者说这个方式它是属于它是适用于比较成熟的修行人或者比较不成熟的修行人其实我特别不想用这些来区分修行和比较大家不同的修行状态对

所以很难很准确地来描述我们怎么样努力地做到什么也不做其实我们是需要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断建立的对于决心的培养一种正念生活的方式来让自己能够在我什么也不做的情况下我在这个等待的情况下不至于迷失嗯

不至于感到不舒适不至于感受到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摆脱这种上一期所说到的内心隐隐约约的一种不安感我们需要用一种假性的忙碌来让自己显得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会产生结果的会让自己修行进步的这样的一种状态里面其实这个状态它需要背后有一个支撑力

而这个支撑它来源于我们所说的一种性也好,一种仪也好,或者一种练习养成的习惯也好,或者一种业力也好。

我觉得它的一个基础就是我们上一期有聊到的关于三法印的一些理解其实也包含了四无量心就是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这个基础才不至于迷失在这些东西当中然后我们能更好的去

看见我在看见什么对因为当我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像我耳朵听见了某一个声音我们会开始分辨尤其在修行里面我们希望它是对的或者说我们希望识别出它是一种错误然后进一步地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对我觉得文思修有时候像是我们在看前人留下的地图

他告诉我哪里有地雷哪里有地龙但是我们可能走着走着还是会被会被夹到对然后还是会掉到这个草堆里面去泥潭里面去然后在这个时候才会知道哦原来这个就是他们所说的迷失他们所说的在控制幻觉他们所说的我在想象自己在修行是其实

其实聊这期播客也并不是让大家说去避免某一些错误或者我们在指导大家要怎么去修行而是在分享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接近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本性对一种真实性对至少在我们两个人的修行实践当中对我觉得是很有益处的是的

最后第三种误解就是我们会很容易把呼吸当作一个课题来观察尤其是当我们说我们在跟随呼吸或者观呼吸的时候书上有一个例子说当我们看一部电影如果这个电影太过的激烈或者暴力

我们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可能会刻意让自己抽离会提醒自己说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不是真实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同样的回到我们的修行当中如果我们观察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去融入呼吸我们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情况是我们跟自己的体验产生了距离

短期来看这种距离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平静我们不会受到呼吸的干扰或者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但是它也有一种副作用是可能会让我们变得冷漠让我们变得抽离让我们变得迟钝让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会越来越闭塞会越来越不开放甚至

在一些长期练习正念冥想的人的身上可能会看到一种情况是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被触动但这并不是我们修行的本意

其实在聊的像是一种应激的自我保护也就是我们会希望透过营造或者练习一种平静的感觉让自己不受影响不被伤害这个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就是粘着嗯当我们跟呼吸在一起的时候对我自己练习的话就又会有一个新的思考就是我如何判断我是跟呼吸仅仅只是在一起还是说我粘着于呼吸嗯

而通常来讲我们在普通的练习当中会去练习怎么样跟呼吸分离而不是练习怎么样跟呼吸在一起以更好的体验呼吸大部分情况下是这个样子的然后我刚才又回想了一下自己平时的练习我发现确实是等到我们没有一个呼吸的想法的时候那一刻是我们真正跟呼吸在一起的时候

也就是我们放下了对呼吸的需求我们放下了对于呼吸的期待一种因呼吸而带来的平静感因呼吸而带来的修行的好的一种样子的感觉而跟呼吸更好的在一起那是不是当我不再是我呼吸也不再是呼吸的时候

我会意识到其实没有我我不存在于呼吸当中我也不存在于某一些想法当中我也没有存在于我的心当中

所以当我找不到那个我而这个我却总是在我的思想之中的时候我会产生一个可能是像你说的疑惑就是到底哪里有我但是我找了很久我没有找到我我发现我只会在我想要思考的时候那个我会出现嗯

而当我放下了我的这些思考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想法出来说这是我所以当我练习观呼吸的时候如果我说我现在要看我的呼吸那个呼吸就会变得很奇怪因为我觉得这是我的呼吸然后我是可以看见它的

我是可以调整它的或者说我是可以去透过呼吸来判断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等等就是会把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在修行当中对这也是前面三个误解的一个共同点这三种我们观察呼吸的时候会有的体验其实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我而且都围绕着这个我

第一个幻觉是我在想象一种呼吸的方式我在想象一种修行的状态第二种误解是我在控制我的呼吸我在改变这种幻觉第三种误解是我在观察呼吸我在把呼吸当成一个课题我在远离世俗我在进入一种修行的状态

对所有的核心都是我然后在这个里面我觉得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无的层面在空性层面我们会理解我其实是不存在的而我们也知道这个所谓的不存在它并不是没有而是这种

不存在是存在的一种表现然后等到我们落到了二元的这个角度来讲是有我的因为我们一旦落入二元一定会说我你不然今天这段播客是录不出来的包括我在前面表达的时候我也总是会说我会说这是我的练习然后以此来区隔一下并不是在说大家的练习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在二元层面的表达以为了我们能更好的交流

修行让我也可以比较自如的在这两个情景当中去更好的理解也就是当我落回二元的时候我并不会跟空性层面的东西去产生冲突因为其实我也是一种助缘我们因为有了这具身体我们才可以有现在的讨论我们才可以修行我们才可以静坐我们才可以呼吸然后我们体验到呼吸是什么感觉

甚至是我的呼吸还是说呼吸自己在呼吸我对是因为有这个我我们可以去想象一种无我的状态对然后我也会知道像你原来跟我说的我们只能够无限去接近二元跟空性的边界当我还没有到达空性的时候

因为我如果没有去体验过空性真正正的空性或者真正去体验到那个无限真正的无限而不是我想象中的无限不是书本当中读到的无限无限作为了一种体验活进了我的生命里对在那种状态之下我才能够更好的可能未来跟大家分享到底是什么样而在现在我们在讲的都是在

一种无限接近的状态当中在我们的知见当中对对就像杨博士常常说的其实在有限跟无限的这个交汇的地方我们其实是没有办法从有限进入无限的用他的比喻来说我们只能站在无限的那个交汇的地方然后等着一体来和我们对等着无限来把我们包容和容纳进去

是的今天讲到的呼吸的几种误解我觉得有一种共通性的体验是我们并不会觉得这种感受身体上的感受是轻松的是非常自在的是那种我可以放下任何东西的一种轻松跟自在也就是无条件的一种自在和舒服

它不因为我要呼吸深长或呼吸短它也不因为我今天有多么平静心的状态是轻松而专注的用书里面的话说其实没有一个我在做些什么我们无法决定我们要去跟随呼吸还是我们不跟随呼吸因为一旦有一个我决定要去跟随我们就又回到了这个我主宰的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书里面说当我们去体验真实和幻境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在真实里面没有一个我在操控或者没有一个我在观察而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存在它是一种发生就像时间一样的我们没有办法去让那个时间停止无论我想与不想这个时间都会一分一秒地走过去

就像我们的呼吸就像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对就像我们的心跳就像我们的业力是的

最后我还是想聊一下在这期当中虽然讲到了三个误解但实际上我有一种感受是我们会因为问题而把一个东西想得比较复杂也聊得比较复杂有时候反而是说会让它变得比较凸显凸显对实际上回归到练习上面没有那么的难

也没有那么多的概念对也不会跟我们所练习的观呼吸去形成一种冲突我觉得鼠吸也好观呼吸也好它像是一个路径带我们走进那个地方让我们有更多的能力新的力量可以开始接下来的练习但鼠呼吸或者观呼吸它并不是一个终点对然后它也不是唯一的道路对

我们也不是要做到完美的观呼吸或者完美的随息其实无论做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练习的底层当我们接受无常我们接受呼吸它可以自然的发生我们接受时间可以自然的流淌我们接受好的事情发生不好的事情发生包括我们接受业力我们自然能臣服

对这个不必要我们再去想说我为什么要臣服就是一旦当我们开始费劲的时候中间一定有哪个步骤或者是一定有哪一个地方我们忽略了可能在那个忽略的点并不是一个错误的点而是可能在那个点上我们没有有决心所以我们没有能够比较清晰地看见它或者说能够看见事情更完整的全貌对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受伤就是因为我们还在局限

是 其实受伤的本质底层它是爱对是我们希望爱别人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这样爱我们然后我觉得爱是一种共同的语言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他会有不一样的表达爱的方式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一样的情绪条件下

都会有不一样表达爱的方式而很多时候受伤其实我感受到是我们的心还没有能够敞开的那么完全那么完整心怕敞开了以后会受伤但在我们的体验当中往往是足够敞开之后反而不会受伤

因为我们能够去接纳跟面对任何的情景这种情景本身包含了快乐不快乐包含了爱跟不爱也包含了喜欢不喜欢这也很像我们之前说的当我们把盐放入杯子还是放入大海中是一样的是的

在敞开的情景之下我们也并没有需要特别刻意的去理解别人非常刻意的去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的理由就像呼吸是一样的它没有太多费劲的成分在里面

可能会有一个费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这个费劲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我不习惯这样到我慢慢习惯这样的一个过程是的有时候也很像我们突然改变口味可能像我们原来喜欢喝可乐我现在改成了喝苏打水对原来喜欢全糖现在改成了半糖可能

可能在最开始的这两三天三四天我会觉得有一点不习惯不适应但是当我们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是新的习惯回路养成的时候我们就会习惯了喝苏打水反而回去喝可乐的时候会觉得可乐会有一点甜但是喝可乐的体验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可乐对 全糖的体验让我们理解什么是少糖是 所以我们修行当中的每一课它都不会被浪费掉

因为每一刻都是我们注定会需要去体验的哪怕今天的关呼吸跟明天的关呼吸都会不一样今天的自在今天的松脱跟明天也会不一样对然后修行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

好像我今天练习到这里我觉得非常的满意到了明天如果比今天不好我就是退转了我今天在看西安荣博刊布的《寂静之道》它在里面说其实退转是我们每一个阶段可能都会遇到的但最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记修行的心跟不要忘记我们要去修行不要因为退转而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然后下一次等到我们想要修行不知道是几年以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在这一世对包括龙波帕默尊者也有分享当我们觉得自己能够精进的时候也一定会存在退转是的

在我们很努力很认真的精进的路上我们也一定会退转对因为这个就是无常是的是这样的而不管发生什么其实它都是一种教会我们真理的一个路径而在这个角度上其实所有一切就会体现出他们的平等性平等性平常性对

而平等它就好像那个钟摆左右摇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在中间那个位置一样的那种不费劲是的我也记得龙博尊者说过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决心的如果我每时每刻都有决心可能这个决心不一定是真的决心也是透过他这些话会让我对

对修行会更有信心因为发现越修行越平常越修行越普通越修行其实越不容易对自己产生的这些贪嗔痴卖淫这些情绪这些抵触而感到大惊小怪大惊小怪或者说会特别嗯

特别敏感特别希望自己是干净的或者希望别人也是像自己一样对希望自己能够持戒的非常完美然后不希望自己有任何的一些偏失但我觉得有时候修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修行

修行很多时候好像跟这个世界是一定会有连接跟联系的我觉得这个就很像那天我们跟 Nag Nog 在喝茶的时候聊到 interbeing 为什么在修行路上我们都没有变得越来越不落地我们都没有变得越来越冷漠是因为

我们都知道空的背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记得我们四个人在说 interbeing 的时候都非常的会心都知道我们是跟这个世界或者我们是跟我们之外的生命体从来没有分离过的嗯

是好像你扎根在这片土壤然后种植这片花园的所有有机生命体的时候你也能感受到阳光感受到雨露感受到泥土感受到这些昆虫感受到空气或者说所有一切我们的参吃慢移它都来源于分离它是来源于比较来源于觉得这个是我的这个是你的

来源于我需要保护我自己来源于我可能是需要比你更好觉得你会伤害我而如果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分离背后它其实只是一种我们的认知的幻觉一种概念这种觉知它是我们说我们去观呼吸或者我们去观心的时候的一个观的基础这个观的基础其实它本身是非二元性的

而当我们可以在这里面意识到 interbeing 的时候其实它自然会产生一种中立我们可能对自己也是一样的保持精进但是不松不紧而对于精进不一定是每天都需要坐在坐垫上去

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但同时我们也知道坐在坐垫上是有必要性的对啊就像那天 Nog 带我们去南奔的一个寺院我记得在那个寺院里面有一棵菩提树下面放着的佛像是西达多太子恶道受苦临寻的样子

这尊像其实它就是在提醒我们苦行并不能够带我们走向中道就像之前我们分享过很多次

佛陀回答说,要跨越烦恼的海洋是它既不精进,也不放异。但我们却恰恰是在体验精进和体验放异的过程当中,我们慢慢找到了那个中间的平衡。对。是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精进也是必要的,放异的体验也是必要的。

我们修行的过程好像就是在看自己是怎么样看待这些体验的发生是的那我们这一次的讨论差不多就到这里祝福大家用开放的心回到呼吸回到当下回到生命本身拜拜再见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i know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