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7.系统聊聊京东战美团:从物流框架和国际比较看

17.系统聊聊京东战美团:从物流框架和国际比较看

2025/4/27
logo of podcast 奥特快出海笔记

奥特快出海笔记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前言: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工作生活,一些朋友认为我在做自媒体,其实我是有“正经工作”的:),比如目前就是物流供应链相关工作。因此本期节目就根据近一年的物流从业经验,从大物流业务视角聊聊京东战美团。

摘要:

1.国际物流、电商物流、同城即配都可以算作“大物流”,因为其本质都是“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特定品类从A送到B”。

这一过程中,有4个核心要素:

1)点:物流节点(仓库、餐厅、港口等)。

2)线:路由(运输路线)与载具(飞机、轮船、不同载重的卡车、小轿车、二轮车等)。

3)人:运输执行者(司机、骑手等)。

4)品:运输物品类型(普货、冷链、危险品、大件重货等)。

除了品没有能动性之外,其他3个要素都在围绕“成本、时效、价格”之间的平衡做文章。

从成本看,我认为大物流行业的本质就是“人形制造业”。只不过传统制造业靠产量摊薄固定资产投入,大物流是靠单量摊薄固定成本——仓租(点)、运费(线)、薪资(人)。

在时效侧,“点”通过靠近终端消费者(海外仓、前置仓等)以及优化仓内(人数、班次、工时、设备、动线等)提升时效;“线”通过专线(包括闪送)和更快的载具提升时效;人则是靠熟练工(常年不变的顺丰小哥)以及特殊情况(恶劣天气、难派地段、节假日)下的特殊激励提升时效。

点、线、人、品,是理解大物流的核心4要素。

2.京东和美团在物流配送上的区别?

原本,物流快递与同城即配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赛道。

物流链路复杂,一个环节出问题影响后续所有环节,一个区域出问题影响整个区域的交付(比如所有货物先到南京中转再发江苏全省,如果南京仓库出问题,整个江苏的交付都受影响,虽然实际上南京不会只有一个仓库,只是举例)。

所以物流更在意稳定性,对时效要求低于外卖,因此也更愿意招上社保的正式工。快递小哥本身也是更在意朝九晚五稳定生活的人。

即配(外卖)链路简单,就是从店家到终端顾客,不会因为一个外卖小哥路上遇到问题影响其他外卖小哥,但是时效以分钟而非以天计,高峰时期需要可以迅速扩充运力。

所以即配更在意灵活性,对稳定性要求较低,因此更倾向找众包(临时工)骑手,而非上社保的正式工。骑手小哥则是更偏好灵活用工的一类人。

但是随着京东为了加快时效,把前置仓不但向前推,离终端消费者越来越近,逼近美团的空间范围;以及美团除了送外卖,开始送“万物”,逼近京东的品类范围。两者终究面临一战。

从点、线、人的物流配送交付能力看,美团打京东其实很“顺手”,依然不需要网点,依然动态路由,依然是那波骑手,只不过从餐厅取货变成去便利店小超市取货;

**而京东打美团则不太顺手——物流网点没法复用,路由从静态变为动态,小哥也得新招外卖小哥,所有能力都要重新构建。**再算上初期招商投入和用户补贴,早期得花很大一笔钱。

如果这笔钱能带来足够的后期回报,那也好说。但问题是,外卖尤其在中国做外卖,赚钱吗?

3.如果商家、骑手、平台都不赚钱,那么外卖的钱去哪儿了?

刘强东要让京东外卖净利率不超过5%,但美团外卖净利润也才2.3%(即便抽成20-30%,但是是一单二三块外卖的20-30%,那从绝对值看也就七八块钱,分给骑手几块钱,平台盈余有限)。

商家不赚钱,骑手过得苦,平台也不赚钱,那钱去哪儿了?我认为要理解这个,得先搞明白2015年后中国第二代互联网新贵的商业模式特点有关。

第一代互联网企业,比如阿里腾讯,多少还是尝试在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做平衡。没有一边倒偏袒商品消费者的“仅退款”,也没有一边倒偏袒内容消费者的纯粹算法霸权。

但是第二代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多多、字节、还是美团,往往通过一边倒站C端需求方,做足增长与留存,再以此反向压榨供给侧(多多上的商家,抖音上的内容创作者,美团里的餐饮平台),并实现商业闭环。

这无关善恶,而是竞争越发激烈后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巨头的普遍范式。从国际比较看,海外外派平台的配送费普遍为餐费的1/4-1/3(我在海外点外卖的付款截图见下方)。

况且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有一家外卖平台以对用户的高配送费为代价,换取商家和外卖小哥更小的负担,作为终端消费者的你,你自己愿意吗?会不会流失到另一个不怎么收配送费的平台?

4.京东的机会在“品”。

如果纯从点、线、人的物流履约看,我认为京东在外卖层面打美团没什么优势。但京东的优势在“品”,他有比美团更丰富的自有SKU供应链,而且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拿到更低采购价。

美妆护肤、3C电子,毛利和客单都比外卖高,300块抽成10%,仍然比30块抽成30%要多,舆论战上也说得过去。

国际上能跨界做好外卖的,往往不是物流/电商公司(如亚马逊、美客多Mercado),而是打车公司。比如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俄语世界的Yandex,以及Uber Eat,乃至Didi Food。

如果围着餐饮外卖,至少从物流履约视角,我不认为京东打得过美团,长期打下去反而会被反噬,尤其是他初期调门立太高;但如果用新搭建的即配履约能力在非餐品上突破,鹿死谁手未可知。

附:海外外卖平台配送费截图

Rappi(哥伦比亚公司,拉美外卖平台),配送服务占比21.4%

Uber Eat,配送服务费占比30%:

Careem(中东最大外卖平台),配送服务费占比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