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玉:本次播客主要介绍了巴黎卢浮宫正在举办的“愚人形象”特展,该展览以法语“fou”为核心概念,探讨从中古世纪到18世纪末的“愚人”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fou”一词并非简单的“疯子”,其含义广泛,涵盖愚人、愚蠢、不理性等多种含义。展览并非关注精神疾病,而是探讨“fou”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丰富内涵。
中古世纪,由于社会动荡和宗教压力的存在,人们将对疾病、战争和社会不稳定的恐惧投射到“愚人”身上。许多艺术家创作了反映这一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愚人”形象通常带有恶魔或妖怪的特征,旨在警示世人。早期“愚人”形象多出现在中世纪手抄本和教堂的装饰中,例如巴黎圣母院顶楼的怪兽形象。巴塞尔教堂正面的“贞洁处女”和“愚人处女”雕像,则体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对女性贞洁的强调和对追求爱情女性的否定。创世纪中夏娃的不听话被视为“愚人”的原型,基督教为了劝诫女性听话,将追求爱情的女性列为天堂的不欢迎客人。13世纪起,基督教将所有违背教义的人,包括异教徒和穷人,都视为“愚人”,并通过宗教裁判所进行压制。
文艺复兴时期,波希的《人间乐园》三联画通过描绘人间享乐和地狱景象,警示人们放纵情欲的后果。方济各虽然被视为“愚人”,但他对穷人的博爱最终使其被封为圣人,这反映了基督教观念的转变。华格纳的歌剧《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也反映了中世纪对爱情的否定态度,将爱情视为不理性行为。象牙盒上的崔斯坦和伊索德故事,警示人们避免被爱情冲昏头脑。古代社会中,由于高死亡率,父母对孩子的爱被压抑,以避免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中世纪宫廷和教廷豢养“弄臣”,他们通常是身体有缺陷或行为怪异的人,被视为“自然愚”或“人工愚”。维拉斯奎兹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画像,体现了宫廷“弄臣”的地位。维拉斯奎兹的《侍女》中也出现了侏儒等“愚人”形象。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中也出现了“弄臣”这一“愚人”形象,其名字“费斯特”也与节庆有关。扑克牌中的Joker起源于宫廷“弄臣”。维克多·雨果的《钟楼怪人》中,科西莫多在愚人节被选为教宗,也体现了“愚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布勒哲尔的《狂欢节与四旬斋之战》展现了愚人节作为人们发泄情绪的节日功能。《愚人船》的畅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愚蠢行为的担忧。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