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认为,放弃唯一真理观并不等同于相对主义,因为相对主义是绝对主义的变种。他强调,对话中人们不断调整视角,而不是固守单一观点,这种互动可以消除相对主义。真正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虚幻的。
在平民时代,崇高和差异被取消,所有人都落在一个平面上。陈嘉映认为,良好生活的存在是因为有人向上看,如果大家都平视或向下看,就无所谓良好生活了。他建议,即使时代产生的作品不怎么样,也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创作应该源于内心的愿望。
洗脑涉及灌输、查禁和暴力支持,而教育则允许信息自由流动和比较。洗脑通过隔绝其他信息和强权支持来实现,而教育则鼓励自主学习和思考。
陈嘉映认为,文字时代正在落幕是因为图像时代的到来和平民化的普及。文字不再是获取和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和写作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文字和阅读仍将存在,只是不再像过去那样占据主导地位。
陈嘉映认为,读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而是通过阅读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培育自己的心智。读书需要寂寞,通过与伟大心灵的交流,人们可以超脱日常琐事,获得反思和提升。
陈嘉映在少年时期经历了文革和插队,这段经历使他对哲学和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求。他在乡下读书,学习了多种语言和学科,这些经历让他逐渐离开了唯一真理的想法,转向更开放和多元的思考方式。
陈嘉映认为,对话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甚至不认为社会在方方面面都有共识是好事。他强调,如何在缺乏共识的基础上共存和对话才是关键,法律是保障对话的底线,但还需要其他力量来促进真正的对话。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大家好,我是魏小和上一期节目是谈了在秋天看的一些电影电视剧还有综艺那今天的节目就回到书不过是我前两年读的一本书记忆非常深刻的书它也不是一本特别严肃的书它就是陈嘉胤老师的一本讽谈和一些杂文的集子叫《走出唯一真理观》
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开阔的感觉就有时候我也会拿出来翻一翻最近我在开车的时候经常会听一些他的讲座我大概是从《和我良好生活》开始读到他的书的我觉得他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就是他虽然是在讲哲学
他在说理但是没有学究气甚至没有那种专业的习气就他关心的是真理和生活本身而不是被理论概念所包裹的学术系统这一点是让普通读者能够比较好接近他的一个方面另外呢我觉得他相比于很多专业学者他的表达更加自然或者说更为完整和通达就你想听他说话能够听得下去这好像是
并不容易就是在专业学术界来说因为很多时候就在学术界你可能需要用专有名词来表达自己那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话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那这本书如果你之前没有读过陈嘉颖老师的一些书的话它是蛮好的一本就是第一本可以去读的书因为它是一本
访谈和演讲主要就是分为三块第一块就是一些漫谈第二块是围绕他的一些书的一些对话第三集呢就是关于读书的一些漫谈和一些短的书评和以前一样我也不会把所有的内容都分享给大家因为每个人去看的话都会有自己去获得和沟通的点
那我大概会分享四个我觉得很有启发然后想要来谈一谈的点第一个就是关于唯一真理和相对主义然后第二个呢是关于平民时代第三个是关于洗脑和教育第四个就是关于一些读书的他的看法首先翻开书的第一篇就是走出唯一真理观的这个比较长的一个字数这篇字数我觉得非常可读它有自传的性质但是更偏向于学术的线索
对于不了解陈嘉印的读者来说也是很可以了解他的经历陈嘉印出生于 1952 年他小的时候就比较喜欢读书然后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时代的巨变文革了然后他就去插队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和兄长一起游遍了全国关于他自己的早年经历他在很多的讲座和课程当中都有提到过
他当时在乡下的时候虽然是要劳动但是读书却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精神活动而且比现在大家去对知识的渴求会更加的
纯粹一些饥渴一些他在那段时间就读了很多的书他自己说在那个情况之下你读一些哲学的书其实就是你和现实世界能够有一个距离除了读哲学他还读了很多别的东西像有些文学呀或是数学物理呀这些都有读然后他还去学了俄语然后学了德语
他说由于无知起点低学东西就显得特别快读了一本世界史一下子就了解了好多事情让人很兴奋也特给人信心好像自己在突飞猛进其实只是因为先前啥都不懂这种兴奋这种信心现在看起来挺可笑的但当时的确是鼓励青年的心灵不断向上的动力当时要像现在这样知道天下学问就是你花一辈子也学不到一心半点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激情了
还有一种动力大概就是虚荣吧你想年轻人嘛要跟人比比别人多知道一点回北京度假的时候各地来的同龄人聚到一起谈天说地谁知道的更多也怪让人得意的这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不断的自我学习的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到了 1976 年呢差不多十年的文革就差不多结束了他这里有一段话我觉得很想分享一下
嗯
我想不管是哪个时代不管如何天下滔滔可能每个人都需要沉得住气然后他是 77 级考上大学是进了北大的西语系因为当时没有什么人会德语他会然后就把他招进去了然后 1978 年呢恢复了研究生考试他也去硬考就进了北大的外哲所当时他是 25 岁
他们那一代呢其实也没有很强的这种学术体系然后就去读存在于时间读一些很难的书他说那个时候呢就是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很有意思就读读了有收获就高兴
自我膨胀也写书写自己的思想但是没有打算发表反正是野路子所以他在这个学术界也不是主流他说他做学助如果只是发表论文的话成一个教授他没有这个兴趣也没有这个打算最终还是因为喜欢想问题然后喜欢思考喜欢读喜欢写才有了他的这样的一个路径他说我们这一代人信或不信经历了不少事情人类的生活形势本来就转变得越来越剧烈了我的
我的思考从来没有完全的脱离我所身处的这个世界无论是世界格局的变化还是我身边人的沉浮生死就此而言我作为一个爱思考也只会思考的人觉得还是蛮幸运的之后呢他大概就在 80 年代 83 年去了美国留学然后在美国的时候呢他开始翻译《存在与时间》1987 年的时候这个书在国内翻译出版赶上了 80 年代文化热首印就 5 万多册影响非常大
他后来我记得他开玩笑说他回来之后呢也就成了半个这个海德格尔专家他也因为国内的这个邀约嘛他开始写这个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那个时候他博士还没毕业 1988 年春天写完写了将近两年这本书是寄到国内没有那么快出版因为赶上了 1989 年
到了差不多六年之后才出版以上是他人生经历和求学的一些过程其实还有一些细节我就不多说了其实在后面他更多的是强调他自己思想的一个变化他写到 1975 年之后就读威连·詹姆斯读罗素后来读海德格尔读维特根斯坦渐渐的就离开了这种唯一真理的想法
因为一开始很容易就是普遍主义的读哲学就是读黑格尔读柏拉图一个思考框架就是一个唯一真理一个终极真理这样的一个系统他说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到马克思普遍主义都是主流直到尼采之后到海德格尔
维特根斯坦才开始松动唯一真理的传统就是如果你有一个这种普遍主义的这种体系和观点的话很容易走向一种和我们具体的生活具体的当下的现实脱节的一种纯理念的理路但
陈嘉应老师他不管是他的伦理学还是他对于政治哲学还有这个其他方面的看法其实都是和当下的巨生的这个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没有谁能看清历史和他发展的关系我们不要把我们做的事情过多的跟历史的大趋势联系在一起我们要把我们做的事情拉到你大致能看得明白的地方
你知道这是好的你不知道它的终极是好的你知道它是好的你知道这是你应该做的它不是什么千秋功业但它是实实在在的思考和行动不管你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的历史观点是什么更多的从那种大的历史观拉回来拉到一个你比较有把握的认知中以此来塑造和调节你的个人和生活和事业
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有启发的就是我们要从那种观念和大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具体的去做事去生活对陈嘉茵来说她其实是有一个思想的转变的就是离开唯一真理观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好像她已经是一个预设好了的现实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多元文化的
环境当中然后一个新自由主义的这个现实当中然后呢也是倾向于相对主义的倾向于大家都有大家独特之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我们早就不会相信有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
这样的世界呢当然也有好的一面但同样也会令人困惑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在这个多元文化主导的社会当中一切都会变得越来越破碎并且无法缝合这是大家都有感受的可能在互联网上这种感受会更加明显和具体那如果没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真理唯一的真理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相对主义如何不坠入虚无主义如何不让自己被撕裂被撕扯
这是一个我其实这几年都一直都很困惑的一个问题那陈嘉义老师对这一点也有一点自己的回答他的回答是一方面要放弃唯一性但是还是要坚持真理性下面有段话他是这么说的他说放弃唯一真理这个想法并不是要引来粗俗的相对主义结论你
尼采提倡视角观用后来的话说他不接受上帝之眼各有各的视角这的确可以导致相对主义但相对主义是绝对主义的一种变种把自己的视角视作无法调整的其实我们在对话中时时都在调整自己的视角能对话就不是相对主义我一直说我们不能靠把一切都归笼到一个绝对的观点之下来克服相对主义
真能消除相对主义的反而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要深入到自身之中了解你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实实在在相信些什么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做点什么这个时候你的信念和行动是实实在在的但并不因此此外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虚假的
跟你不同的人跟你冲突的人他有他的实在在具体的思考和行动中跟其他生活理想对话互动是的他有虚假的虚幻的东西因此你要与他争一争但这个过程是双方的你也有你的虚幻和虚假你也要在这样的争执中变得越来越实在这样看来其实渴望一个绝对的真理来解决一切来解决这种争吵这些
裂缝来消弭这些东西或许也是想要找一个外部的权威给自己力量心里还是有这种消灭异己的渴望然后就像陈嘉胤所说的道理系统之间不是谁战胜谁谁吃掉谁而是互相对话对话是这本书中反复被提到的词语由此又引出另外一个概念共识在陈嘉胤看来对话并不一定要达成共识
甚至他也不认为一个社会在方方面面都有共识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根本无需达成共识我们与其说需要共识不如说需要学会没有共识的人怎么一起共存那在今天我们的舆论环境嘈杂喧哗党同伐异既没有共识也没有对话所有的声音都在试图压制对方压倒对方甚至消灭对方呃
但是恰恰如陈嘉莉所言不一定要有共识但如何在既没有共识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共存还可以对话这才是关键可能法律是保障这一切的底线但你我都知道还有一些别的力量在干扰对话的充分展开
有一种往往的威胁总是会让我们觉得对话不可能真正的开展所以众生喧哗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部无法言说内里又没有理解对话的愿望从相对主义过来其实另外一个主题也是他在很多个篇章和访谈中都谈到的
就是关于这个平民社会当中个人如何自处好比问我现在就处于一个平民社会我记得在这个解释鸿沟当中有一集他和周连好像也在讨论过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很多先辈共同努力来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平民的社会我们不想回去也回不去它当然有好的一面就是我们大致能保持一个有基本的生活然后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平民时代所有纵深的东西可能都消失了纪念碑不再有意义所有的一切都像被拍扁了在这里陈嘉颖说得很明白她说当我们取消了崇高取消了差异所有人也都落在了一个平面上
你以为看到的是一个平等的大家都有权利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但你才认为不是的等你把差别都取消了这就是一个默认社会如果我说的是对的话当然也就无所谓良好生活了良好生活的存在是因为有人或者有相当一批人在向上看
如果大家都平视或向下看也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他还说我们仍然有艺术哲学社会思想但他们似乎失去了提升生活的作用他们都在好日子的同一个平面上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一切崇高都被消解了个人很容易被吹散这是很多人都缺乏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一个共同的环境那么怎么办呢好像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不过陈嘉颖接着说即使我们这个时代所产生的作品都不怎么样也不意味着我宁肯什么都不做本来就不应该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创作我们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标杆来写作我们本来就想写这才为自己设立了某种标杆下个主题是有一篇叫洗脑和教育这篇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读因为很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一词语就是你被洗脑了
就是把观念传播和洗脑和教育呢就是混杂在一起那么洗脑和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篇文章就非常清楚地来分析了这两个概念当你在传销组织当中被隔绝起来把手机没收了然后给你灌输一些观念这是洗脑
纳粹的宣传机器是洗脑那么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呢算不算是洗脑呢如果洗脑给我们洗的都是真理啊是好东西又该怎么算呢对于这一切问题这篇文章都做了非常清楚的解答让人豁然开朗
展颖老师他的论述将洗脑要素分解为灌输 查禁和暴力也许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也有灌输的情况但是教育并不隔绝其他信息你自己可以去学习比较另外一点暴力的支持也是洗脑能够成功的条件
没有强权做靠山的主张即使流于喋喋不休的宣传也很难把它看作是洗脑所以洗脑很重要它要有一个暴力的支持宣传和屏蔽意见是洗脑的明面背面得有暴力的支持这篇文章也讲得很清楚影响不等于洗脑某一种理论观念自然也不是洗脑但在目前的舆论场当中大家总是会对意见不合的一些观点扣上一个被洗脑了的这样的一个帽子
那在辨析清楚了洗脑和教育之间的区别之后陈嘉颖也希望我们尽量少用这个词
因为禁止把什么都说成洗脑太容易了往往妨碍我们对某些极端事件的深入理解最后呢关于读书也有一些对话和文章其中有两个点我想分享一下第一个就是有人问陈嘉颖读哲学读得有点痛苦其实不只是读哲学就连我也不会被有人问到说读书读得有点对世界很灰心该怎么办呢陈嘉颖的回答是读哲学要增益元气
要是快扛不住了就别读哲学了去看娱乐节目什么的你觉得哲学增益了整个人的元气就读觉得气短了就放下我觉得这里扩展一下读书也是一样的另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篇是漫谈书写书读书
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回顾了整个文字的历史阅读的历史同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文字时代正在落幕现在很多人在网上阅读读一些微信或者碎片的一些帖子流传的多作者也多即使哪篇文章有几十万的点击率但是
不是共同文本也很少有人会认真读多半是草草的溜一眼他说网上阅读好像你只是在读重要的东西而不是读完整的东西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灵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培育需要一遍一遍的慢功夫
就是读书一字一字细读读了下文回过头来再读上文就此而言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最自主看电视不行听音频也不行我常常听一些语音课程你当然可以回头再来听一段但太非是所以通常听内容比较简单的导读课嗯
这里说的很对就是我们现在呢很多时候不管是读书还是别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里主要的指的就是信息我们在通过阅读来获得信息但是他说读书它不完全是信息读书要求一点寂寞
我们在这种寂寞里跟伟大的心灵交流他说我们去说实体书深一步去想的话书是一个实体读者是围绕着一个实体来阅读的但搜索信息的时候呢我是中心信息本身没有组织今天根据我的需要来组织起来
从前的经典是共同的文本把读书的人联系到一起的实体从前有经典今后不再会有经典从前的经典当然还有人读但只是少数人读经典不再是读书人的共同文本就不再是经典了更一叫做古文献从读书人的床头进了博物馆不仅是读书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思想的途径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从前要考书信现在发个微信就可以了
我们确实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文字正在落幕的时代那来到这样的一个图像时代呢其实它的大背景就是前面提到的平民化文字一开始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那从印刷术开始呢这个教育普及文字普及了人人都能够读写了这个文字就不是特权
到了平民时代平民就开始读书了而一旦有了图像呢平民也就不读书了他们更喜欢图像文字仍然与精英有种联系坐在那里看书 90%属于精英不过他们不再是政治精英跟统治权没有关系就像印刷业的兴起导致了人文主义学者的衰落图像时代的到来也导致旧式读书人地位的衰落统治者现在更需要技术专家而不是读书人
他说文字时代落幕当然不是说文字和阅读会消亡以后就没人阅读了而是说而说以后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它了就有点像金句爱好者现在还有人喜欢金句但是不可能像一百年前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今后阅读和写作不再是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文字还会存在像我们这种关心文字的人也会存在说到文字时代的落幕我们这些伴着文字生长的人难免有一点失落不过人类生活形态的根本转变争论它是好事和坏事没有太大的意思我更关心的是文字时代到底有什么好东西寄生于文字的有哪些独特的价值文字在新的生活形态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曾经的思想生死留下这么多璀璨的作品我们碌碌一生欣赏还来不及呢那他最后呢也谈了一点如何去读书啊他说读书没有什么定论有人更爱历史有人更爱文学有人更爱科学首先呢读好书人生有限闲读要读好书有知识含量的书有思想性的书
不像做研究你为了写论文不得不去读好多二手资料三手资料就没那么好玩了如果不信你的专业是研究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那就一天到晚读没意思的书读书有点像交朋友当然是挑有意思有内容的人去交朋友
很多人都希望谈谈读书的好处他说就我自己来说读书的好处多多就说一点读书能让人变得谦虚你自以为聪明你就读费曼你就知道自己跟傻子差不多你自以为博学你读读雅克巴尔赞就知道什么叫渊博
书不像口传传统两千多年古今中外想知道谁了解些什么谁说了什么你上图书馆找一本书出来读一读孔子离你不远亚里士多德离你不远伽利略也离你不远你直接跟人类产生过最伟大的心灵和自信面对面就在一张书桌上书把你带到两千年前把你带到宇宙大爆炸带进双螺旋结构世界无穷之大我们得乘着书的翅膀遨游这同时也是一种超脱生活里到处是些琐碎的事情
把这些事情忙完之后读你喜欢的书一卷在手重複接望那关于这个文字时代的落幕实际上我也是体会很深的一点包括这两天我们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个整个出版业的
未迷虽然很多年前都开始说它西洋产业但是这两年确实有很多朋友也反映出版业以前可能一本书能够首印一万册现在可能只有几千册就是一个读者群体的下滑书这种东西真的变得越来越小众这不是一个什么危言耸听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需要接受的问题
那就像他说的像我们这样还喜欢读书的人也依然会存在只不过可能它不会发挥那么大的作用会有那么多的这样的影响力但是我觉得他就像前段时间看橡标的最新的一个访谈他不是提到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能需要一些间隔的空间让你和这种现实的事情有一个距离
这样的话你才能够有一个反思性的空间那其实阅读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空间所谓的一个精神角落所以还是很高兴能够赶上即使是在文字落幕的时代我们依然能够有书相伴然后也非常开心能够通过这个声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喜欢的书这本《走出唯一真理观》它没有一个具体的脉络它不是一个主题的论述它就是一些访谈但是这本书我读起来还是非常非常有能量的
我总是觉得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可能生活当中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那当然就像陈嘉宜老师说的要读一些好书那什么是好书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觉得可以给他提供信息增量的是好书有些人觉得可能给他带来一个另外世界的一个沉浸感的时候是好书
那对我来说可能两者都有那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如果读完这本书它会让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被提升了一点被打开了一点它可能不是知识上的或者我也说不好是不是心灵上的但它总之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有一些裂缝然后照进了一些光来这样的感觉在我看来就是能够让我很喜欢
很有能量的书这本《走出唯一真理观》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所以如果你喜欢的话也欢迎大家去找来读那么陈建一老师的书之后可能我还会继续的分享当然不会这么快特别是他的《何为良好生活》是我之前读过一两遍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人都会去考虑的问题
包括之前我分享过书本华还有罗素的书也都是关于回答何为良好生活的问题就是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更加碎片的然后更加分裂的更加不知道如何是好大家都在争吵的一个时代我们该如何去安放自己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我相信也是每个人都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些问题所以也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下陈建英老师的书包括感知理智自我认知包括何为良好生活和走出唯一真理观还有说理等等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那么今天节目就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如果你喜欢不止读书的话欢迎在你收听的平台订阅这样的话每周五我都会尽量准时更新
先说声对不起上一周就放了个鸽子但是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太频繁的发生说到最后还是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好书然后能够和大家一起来读到我觉得很不错的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