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我很好奇,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前,以及錄音技術發展初期,那些偉大的鋼琴家們,他們的演奏風格是怎麼樣的?錄音技術的發展,對他們的演奏風格,以及我們現在對他們的理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玉婷:我也很想知道,因為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音樂,都是經過後期處理的,這和現場演奏的真實感受,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葉綠娜:這本書《黃金年代最偉大的鋼琴家》就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它收集了我過去幾年發表的一些文章,介紹了從李斯特、雷雪蒂斯基的學生開始,到鋼琴黃金年代,許多著名鋼琴家的故事。在錄音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音樂家們更注重樂曲本身的呈現,而非個人技巧的炫耀。錄音技術的發明,使得音樂家們開始更加注重演奏的細節和準確性。現代數位錄音技術的精準,也可能對藝術創作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我們聽到的音樂變得過於完美。
葉綠娜:李斯特的學生演奏風格比較自由奔放,注重樂曲整體結構;雷雪蒂斯基的學生則比較精致優雅。前錄音時代的鋼琴家,更注重樂曲本身的呈現,而非個人技巧的炫耀。錄音技術的發明,迫使鋼琴家們開始更加注重演奏的精确性。卷軸錄音只能作為參考,不能完全代表音樂家的演奏風格。
現代的鋼琴家們,需要面對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需要與歷史上眾多演奏家進行比較,還要不斷學習新的曲目,並在現場演出中展現最佳狀態。
許多偉大的鋼琴家,因為各種原因,未能留下他們最精彩的演奏錄音,這讓我感到非常惋惜。
葉綠娜:在沒有錄音的時代,鋼琴家們很少有机会聽到彼此的演奏,因此每個鋼琴家的個人風格都非常鮮明。有些前錄音時代的鋼琴家,甚至不檢查樂譜,直接演奏。不同時代,鋼琴音樂的作用不同。前錄音時代,鋼琴演奏更注重在音樂會中呈現一些易於理解的旋律。李斯特的教學方式嚴厲,但也是一種重要的訓練。現代鋼琴演奏的許多觀念都源於李斯特,他最重要的理念是演奏者應該以作品為重,而非個人技巧的炫耀。
許多書中提到的音樂家,都經歷了悲慘的命運,這讓我感到非常惋惜。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