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287 | 但凡落入是否有用的自我辩护,文科就输了

Vol.287 | 但凡落入是否有用的自我辩护,文科就输了

2025/3/31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云野退
斯蒂芬·科利尼
Topics
云野退:我认为文科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有用,一旦陷入'有用'或'无用'的自我辩护,就意味着文科的失败。我们应该超越功利性的思考,看到文科存在的意义本身。文科并非工具,而是理解人类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关注的是更深层次的理解,而非简单的知识积累。 我观察到人们常常将文科与理科进行比较,认为理科有明确的实用价值,而文科则缺乏。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一种误区。理科探索自然规律,文科则探索人类自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两者各有侧重,无法简单地用'有用'或'无用'来衡量。 大学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科的实用性,而应该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接触所有知识和理解。文科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局限于大学教育,自学、阅读和生活经验同样重要。文科的解体是所有学科解体的一部分,学科之间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划分。 斯蒂芬·科利尼:我将人文学科定义为对'理解'的追求,而非对'知识'的积累。知识是客观的,而理解是主观的,它取决于理解者的素质和人文素养。理解能力使人善于质疑,善于发现知识表达中的误导性瑕疵。大众往往只关注确切的答案,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理解不同于知识,它不是简单的技能与信息的结合,而是经验与反思的产物。例如,《枪炮、病菌与钢铁》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作者基于自身经验和反思的产物。它引发了人们对不同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考,这才是人文学科的真正价值所在。 文科学者通常忧心忡忡,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学术成果都是暂时的,都会被评论、驳斥和超越。他们对学问的无止境有着最透彻的理解。

Deep Dive

Chapters
本文探讨了文科的实用性问题,作者认为文科不应该陷入“有用”或“无用”的自我辩护中,而应专注于其本质价值。
  • 文科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备受争议
  • 作者认为文科的自我辩护使其处于劣势
  • 文科的价值不应仅限于实用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分钟帮你理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文科真的无用吗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一彩播客文科有用无用论好像已经被争论了很多年第一财经人文部特约撰稿作者云野退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表示但凡落入是否有用的自我辩护文科就输了本期我们就来跟着他的视角聊聊他对文科的理解各位听众如何看待学文科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年前云也退在图书馆做了一场主讲谈的是几位上世纪的著名作家他们的人生和写作彼此交织有非常多的故事并可以关照当下之思在他说完一位澳大利亚作家的情况后一位前排的观众问了一句话他是什么学历背景

云野退平时说的都是作家的性格生活经历 疾病他写的小说里的有趣细节别人对他的评价没想到听众会关心他的学历就说他是学的现代语言专业这位听众立刻点头表情仿佛在说哦 怪不得他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云野退很想说学历跟他的性格为人成就都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后来没讲现在又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时任热衷于谈论大学里文科的是是非非复旦大学文科的自由而无用口号一向深入人心可是打消不了人们对文科无用的强烈印象如果不算法律这类社科专业学哲学学社会学学语言这种文科学出来能做什么呢

当作家又有几个人能取得成功呢他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他想说在依然保留文理范畴二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看到文科本来就不是讨论其用的东西但凡说起其有用或者无用文科就落入了自我辩护的境地说个流行很久的词文科就输了

通常所说的文科是指人文学科事关科学、医学、技术等的学科及理工科它们的价值很容易理解它们首要的是有关自然界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中能够发现自然界存在一些奥秘将它们开发利用使其有益于人类处境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太知名的故事青霉素的发明和磁共振技术的发明元素雷的发现等等说科学家造福人类这一点毫无问题

那么人文学科说它是理解人类世界的学问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但是人们会类比理科向门科人发问你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并使其有益于人类这时无论你回答什么提问的人都不会完全满意

因为首先人文学者一定会用上不少与人有关的术语他们显得很抽象比如主体阶级意识形态其次人们也无法明确看出这种文科的发现和结论对于人类自身的改善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相反,理科里的术语名词,比如物理学里的电磁波某某现象乃至跃迁等等,在抽象也是很难质疑的,因为它们被认为是关某种客观真理。再举一个例子,当今最热门的有关人类的研究领域之一——认知研究。你让一个研究脑神经科学的理科学者来谈,他的学术公信力,他说出来的东西的有用性,在一般公众眼里,大概要比一个研究社会学的文科学者更强。

正因此,人文学科不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为自己辩护而应该超越其上,它只需存在,无需辩护它发挥力量的时候不需要显示它的存在感一旦辩护,就落入了一般公众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当中比如,这个东西有用还是没用?有大用还是小用?而克服一般公众的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达成对所有一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正是人文学科工作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理解不同于知识一般人是只在乎后者忽略前者的这就是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科利尼在《大学有什么用》艺术中谈及人文学科的时候所作的一个区分

他是这样写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客观的不管是否有人在意它就在那里存在着囤积着任何精力充沛的人都可以爬到知识仓库的顶端而理解则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理解者的素质一个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未必掌握很多知识可是他具备超乎常人的理解能力

这种能力使他善于质疑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指出一种知识的大众表述里存在的误导性瑕疵这一点正是一般大众不能充分认识其意义的因为大众更多的只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满足于看到最好还一目了然的看懂那些呈现为知识的东西无数 30 秒 50 秒的自媒体创作就是为这些人准备的

在另一个讲座的场合里云也推提到过一本对众多的拆书类节目众多人文讲师和领读者都讲读过的人文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

他表示这是一本问题之书读它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戴蒙德是在探讨一个问题也就是不同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在书中的许多章节戴蒙德都会从自己在各个地方的观察经验写起这些观察激发了他的疑惑推动他思考他书写了思考的过程和因此得出的结论

但是如今拆解这本书的人往往是略去了那些叙事性描述性的内容而把枪炮并军与钢铁拆成一个个结论仿佛那些都是被作者敏锐发现的知识问题之书从而变成了答案之书答案被分发给听众让他们产生知识上的得道感

贾雷德·戴蒙德是一位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他不是基于一肚子的知识并相信这些知识的有用而去写一本书的相反他的书写是一种发自理解的行为这体现在作品的风格上体现在书中文章的描述性叙事性上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用词上我们读他的书获得的应该是一种人文方面的感受

科利尼说人们对一个学科的工作性质的理解可以用技能加信息等于知识来描述但人文学科并不是这样的如果非要用公式那只能是经验加反思等于理解

《枪炮》、《病军》与《钢铁》这类人文著作对这一公式有很好的体现再举一本大众耳熟的人文作品《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写的这本书并不是简单地从史料中发掘出新的信息用一定的技能将其写出从而变成知识相反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是作者个人基于自己的人生和研究经验对明朝万历年间的人物形成自己的思考

《卢皇人语》对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万历皇帝等人的理解就是读他对明朝的理解对制度和制度文化的理解对人不只是明朝人而是所有人的理解经过作者的论述思考书中那些人的抉择和处境我们对人是什么有了更深的领会

从这个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认识到,人文学科的力量和目标实际上关乎不分文理的所有学科,所有领域毕竟,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在其中工作的都是人,成果的提取,论述,发表,也都是由人来进行的

拥有文科素养的人在做任何研究在书写他的研究成果的时候都不会是全然不顾对人的理解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体会达尔文体会爱因斯坦这两位都不能算是文科但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都是人文的

据说复旦大学收缩了文科的招生规模云也退认为这也不一定意味着文科在当下这个技术时代没用它也可以意味着文科的素养不必非要靠大学教学来培养它可以凭自修获得可以靠大量的阅读来领悟甚至可以从个人的生活经验里得出像写作一样它是一件所有人都能去做的事情

斯蒂芬·科利尼还说,文科学者固有的情绪就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写作、发表、自己的著述有个基本的认识,即任何的成果都是暂时的,都是会被评论、被驳斥、被超越的。他们是带着这种理解去写论文、做研究、探讨课题的。他们对于学问无止境这件事有着最透彻的体会。

很多人意识到了文科的解体也有一些人称许学校裁撤文科的魄力但他们称许的是一种尊重现实需求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但实际情况云野推相信没有那么被动无奈文科的解体是所有学科解体的一部分

只要想一想像戴蒙德像尤瓦尔赫拉利这样的历史学家和像丹尼尔卡尼曼这样得过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心理学家就可以明白学科与学科之间本来就不需要有明晰的划分

最后云野推表示文理之分本就是一个无奈的制度设计大学就好比是一座多层建筑要是其中没有一个个的房间连顶盖都支不起来然而一旦进了这个建筑人就应该得到这样一种鼓励无视所有的墙当他们不存在去读所有去接触一切一切的知识和对知识的一切理解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各位听众是文科还是理科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