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國民美食的代價:鰻魚,會不會滅絕?

國民美食的代價:鰻魚,會不會滅絕?

2025/6/6
logo of podcast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卡隆
芷晴
阿英
露露
韩清
韩玉山
马耀
Topics
露露:台灣的鰻魚產業雖然產值高,但背後隱藏著嚴重的物種生存危機和走私問題,底層勞工的生計也受到威脅。鰻魚正面臨滅絕的風險,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韓清:我深入調查了台灣的鰻苗產業,發現鰻魚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走私網絡猖獗,政府執法不力。雖然情況令人沮喪,但我也看到一些學者、記者和年輕人正在努力推動改變,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讓養殖業與環境共存的道路。我希望我的報導能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 卡隆:我們原住民沒有讀過很好的書,退休後沒有很好的收入,只能靠捕鰻來維持生計。雖然生活很困難,但我們還是會努力捕鰻,希望能夠改善生活。 馬耀:捕鰻需要看潮汐和風向,每次下水前都要先看水溫。雖然捕鰻很辛苦也很危險,但我們還是會努力捕鰻,因為這是我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阿英:我已經連續12年來這裡捕鰻,雖然很辛苦,但我還是會繼續做下去。 韓玉山:政府應該決定是強力抓走私還是與日本有條件開放,不能一直卡在這種尷尬的局面。關鍵不是要去找誰的錯,而是該思考要怎麼找出一條讓養殖業與民和環境都能共存的路。鰻苗產業應台面化,解決走私問題。 芷晴:我希望透過食魚教育體驗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鰻魚,關注鰻魚議題,進而推動政策的改變。我想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遵循的傳統的語法,它其實是對環境友善的,它其實是我們在汲取自然資源,從中獲取經濟價值過程中達到一個平衡狀態的語法。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台湾鳗苗产业的现状,揭露其背后庞大的走私网络以及鳗鱼面临的濒危危机。节目指出,由于日本对鳗鱼料理的巨大需求,导致亚洲各国过度捕捞鳗苗,台湾也深陷其中。尽管台湾和日本都已禁止鳗苗出口,但走私活动依然猖獗,鳗苗被偷偷运往香港,再转运到日本。
  • 台湾鳗苗产业的年产值近百亿
  • 过度捕捞导致鳗鱼濒临灭绝
  • 存在一条从台湾经香港到日本的鳗苗走私链
  • 走私手段包括将鳗苗藏在手提行李中,或利用废弃工业区的大水槽暂时保存鳗苗

Shownotes Transcript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来自端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闻,我是露露,您会每年冬天,宜兰壮围的沙洲上就会出现一幕奇特的景象数公里的海滩上搭满了上百顶帐篷里面住着从全台各地赶来的普曼人他们在深夜里走进刺骨的海水,寻找一位位细如发丝的曼苗

几个月后这些鱼苗就会变成一碗碗热腾腾的鲁鱼饭出现在日本各地的餐厅里然后在这个百亿产业的背后是一场宾威物种的生存危机一条无人监管的亚洲走私链

也是一群底层劳工用身体撑起的地下经济网络漫渔会不会灭绝我们又能做什么我们的特约记者肖寒青告诉你台湾漫渔产业的另一面今天是 6 月 6 日星期五

Terms and conditions apply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韩清可以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吗我是端川媒特约撰稿人小韩清我平时主要关注不同阶级的人们怎么形成他们的劳动文化又怎么形成他们的自我认同韩清你最近写了一篇报道是关于台湾卷入亚洲的曼苗走私网络的故事的我还蛮好奇的你一开始是怎么注意到这个选题的呢

其实是因为每年冬天我们台湾的新闻里都会出现关于曼苗的消息就是那种还没有长大的小曼鱼那我们台湾组的主编刚好看到公司一个调查报道节目叫做《我们的岛》那其中一集就在拍海边捕捉曼苗的这些渔民他看完以后就觉得这个题目蛮有意思的就问我要不要来追踪看看所以我们就开始了这一趟采访之旅

不过等到我们深入采访后才发现,鳗鱼竟然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机。鳗鱼竟然是濒危物种吗?这还蛮出人意料的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对,确实是蛮让人意外的。鳗鱼之所以面临濒危,主要还是因为过度捕捞的关系。因为大家都知道,鳗鱼饭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几乎可以说是国民美食。

所以这样庞大的市场需求就带动了周边的亚洲国家捕捞曼苗出口日本的这种产业所以台湾在 1970 年代曾经被誉为曼鱼王国也供应了当时日本市场每年超过一半的曼鱼销售量可是最近几十年来因为长期的过度捕捞像是欧洲曼、日本曼这些主流品种都已经变成濒临绝种的物种

我采访的一位漫渔研究者跟我说 70 年代以前台湾、日本、中国、韩国每年可以捕捞的漫苗加起来总共超过了 1000 公吨大约有 50 亿尾但近年来每年的捕捞量已经不到 45 公吨几乎可以说是雪崩式的下降因为这样从 2007 年开始台湾和日本都因为保护本地资源的原因禁止漫苗出口了

可是比较吊诡的是就算有禁令日本的养殖场却还是源源不断的有曼苗可以进货

而台湾明明补了不少麦苗实际上进入台湾本地养殖场的量却少得可怜就拿 2019 年来说好了那年台湾麦苗的补货量是 2.7 公吨可是实际入池量却只有 0.1 公吨也就是说有 96%的麦苗都凭空消失了

所以听起来台湾和日本之间可能有一条看不见的供应链哦 是的这也是我们后来想继续追下去的原因在日本有一位调查记者他叫做林木志彦他也曾经追查过这一批神秘的曼苗

他发现啊每年冬天日本养殖市场上就会出现大批标示着产地是香港的曼苗但问题是香港根本没有人在博曼苗啊后来零目调查后就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掩护的手段很多从台湾捞上来的曼苗被偷偷走私到了香港然后再挂上香港产的标签就可以合法的进口到日本

据说这在行内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那他们到底是怎么把曼苗从台湾偷偷走私出去的呢根据林牧的说法因为曼苗的体积很小小到像针一样细

所以走私者一般就会先把这些麦苗装在有水的塑胶袋里面再打入氧气和冰块然后又放到手提行李这样就可以直接一拎就带着走这些手提行李从台湾出发先带到厦门再从中国陆路带去香港有时候也会走空运不过那样的话就得提前打点好 X 光机的检验人员才能顺利过关

林木说有一次他跟着线人开车开到香港跟深圳交界的一个郊区那里堆满铁皮货柜看起来像一个废弃工业区里面却藏有用来暂时保存麦苗的大水槽那里的老板只做一种生意就是把各国走私来的麦苗贴上香港出口的标签然后再一批一批卖给日本的养殖场等这些麦苗长大了就会摇身一变

被贴上日本产的标签就变成所谓的高级鳗鱼就可以高价卖给日本的餐厅了解安青我听说为了搞清楚这条产业的源头你这次还特地跑去了宜兰实地看了麦苗捕捞的现场是吗对我这次去的就是宜兰壮围的兰阳溪出海口其实在台湾从北到南很多地方都可以捕麦苗

可是要说地理位置和潮流条件最好的地方壮围应该就是首选了它也是台湾北部最大的蔓苗捕捞点在台湾每年有超过四成的蔓苗都是从这里捕捞起来的和其他比较封闭的捕蔓社群不同的是南阳溪口这里就像一个自由又开放的海上牧场

只要你有装备比如说你有一套青蛙装就是那种连身的防水衣你就可以直接来沙洲搭帐篷到了晚上就像海捞曼苗所以很多人都说这里就像是在掏金一样那你还记得第一次走到这个补曼现场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吗

我记得第一次去大概是今年的二月当时是晚上因为漫渺怕光主要在夜里出来活动所以补漫人都是在入夜后才能下海作业当时一到现场我就觉得这片海滩跟我们一般去玩耍的海边很不一样转围的海岸很荒凉而且蛮脏乱的满地都是漂流木和垃圾

然后风又冷又湿我那次回去还直接感冒了好几天然后你会看到整片海岸绵延了好几公里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帐篷那些帐篷大多是补慢人用废弃帆布搭建的每一座都有门牌是地方政府发的慢疗搭建许可规定是冬天过完之后他们就得自行拆除

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一种半圆形的小帐篷他们称为小乌龟他们可以在里面简单吃饭或是放他们的工具或是休息但是如果你是外地来宜兰这里的不慢人你就会盖比较大的帐篷甚至可以隔出一房一厅还可以在里面装简单的淋浴间我可以进来看一下吗可以可以可以我拍照也可以这不是问题

哇很完善耶問題是要睡在哪裡啊我研究一下喔這裡有床這個床好高喔不會跌下來嗎喔其實裡面沒有想像中的人裡面還滿溫暖的很厲害這些帳篷雖然看上去很簡陋但其實裡面該有的家具都有像是發電機燈泡還有小廚房床鋪也還有沙發等等的

像我这次遇到的几位补曼人都是阿美族的原住民他们看到我们的时候非常热情不但很快接受我们的采访还马上招呼我们进到帐篷里让我们烤火取暖其中一位大哥叫做卡隆他跟我说很多原住民每年冬天都会从花莲台东一路过来只要补曼的季节一到他们就会在这片海滩搭起帐篷一住就是三四个月

所以对他们而言这些帐篷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个部落去年的十月份到十一月份到今年的隔一隔年到二月到三月都会留在这里因为退休之后没有

沒有很好的收入就會來喊冤所以大家等二三月開始不能抓之後就會慢慢回去部落了回去部落去耕田啊因為畢竟他們說實在的我們原住民沒有讀過很好的書沒辦法基本上只能回去農田去工作生活非常的困難

所以很多来这里补慢的都是退休的老人是吗确实有不少补慢人是上了年纪的底层劳动者因为他们已经很难再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了所以很多人就会靠补慢来补贴一点生活费像是这次接待我们的帐篷主人是一位阿美族的族人他叫做龙哥他就说他以前是在纺织厂工作的

还有另外一位长辈叫做马耀他平常也是在部落里种田那他们两位都已经六十几岁了但一直到现在每年冬天都还是会来海边搭帐篷也会下海捞曼苗当然也不只有长辈也有年轻一点的普曼人很多是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尼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外籍劳工有的是合法移工也有很多是无证的

他们会从各地聚到这里形成一个多元的海边聚落另外补曼人也不全是男性现场其实也有女性来参与补牢像我们那天在龙哥帐篷里做访谈的时候就遇到一位女性补曼人她叫做阿英来自三鹰部落她人非常热情还煮了鲸鱼罐头面条请我们吃

她说这已经是她连续第 12 年来这里补漫了这个太久了我从 100 年那里到现在每一年都来听起来确实是很多元的一个聚落那他们实际上补漫的过程大概是怎么样的呢妈要跟我说他们每次下水前都要先看水温如果水太冷曼苗就会钻进沙子里不出来

另外下水的时间很讲究大家手机里面都会装看潮汐的 APP 要抓准涨潮或是退潮的时机我们是看这个潮汐因为满潮的时候它抓不到再来就是还要看风向还好今天是很好它灭什么风也许会比较好如果它一起风的话

每次下海前,他們就會穿上青蛙裝就是那種連身的防水衣他們捕鰻用的工具是一個圓弧形的手托網乍看之下不大,但其實很重一旦下海之後要花上很大的力氣才能夠穩住重心

如果一个不小心跌倒了海水就会马上灌进青蛙庄他整个人可能瞬间就会被离岸流卷走这时候如果有人站在他旁边就会赶快用网子帮忙把人捞回来所以听起来补漫其实还是一个蛮危险的工作是吗是的据说每年都会有新人因为不熟悉洋流就被海浪卷走几天后他的尸体才会浮上海面

不过像我这次跟才的几位补曼人他们的经验都非常老道了他们对海况的变化也非常敏锐因为他们已经捕捞很多年了会有一个身体直觉他们光是看风向或是感受一下温度就会知道说噢现在潮水要来了那今天的浪会在哪个位置要往哪个方向砸往

然后在这么冷的环境下你就会看到很多补慢人还是泡在海水里不停的工作他们大概一次会在水里泡上 15 到 20 分钟之后就会上来看一下他们的余货量然后这个过程每个晚上大概会下去几十次到上百次如果太冷了或是太累了他们就会回去帐篷烤个火休息一下但通常没有到天亮大家是不会甘心休息的

甚至有时候风越大雨越强越冷的天气反而越多人会重到海里因为他们的经验知道越是这种天气慢苗可能就会越多所以真的是一份很冷很累而且还很危险的工作这么辛苦的话他们的收获怎么样呢补上来的慢于多吗

现在曼苗量其实非常少了以前有一种传说是你只要去捕上一个冬天的曼苗搞不好就可以赚到一辆车子甚至一栋房子但那都是十几年前的状况了以前渔获好的时候一个人一个晚上最多就可以到上万尾曼苗但现在可能一天都捞不到一百尾

换算下来最惨的时候一个晚上他们都赚不到一两百块新台币

反而比较常见的是捞上来很多的海洋垃圾有宝特瓶也有农业的废弃物工业杂物这些都有他们自己都常开玩笑说根本是在做环保你看这么大的垃圾哇你看你真的做环保欸欸老根你这个顺便收政府的那个清洁费真的欸这到底是在收垃圾还是在收万秒

因為鰻魚本身非常小牠的身體是半透明的又會夾在各種漂浮物還有垃圾裡面所以牠們撈上來之後要在網子裡非常專注非常仔細的去挑才能在這一堆垃圾中找得到很細小的鰻鳥哇~銀杉閃的亮亮的哇~三條了四條有沒有看到這個這個這個有有有有在動

天哪我看到了我眼睛都花了当他们过了一个晚上把曼苗抓上来之后隔天他们就会把收集到的曼苗交给当地的盘商那盘商会一条一条的检查把那些死鱼和受伤的鱼都挑掉然后再跟捕曼人结账

之后盘商就会把这批货转给中上游的贸易商这条产业链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走但是麦苗价格波动也很大像我去的那一天一尾麦苗大概价格是 10 元到 11 元但三个月前这些麦苗最高可以卖到 100 元一尾价格相差了 10 倍所以补麦人的收入也是时好时坏

而且不只岸边的人在捞海上也有很多渔船在作业其实现在整体来说大概有七成的漫渺都是渔船捞走的他们会在外海放下拖网来回的巡逻那有些渔民是划着竹筏但有些人会投资五六百万去买一艘设备非常齐全的渔船

在旺季的时候,这些渔船一个晚上就可以捞到上万尾的慢苗,赚个一两百万都有可能。所以很多人就会去跟渔会贷款买船,或是会找朋友一起合伙。但也因为海上的船越来越多,捞得越来越凶,对于岸边这些捕慢人来说,留给他们的渔苗也就越来越少了。

实际上你们看到不是人家所谓的时候一抓起来就是三四十条五十条没有那么好我们刚刚来这边差不多一个小时多了他们来第二趟就三条五条我们当天深夜离开前看到马耀一整晚上上下下捞了十几次但他最后挑出真正值钱的白马苗也才十五尾卖起来大概只有 150 元的收入而已我们稍后回来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欢迎收看《它要生命》,由能量转移中心出品,我们会谈论所有东西,油和自然气候。油和气候使我们的经济,保证我们的国家安全,并开放更明显的未来。

你已经用了更多因为油和油油的产品比你更有信心

从你用牙签洗牙签洗手霜和睡着的纸条不仅是你的化妆、联系镜子、衣服和鞋子油和氧气是这些产品的重要部分还有很多更多的看看来看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多重要的油和氧气我们的世界需要油和氧气人们依靠我们来达成它

韩沁既然市场对鳗鱼有这么强的需求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蛮好奇的是为什么不能直接人工养殖呢这样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对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问的一个问题在世界上我们已经知道的鳗鱼有 19 种有些品种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超过 4000 万年了但科学家直到现在都还没办法完全搞懂它们的生态尤其是它们到底是怎么繁殖的

虽然日本在 2002 年就曾经成功人工繁殖过鳗鸟但那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你要让鳗鱼从鱼卵到柳叶鳗慢慢长成玻璃鳗这中间牵涉到洋流水温进食方式等等的每一步都很难模拟所以就算技术上做得到但成本也非常高而且成功率也不稳定所以到现在也没办法做到量产

这也让鳗鱼的命运变得很像 15 世纪的多多鸟或是 18 世纪白令海里面的海牛一样正在眼睁睁地走向灭绝既然鳗鱼已经是宾威物种的话那国际上有没有针对这个状况提出一些保护的措施呢

有的像欧盟最近就在准备在今年 11 月 IUCN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大会上他们要提案把全世界的鳗鱼包含日本漫灾内的 19 种鳗鱼都列入华盛顿公约的附录二也就是列入管制交易名单当中他们就是想避免因为市场需求很高就影响整个鳗鱼的存续

那对日本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很严重的警讯因为在他们的饮食文化里鳗鱼几乎是国民级的食材了那为了稳定的蔓苗的供应所以日本其实这几年一直很积极想要跟台湾谈合作希望让整条供应链变得更透明更合法化日本方甚至开出条件只要台湾愿意合法出口蔓苗日本就会停止从香港进货

那台湾这边是怎么回应的呢?其实这个谈判一直都卡着,没什么进展。我这次采访了一位台大渔业科学研究所的学者韩玉山教授,他说,真洁其实不在日本,而是在台湾自己内部的政治和利益结构,因为只要一谈到要开放出口或是推动新政策,就会有立委跳出来施压啊。

那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他们觉得一旦日本能从台湾合法进口麦苗的话那他们那边的养殖成本就会降低那时候日本自己养的麦芋再反过来跟台湾出口的麦芋竞争台湾的价格就会被压下来了

所以一些台湾的养殖业者认为让供应链维持不透明反而才是保护我们台湾产业的一种方式那政府对于这些曼苗走私真的都不管吗有管但台湾目前对于曼苗走私的执法力道非常轻根据渔业署提供的资料自从 2007 年禁止出口以后这 18 年来总共才查获 11 件走私案

而且就算查到了那多数都只是处以行政罚还没收鱼苗这些很轻微的处罚而已渔业署的人也跟我说他们其实曾经提议希望把卖苗走私比较毒品来办理提高这个量刑的力度但最后也没有通过

因为这一类的议题需要跨部会就是从农政返巡到财政立法各单位要整合起来其实彼此之间有很多利益冲突最后就长长不了了之了所以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其实我很早就跟医院说你自己要做最后的决断要么就强力地

抓走私要么跟日本談有條件的開放你總要做一個現在就是卡在這種很尷尬的局面兩樣都沒做好我採訪的韓玉山教授說關鍵不是要去找誰的錯而是該思考要怎麼找出一條讓養殖業與民和環境都能共存的路

毕竟这是一个产值接近百亿的产业但到现在却还没有一套真正长远平衡的治理方式产业还是需要它存在而且能够永续发展但是要这个前提就是要做好一些保育跟管理的工作这样听下来其实真的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曼谕的未来是不是真的要走向灭绝了其实我一开始也是很悲观觉得这是一个注定无解的结构性困境

但是深入采访之后我看到还是有一些人正在努力想要做点改变比如说我这次采访的韩玉山教授他一直有在研究鳗鱼的人工养殖去年他带领的团队还协助一家私人企业成功养出了玻璃鳗成功归成功要量产事实上还有短很长的路要走

可能还需要五到十年的优化从 2009 年开始韩玉山教授就和全台湾各地的渔民合作收集样本 记录全台湾的鳗鱼资源到现在每个月他都还是会亲自跑到产地取样再把鱼苗样本带回到台大的实验室里面继续研究产业需要永续发展永续发展的话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先做好

所以这是一个目前大概最重要的目标另外一个次要目标就是希望把人工繁殖能够把它产业化另外为了促进产业的透明从 2016 年起韩教授透过台大鱼推会的社群平台主动公开每天收购价和鱼货量他的目的是想打破盘商对资讯的垄断

但这也引发不少盘商的不满他们会质疑韩教授说你干嘛要公开这些数字啊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做下去现在这个社群已经有超过 2600 人在追踪而且追踪者大多都是真正基层的渔民

奉民化是一定要的走私就是一个借口就是一个落人口实的事情所以希望把它台面化是每个国家都希望都希望把它台面化

现在最终最后一领域就是台湾方面台湾方面还没有答应如果答应的话问题就解决了另外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还有韩教授的学生芷晴她今年 25 岁毕业于台大渔业科学研究所比较特别的是她也是一位补曼人的孙女

他的阿公陈茂富先生是壮围在地的老渔民捕鰻已经捕了超过 50 年那子晴为了要更加理解这个他从小耳濡目染的产业他就选择考进台大渔科所就读他研究了各国关于鰻鱼的管理政策以后还整理了台湾历年来的捕捞事故的新闻在他的硕士论文里他提出一个鰻鸟的牌照制度

他这个政策建议就是希望可以提供政府一个更有系统的管理方式但子晴做的还不只有研究而已除了这些学术以外他也积极投入社会行动我这次去转围的时候就参加了一场子晴和独立记者陈志东共同举办的活动在转围沙丘生态园区他们办了一场名为食鱼教育的体验活动

我們今天來到壯圍拉洋西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要跟大家一起認識這裡的鰻魚我們今天講到鰻魚的時候很常會從這邊開始想就是鰻魚不就是那個嗎日本料理店的蒲燒鰻嗎或者是什麼壽司上面的那一塊鰻魚

但是實際上對於養殖戶來說鰻魚它應該是像這樣子黑黑一條一條黑溜溜的然後它的體表的表層會有一點生生黏黏稠稠的有一層黏液但是對於篆圍啊這裡的人當我們講到鰻魚的時候我們腦袋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這種跟桶子裡面一樣像冬粉一樣的鰻餡或者是我們說的鰻苗

這個滿苗呢它很神奇的是它會隨著它生長階段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型態

这场活动内容不单单只是讲课还请厨师煮了用台湾本地养殖的鳗鱼然后再加上友善食材做成的鳗鱼饭让大家实际品尝一下在地食材的滋味那子琪的阿公也带大家到转尾海边亲自下场教大家怎么补鳗现场甚至还让参与者穿上青蛙装下海体验捞鳗的感觉

子晴說她最開心的就是能讓她阿公在這場活動裡有一個自己的舞台說出補慢人的故事讓這段文化和經驗能被更多人聽見阿公本身的角度我覺得是以前這邊的人都覺得抓鰻魚是很羞恥的是低下的人在做沒有錢 窮的沒有讀書的人才要去跟大海拼搏才要去賺這種生命財但是我想要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是

我们从以前到现在一直遵循的传统的语法它其实是对环境友善的它其实是我们在我们在汲取自然资源从中获取经济价值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平衡状态的语法那天活动来了二十几个人有一些还是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来的现场氛围有点像是亲子活动

但又多了一層對麥苗產業的認識和思考子晴說她會願意投入這些活動就是想讓更多人關注到麥苗議題進而推動政策的改變把故事說出來讓大家認識鰻魚讓大家關注鰻魚有人開始關注這件事情的話就會有人有想法有人有想法之後

是不是或许哪一天它会有更多的声音一起来加入或者是支持让这一个倡议变成一个更强而有力的力量再让政府看到那韩清现在你的报道完成了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其实我一开始是蛮沮丧的因为整个报道过程中我看到很多的阴暗面

我看到政府在摆烂执法也很松散那有些环节甚至牵涉到官商勾结甚至还有黑道介入而那些在海边辛苦补办的人其实他们是撑起整条地下经济链的基层劳动者但他们却只能拿到非常微薄的报酬

但是后来我也看到还是有一些学者记者还有年轻人正在透过各种方式努力推动改变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被救赎的感觉我会觉得在这么多很混浊很功利很自私的声音之外还是有人愿意把这些例题捞上来然后摆到阳光下让更多人看见那时候我心里就很确定这个故事应该要被更多人知道谢谢韩清

谢谢露露

欢迎你在 YouTube 收听端文可以在节目下方的评论区随时发表您的想法参与讨论也欢迎你在 Apple Podcasts 或者 Spotify 与我们评分如果你喜欢端文欢迎你成为端传媒的订阅会员支持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道与多元声音同时也欢迎你追踪端传媒的社媒平台掌握更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与我们紧密连接在节目资讯栏位可以找到相关订阅资讯

以上就是今天的端文我是露露宁慧我们下次见

欢迎收看《It Takes Energy》,我们会谈论油和自然气候。油和气候使我们的经济发挥,保证我们的国家安全,并开放更明显的未来。

当我们来谈论世界的能量需要时更多的事就会更好我们所意味着世界需要大量能量源来达到我们增加的需要光是风或气球就不会让我们在那里出现因为太阳不时闪亮风不时发动我们的增长人口和 AI 这样的能量需求的技术的增加是重要的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