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偉:我認為台灣發展再生醫療產業,關鍵在於將研發成果快速商品化,並非僅止於發表論文。我的團隊致力於與通路商及醫生合作,根據臨床需求開發產品,並採用進口替代策略,快速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我們中心特別強調『商品化』,旨在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我的角色類似交響樂團指揮,協調各領域專家,確保商品化過程順利進行。我們團隊的目標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僅僅發表論文。目前還無法直接生成完整的器官,但組織工程技術在修復和再生組織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台灣在材料產業和系統電子電路方面具有堅實的基礎,為發展醫療器材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台灣應優先發展高價值醫用耗材,例如骨釘等。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以及個人化醫療,是台灣值得追求的方向。商品化中心的角色是協助研發團隊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中心設立了三個平台,分別為降解性高分子顆粒制成平台、膠體類生醫材料平台和醫療器材商品化平台。降解性高分子顆粒制成平台可以生產不同形貌、孔洞、粗糙度和顆粒大小的顆粒,應用廣泛。膠體類生醫材料平台研發熱敏型膠體,可在體溫下凝膠化,應用於手術止血和防粘連等。中心將不斷發展新的平台,以滿足市場需求。中心匯聚了校內外科研力量,共同推動醫材商品化。中心將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加速醫材商品化進程。隨著老齡化加劇和人們對健康生活品質的追求,生醫材料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中心將積極推動醫材快速商品化,並進行國際合作。中心將撰寫書籍,分享經驗和想法,並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我希望能成為一個『king maker』,幫助好的技術快速轉化為商品。
國威:再生醫療技術有望帶來醫療領域的巨大變革。醫療產品與一般消費品不同,买卖雙方及利益相關者不同,且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驗證,這導致研發週期長、成本高。醫療產品的迭代更新速度相對較慢,不像電子產品那樣更新換代迅速。許多學界老師擁有大量專利,但難以轉化為產品,這與漫長的審批流程和高門檻有關。台灣應學習美國矽谷的生態系統,建立完整的產業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台灣具備發展生醫材料產業的優勢,但缺乏大型醫療品牌,制約了產業發展。『以中為始』的策略,先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建立品牌信賴度,再開發創新產品。幫助通路商開發產品,建立品牌信賴度,再開發創新產品,是台灣生醫產業發展的策略。執行力是產業成功的關鍵。再生醫學產業的發展模式可能與半導體產業不同,可能需要多個產業鏈夥伴合作。生醫產業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發展模式與半導體產業不同,需要合作與快速驗證。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發展模式,應積極擁抱變化,相信年輕一代的能力。台灣FDA的監管趨嚴,但與國際接軌,並注重環境友善。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