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140|關於台灣,值得記住、回憶以及珍惜與理解的…… 台灣故事巡禮,作家、歷史學家胡川安談新作《記憶台灣 1+2》_20250624

EP140|關於台灣,值得記住、回憶以及珍惜與理解的…… 台灣故事巡禮,作家、歷史學家胡川安談新作《記憶台灣 1+2》_20250624

2025/6/24
logo of podcast 故事與它們的產地

故事與它們的產地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东阳
胡川安
Topics
东阳:节目旨在通过台湾故事巡礼,唤起大家对台湾值得记住、回忆、珍惜与理解的记忆点,引发对台湾历史与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 胡川安: 我搭乘高铁和捷运来到电台,交通方式的变迁勾起了我对台湾的回忆。以前的北淡线铁路已经变成了捷运,赤峰街也从以前的样子变成了文青聚集地。这些变化让我觉得记忆其实并不遥远,它一直深植在我们的生活中。 历史不应只是客观的叙述,记忆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它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过去的历史地理教育与现实脱节,我们被灌输了很多不切实际的知识,例如中华民国的吉东和吉南。 《记忆台湾》这本书想呈现的是一种主观与客观交织的记忆,它与我们的身体息息相关,但有时却被我们遗忘。记忆会被唤醒,但当下往往与后来的记忆中间存在落差。记忆也可能被变造,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记忆。记忆是一个争夺的点,需要互相讨论和争议才能了解。 我选择99个记忆点,是因为我觉得记忆永远填不满填不好,最后一个要留给读者去填满。我写这本书是从我自身的角度出发,例如我写路尔门的正门公,是因为我跟陈耀昌医师等人去那里,当地渔民说我长得像郑成功。这个记忆牵扯到我、渔民和郑成功之间,也牵扯到大家对于郑成功的不同记忆。

Deep Dive

Chapters
從搭乘捷運的個人經驗出發,探討歷史學家如何詮釋大眾記憶,以及如何看待主觀與客觀記憶的交織。以中正紀念堂為例,說明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地點會有不同的記憶,突顯記憶的爭奪與討論的必要性。
  • 歷史學家詮釋記憶的觀點
  • 主觀與客觀記憶的交織
  • 記憶的爭奪與討論
  • 中正紀念堂的複雜記憶

Shownotes Transcript

Part 1 你記憶中的台灣是什麼模樣? 從歷史學家的詮釋角度,什麼叫「記憶」?<-- 大雄跟胖虎對小時候的霸凌印象肯定不一樣…來賓川安是怎麼看、怎麼解釋的咧? 兩本《記憶台灣》想跟聽眾朋友分享哪些記憶點?<-- 從第一集「生活文化、宗教信仰和教育休閒」到第二集「國族、政治、人文和地景」… . Part 2 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中的歷史學家! 這兩冊書的書寫,是您「生活中的歷史學家」的實踐嗎?<-- 怎麼看待歷史?我們談論的是誰記錄的歷史?歷史如何與我們的生活互動? 您期待現在的閱聽大眾,能如何展現自己的歷史認知與對台灣的記憶? <-- 別讓「地理成為歷史、歷史成為神話」的往昔再現啦…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