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关注和觉察 - 1 - 关注,没有关注者

关注和觉察 - 1 - 关注,没有关注者

2021/2/22
logo of podcast 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

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

Shownotes Transcript

冥想是完全无我的活动,内心只有动作,没有主语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看看关注和觉察。

它们都是在语言之外的,当你清空想法,让内心恢复自然秩序,这一切会自然发生。

言语不是真相,真相不可言语。超越语言,才能触碰真相。

【音频】

问: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冥想是彻底清空内心,只有身体机能静静地运转,没有任何控制。

同时在曼谛的冥想引导中,经常会提示,放松,身体自然会呼吸,关注身体的感觉

但一说关注,好像就有个“我”在关注,这里有控制的元素吗?怎么理解这个关注?

C:

你看,文字的局限在这里展现得非常明显文字总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所谓的控制感。

“我”要去清空想法,“我”要不断地回到呼吸上来,这个“我”是什么?

这个需要每个人放掉任何的语言,去体会它。

我们大多数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所唤起的自我是非常不经意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语言跟自己等同起来了。

所以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这种自我的唤起,意味着在理解这些冥想引导的时候,在理解克的话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自我投射。

当以自我投射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控制就来了。

“哦,清空想法,我得清空想法”,结果那个“我”还在,“我”没有被清空,那清空啥呢?

“哦,我得回到呼吸上来”,这都是出于一种自我投射的理解。

当自我还在的时候,这种理解反而妨碍了一个人去冥想,TA还活在自我所制造的那些幻象里面,意味着那种自我欺骗还在持续着。

问:

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心自我的回路还在运转着,TA无论读到多么无我的文字,依然是透过自我的滤镜去理解。自我就像一个涂层一样,又附着到了这些文字上面。

C:

没错,包括克有大量的读者,其中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自我,去理解这些东西。

自我是个非常细微的东西,你看,在冥想的过程中,去感受它,去清空想法,这些必须是完全无我的举动

但如果我们没法去觉察这些非常细微的自我元素,那冥想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无论文字再怎么描述,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投射不息止,那再怎么说也没用。

但反过来,若一个人彻底把各种自我投射抛弃。清空想法,没有一个清空者,让内心所有想法都息止,包括那个“我”。

去感受呼吸,没有感受者;

去回到呼吸,没有回到者。

就是说整个的内心状态没有主语,充满了动作,但没有主语。

问: 这里可不可以换一种表达呢?不是你去空内心,而是内心本来就是空的。 C:

这种表述也非常的好,内心本来就是空的。

所谓去清空想法,不是去控制任何东西导致它消失,而是能够去观察所有想法的升起,而不陷入想法,然后才能看到想法自然的息止。

但凡有任何一点所谓的控制元素,也就那些自我的元素,想法就依然被唤起着、运行着,以某种方式。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刚才这种表述也非常好,但问题是对于刚刚入门的朋友们,能否有这样一个感知,来理解这句话。

这需要每个人都得下功夫去感悟、感触。

我们可以发明出无数漂亮的说法,但都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内心,抓住本质,任何的说法都变得有意义。

所以你看,当我们去分享和交流这些冥想内容的时候,需要我们双方共同的调整。我们在不断地换表述方式,你也要去感悟、感受、观察自己内心。

任何文字都不是真相,但文字可以指向真相。

所以,文字永远不能变成你的权威,而是需要每个人向内观察,去感受到那个状态,非常细微的状态。

然后回过头来再看文字,“哦,我知道这文字说的什么了”,足矣。

换句话说,文字就像是路标,告诉你往哪走。你会发现,不同的表述都指着一个方向,但是还得靠你自己走过去

问:

好,这就是谈关注和觉察的第一部分,就是关注,完全无我的关注。

下期,咱们接着聊。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