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34.离开自己,才能忠于自己

034.离开自己,才能忠于自己

2025/2/11
logo of podcast 脑袋空空 empty mind

脑袋空空 empty mind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G
GC
Topics
GC: 我认为,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有时需要先‘离开自己’。这并非指逃避自我,而是指将注意力从对自身形象和评价的过度关注中转移出来,专注于表达的内容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展演’,过度关注自我可能会阻碍我们有效地表达和与世界互动。 在提升表达能力方面,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表达内容上,把自己当作一个传输信息的管道。当我们过于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表达就会变得啰嗦、没有重点,甚至词不达意。 我以自身经历为例,在尝试视频创作时,由于过度在意镜头中的形象,导致无法专注于表达内容。而做播客则让我找到了舒适区,因为我不需要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貌。 晚晚的例子也说明了过度关注自我形象的负面影响。她对美的执念过深,以至于事情本身变得不重要。这与自恋型人格的核心信念——‘我是一无是处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即时反馈的强度,加剧了人们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因此,我们需要刻意创造‘无我’的时刻,让自己沉浸在事情本身,例如听音乐、看电影、看书等。在这些时刻,我们才能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放下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才能更好地表达,才能忠于自己。

Deep Dive

Chapters

Shownotes Transcript

Hello 大家好 欢迎来到 Empty Mind 脑袋空空 我是 GC 这期播客呢 想跟大家聊一个我最近的感受虽然说脑袋空空这档播客录了两年多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期聊到最后都是在聊做自己但是今天呢 这个角度会略微有一点点不同

我把这期播客概括成了一句话叫做离开自己才能忠于自己或者说有时候离开自己才能真正的做自己

那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这个角度这个话题的开启源于上个月播客的线下听友会里面有听友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首先呢我并不是一个表达能力特别好的人我记得从小到大我都不是很擅长在公开领域演讲尤其是即兴表达这件事情对于我来说是挺困难的

但是做播客尤其是这种单口播客因为我在记性讲话的时候我的嘴其实大部分的时候都不太能跟得上我脑子的节奏虽然我知道有的主播确实是这样一气呵成的但我不行我需要后期剪辑把我说话的这个逻辑理顺一点

但是呢这两年通过做播客这件事情我也发现了表达这件事情跟自我有非常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实网上现在有很多网课呀会教你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可能会有很多的技巧跟策略但是呢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一个可能从来没有人说过的偏方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呢有一个很底层的关键点就是离开你自己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

第一个场景就是当你自己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比如说上大学的时候做那个 PPT 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你那一刻的紧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你怕自己出错怕自己出丑你觉得台下的所有人都在看着自己

然后呢第二个场景就是当你去参加一个线下的讲座或者一个交流活动的时候一般都有那种问答环节嘛底下的观众向台上的嘉宾提问

然后呢就总会有一些提问非常非常的冗长就是他讲了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或者他到底要问什么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参加了那个电影好东西的一个线下活动线下的对谈对谈嘉宾呢是导演邵一辉

和那个作家毛坚老师就是最后半个小时就是观众提问嘛那当时其实现场主持人在这个环节开始之前就已经跟大家说了麻烦大家减短一点因为时间不太够但是呢当时仍然有一位男生进行了一番非常非常冗长的提问

我觉得可以不叫提问就是输出吧其实到最后我也不知道它的问题是什么可能 90%以上的内容都是一种自我输出比如说你之前爱情神话那个电影帮助我写了我的毕业论文然后我发了什么什么期刊然后在场的观众包括我就蠢蠢欲动就很躁动的不耐烦

但是他仍然似乎没有感觉到这个气氛的变化仍然在叙叙叨叨的持续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所谓的提问其实往往当一个人他把自己的存在看得非常非常重要的时候他对外的表达就非常容易啰嗦非常容易没有重点

因为每一个人的那个即刻的那个脑容量就像一个电脑内存一样它的这个处理器它这个带宽是有限的就是它即刻的这种这个脑神经操作系统只能容纳这么多的内容

所以当一个人他在对外表达的时候如果他的自我太大他的脑容量无时无刻的不再关注在模拟反馈他人眼中的自己这个时候他的重点已经分不到他想表达的内容本身了你必然说出来的话会卡壳然后会有很多很多的顾虑话不敢话词不达意

其实刚刚说的这两个场景都是这种线下的即兴表达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这件事情是无处不在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条朋友圈发个微博包括图片它都是一种表达或者说在你每天的日常生活里你跟身边每一个人的每一次沟通每一次交流对话其实都是一种表达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或者也可以说所谓的输出这件事情其实就是你和这个世界的一种原互动

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想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个非常少被人提到的点就是先不要去纠结如何表达这个形式,而是试图把你的脑容量,你的带宽,你的注意力从你自己身上拿开一点,去放在你要表达的这个内容本身,把你自己当做一个传输这个内容的管道,

有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语言表达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更加准确更加精炼和简洁

其实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自我的呈现它其实也是一个学术概念就叫 self presentation 或者叫自我展演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种自我展演有时候我就想我做了两年的播客但是我仍然觉得我的即兴表达能力不太好

为什么呢我其实我就是那种非常容易自我意识过强总会觉得好像身边人啊周围人的这种目光会无时无刻的不盯着你自己当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通过想象别人投射在你身上的目光去看待自己

我知道可能所有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但是这里面我觉得仍然有一个程度的高低就是我觉得我播客说的越多我是不是就越容易陷在自我意识里面过于的向内不停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分析自己的行为

对我来讲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即便是现在大家都说要多一点自我觉察我觉得当然某种程度上是好的但是同时呢又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一个声音在警醒我就是过度的自我觉察是不是对自己会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但是呢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之所以觉得做播客对我来说是目前为止我最好的一种表达形式就是因为我仍然会在乎我仍然会关注镜头里的我自己是不是好看的之前我也尝试过对视频讲我现在所讲的这些内容

但是我发现还是不行所以反而播客才意外地成为我自己觉得最好的一个表达方式

我不是办过两次线下的听友活动吗第一次听友活动的时候呢闹了个笑话我为了想在线下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我提前一周去医美了一下然后做了那个超模炮结果呢一个星期脸都没有消肿两个腮帮子都是肿起来的是方程电视机那种感觉就有点像那种蜜蜂小狗

所以当天在线下活动的时候我本来是想呈现一个最好的状态想让我的脸看上去更紧致更小一点结果反而是起到一个反作用

然后呢,上个月第二次办线下活动的时候,我就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我就想说我什么都不整了,但我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当天早上去旁边的那个理发店去吹了个头发,结果就是发现就吹出来的那个造型还不如平常。

你看我现在说起来这个东西还是耿耿于怀但是我相信其实来参加我这个播客活动的听友跟粉丝大家关注点其实也根本就不会那么注重在你这人的外表上也不会注意到那些你自己非常在意的那些细节比如说脸肿不肿啊或者你的发型怎么怎么样啊你的脸型好不好看啊等等等等

其实刚刚说到的姑且可以叫他对外表这个自我的过分在意再往前延展一步其实他也不单单是指的外表而是当你的一举一动都是活在一个自我凝视的一个视角里面

对外貌对自我存在的过度的关注会阻挠你去实现很多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说当你过度关注你是否在别人眼里呈现出来是一个好看的样子是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样子

当你试图去精修每一张照片去找你的视频当中那个更好看的角度删掉那些不好看的那几秒钟当你的关注点都在这些动作上的时候这样的心态其实就没有办法拍短视频没有办法去做自媒体

比如说像那个晚学的那个婉婉因为我关注她非常早十年前就关注了关于她到底有哪些八卦哪些真真假假的且不说在她身上我能够感同身受到的就是她对要让别人觉得自己美这件事情的那种执念是如此之深

已经到了一种非常走不出来的那种境地里无论是在任何一个画面里面无论是视频还是直播有时候我会刷到他那个直播片段嘛他的眼睛一直是盯着屏幕里的自己哎自己这个角度好不好看美不美头发有没有恰到好处的遮住自己的脸型等等等等其实

其实我挺能盖到这个点的因为我之前直播的时候我发现我也会看我在镜头里是不是好看但是你会发现当你的关注点都放在我是否有展现出我很美的一面这件事情上就像婉婉她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的内容本身对她来说可能根本不重要只要被夸美就能续命其他的都无所谓

这导致他可能十年间十几年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就是展示自己的美

包括她的丈夫可能无形中也助力了这种凝视,让对方深陷在这样的反馈模式里面,深陷在这种不断自我客体化的循环里面,这导致她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给人的观感都是事情本身不重要,任何事情都是她展现自己美的工具,而事情本身不是那个目的。

可能我觉得很多女生之所以在这个人在这个所谓的晚学生上看到自己的原因也是因为一方面女性天然会产生这种客体自我的下意识

另一方面现在的这种社交媒体环境越发助长了这种自我呈现无限的拉大了每个人想要去做这种自我呈现的欲望让人越来越难以关注事情本身而是充斥的这种我我我我们原来讲自恋性人格自恋的人喜欢照镜子不停地在镜子中确认自己

那其实现在的互联网这家媒体其实就是给你提供了好多好多面镜子

所以说自我展演这个学术概念嘛其实它最近几年的火热也是因为很多有关社交媒体的研究关注到美界是如何改变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恋但是自恋没有问题自恋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

但是我们讲说自恋性人格外在的表现是好像特别在乎自己特别的爱自己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的是自恋性人格的这种自爱是需要通过别人的目光去确认的就是说别人认可我别人觉得我好我才会更爱我自己我才觉得我是有价值的

他心里笃信的东西其实刚刚相反就是健康的自恋或者真正的自爱是自己打心眼里特别的在意自己特别在乎自己就是觉得自己是天然有价值的然而自恋性人格的人会觉得自己对自己那个爱是通过别人的认可才产生的就如果别人觉得我不好别人不认可我那我就是没有价值的

他笃信自己心底的那个自己其实是没有价值感的甚至是自我厌恶的所以为了确定自己的价值他需要不断地向外界获取这种认可获取赞赏去喂饱那个心里很脆弱很无价值感的那个自己

所以自恋性人格的核心信念与自恋这个词是恰好相反的它心底笃信的是我是一无是处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可以理解成他是一个空心人所以他需要不断地向外部吸食这种认可跟赞赏去填满那个自己这点是我之后的播客想具体跟大家聊的一个内容今天就暂且先停在这个点上

所以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它其实就是助长了自恋性人格因为它放大了这种即时的反馈的强度给了所有人一个展现的平台它让那种本来就是那种自恋性人格的人更加夸张就像他穿上了一个红舞鞋然后停不下来它也让那些非自恋者似乎有了一把打开这个潘多拉磨合的钥匙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算是从高中时期开始那时候我们是发那个我们上那个人人网嘛更早一点叫校内网当时我就喜欢在上面发各种照片我还记得我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手机当时我还在学校

当时而且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我当时是用我妈的一部好像是摩托拉的一个手机吧然后也没有前置摄像头我就是反过来自拍然后后来我高中的时候有了一个 iTouch 现在好像都没有了就是

相当于一个不能打电话的 iPhone 就是它可以拍照可以上网并且它有那个前置摄像头所以我就在高中时期我就疯狂用它自拍然后上传到人人网还有那个 QQ 空间再后来就是 18 岁之后上大学了就玩微博我一直都很喜欢拍照自拍发照片但其实我自知这个拍照是需要找角度的

后来这个短视频兴起视频时代直播时代兴起我又发现在我试图去拍视频的时候因为太过在乎自己在镜头里的样子导致我没有办法在视频里做太多的表达也没有办法专注于在视频里表达

然后到这两年突然这个阴差阳错的开始录播客我就发现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舒适的舒适区吧我常常就是穿着居家服然后头也没洗然后全在那个书桌跟前拿一个话筒在这录

这两年呢我就多多少少的释放掉了一部分我对自己这个美不美这件事情的在意然后前段时间圣诞节的时候我跟那个好几个朋友聚餐我就发了一个我没有怎么化妆的跟我之前好朋友的合影然后我就用那个美妆相机大概的那个批了一下然后就发了那个朋友圈但是看上去可能还是有点那种没化妆的素颜的样子

然后呢过了一会儿我妈就给我发微信说你这照片是没化妆呀你显得气色不太好哎你以后跟朋友合影啊什么的还是化化妆然后我当时就一下子那个一股气就上来了我说妈我觉得我今年最大的一个进步就是我不在乎我在各种照片里面美不美我觉得这件事情没有那么重要

不是那个赖我妈怪我妈是因为我妈妈她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比较注重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呈现出一个很好的状态很完美的这种形象的一个人所以从小到大呢可能她对我也是有这样的要求比如说我跟我妈那个面对面聊天讲话我妈有时候经常会说你收一下下巴你把头稍微低一点

我本来就是下颌骨这块有点方仰着头跟人家讲话就是不好看嘛就是你要把那个下巴往回收一点然后我这样仰着讲话可能就是样子不够好看不过大多数时候呢它又是一种反向的夸赞比如说他会觉得说哎呀这个拍得真好看你今天穿搭真好看但是总而言之呢我妈就是对于这个从头到脚各种细节好不好看上是非常关注的

所以呢我就在想可能很多时候不光是那种人际上的往来人际上的沟通需要你放下一些自我更多的时候是过多的自我会干扰你在做的这件事情本身过分关注自己美不美关注自己的外表或者说过分关注每一个场合里的自己这就是

这件事情会给一个人前进的道路造成非常非常大的阻碍因为现在包裹在我们周围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去做自我呈现的实际平台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刻意地去找一下那种所谓的无我的状态因为

因为过度的这种自我关注有时候会让自己呈现出一个假性的自己就是你会戴着一种面具去面对所有的事情所有人甚至这个面具时间戴长了你就会已经忘记你面具下面还有你自己的脸你跟你的脸长在了一起

甚至有时候你一个人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戴着这个面具所以做自己或者说找到自己这个自己到底在哪里呢我觉得可能真正的这个自我会在无我的时候浮现出来

可能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并没有被周遭的大家对你的夸赞也好批评也好没有被太多的这种对你个人的反馈包围的时候我们曾经是小时候的自己其实是非常忘我的非常无我的很多时候小孩只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面沉浸在自己手头的玩具里面沉浸在自己对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好奇里面

没有人告诉你你表现的好不好没有人告诉你你好不好看你可不可爱比如说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小的时候曾经也有很多完全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或者认为我怎么怎么样的时刻

小时候我特别特别喜欢给那个我听的歌导演一个 MV 包括这个歌唱到哪一段唱到哪个音节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这个 MV 的故事场景前几天我还发了一个微博就是我觉得现代人最快进入到无我的这种境界就是听

听音乐看电影看书在路上把耳机一戴瞬间你就可以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好像是从你这里发出去的但是你却消失在这个世界里面在这个空间里面在这个世界里面你自己是谁不再重要

就是当你专注在事情本身的时候无论是你钻进了别人的世界还是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那一刻你感受到的那种我们说心流也好忘我无我也好这个时候的你可能是最接近真正的自我的时刻

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真的非常需要在更多的时候尝试去离开自己给自己创造更多无我的时刻包括其实有时候我现在在路上通勤的时候我会我可能原来都是争分夺秒的去听播客

但是现在有时候我可能会刻意地听我原来喜欢听的音乐听我原来喜欢听的那些老歌然后你会发现当你听音乐的时候比如说你听到你高中的时候常听的那些歌

你瞬间就觉得你的身体好像穿梭在那个我里面包括现在出门如果不是见一些特定的朋友我基本上不怎么化妆不是说我不喜欢化妆或者我要我要什么素颜主义之类的只是说有时候我是不化妆的时候有时候人就自然而然的他会没有那个端在那的那种展现欲嘛

心理上让自己当个透明人当个隐形人然后在这个城市里游荡那种感觉就比较好我知道可能很多人的常态就是这个样子这跟他化不化妆怎么打不打扮无关说实话实说对我来讲对我这种容易有太多的自我意识容易过分的在乎自己的人来讲呢

如何创造更多的这种无我的时刻当产生那种表现展现的冲动的时候我能够按下步表自己琢磨一下自己品味一下就可以了不一定所有的这种瞬间所有的这种东西都要发出来得到一种反馈得到一种认证

最后呢就是回到开头引入的这个问题就是获得表达能力的本质可能不在于一些单个的技巧而是在于当我需要去表达的时候阐述一个内容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表达内容这件事情本身把自己从这个当中抽离出来离开自己可能才能够忠于自己

包括今年我想在播客里面能够更多的有一些离开自己向外表达的东西比如说如何提高表达能力这样的话题不知道大家想不想听那也欢迎大家在评论里面留言给我一些方向或者建议

那以上就是本期脑袋空空的全部内容我是希希你也可以在其他各种各样的平台关注我我们下期见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