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我们常常爱上那些让我们痛苦的人,这并非命中注定,而是源于我们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就像我们内心的操作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在0到3岁之间,我们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人在童年时期感受到了稳定的爱与安全感,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也比较健康,能够信任他人,给予他人安全感。
而回避型依恋的人,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稳定的关爱,长大后容易在感情中疏离,害怕亲密,难以表达情感。焦虑型依恋的人则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不稳定的爱,长大后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总是担心被抛弃。
此外,童年创伤也会影响我们对伴侣的选择。例如,童年时期缺乏爱与关注的人,长大后容易被自恋型人格吸引,因为对方在初期会给予他们强烈的被爱感,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然而,这种关系往往是短暂且痛苦的。
我们选择伴侣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熟悉感,重复体验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未被疗愈的创伤。我们不是在寻找爱人,而是在寻找父母的影子,或者是在寻找能让我们重复体验童年痛苦的人。
要摆脱这种模式,首先需要觉知,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像跳出山林,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然后,要学会爱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疗愈内在受伤的小孩。不要对伴侣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要明白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
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这是真正的爱自己。只有当我们内心完整、人格独立时,才能吸引到同样成熟的人,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