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斋”的本意为祭祀或典礼前洁净身心,体现了对天地、人事的虔诚,其时间早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斋”与“齐”在古代可互通,都指整洁、有序的状态。论语中对斋戒的描述包括沐浴更衣、穿朴素衣物、忌酒和刺激性食物等,以示虔诚。
《完璧归赵》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斋戒的仪式性和虔诚性。
“斋”后来引申到精神层面,代表修身养性,书斋便是由此而来。
斋和戒的区别在于,斋是自愿的社会习俗,而戒是宗教的强制性禁忌。
斋月是伊斯兰历法中的第九个月,由于伊斯兰历法没有闰月,斋月在公历中的日期每年都在变化。斋月在阿拉伯语中的词根意为“酷热”,其纪念意义在于真主在斋月将古兰经降给穆斯林。斋月期间,虔诚的穆斯林白天要禁食、禁饮、禁欲,直到日落。
斋月期间的禁食规定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所放宽。
大斋期(Lent)是基督教复活节前的40天斋戒期,其英文名称源于古英语中“斋戒”的词根。大斋期的拉丁语名称Quatergesma意为“第40天”,指复活节前的第40个主日。大斋期是为了准备复活节而设立的斋戒期,复活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
大斋期期间禁食肉类,但允许食用鱼类,这在历史上对欧洲的渔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斋戒的目的是表达虔诚、反思、尊重和庄重,无论在何种宗教或文化背景下,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