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70思考普拉提 打破认知滤镜:在多元视角中解构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070思考普拉提 打破认知滤镜:在多元视角中解构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2025/6/18
logo of podcast 思考普拉提

思考普拉提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佚名
Topics
佚名: 我认为,认知重构并非一定要彻底剔除旧观念,就像盐水太咸,不必非得把盐分抽离,加入清水稀释是更便捷的方案。面对单一认知,例如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印象,我们不应执着于否定既有认知,而是通过引入多元视角,重构对事物的理解。看待历史人物,不应简单地贴上“忠”或“奸”的标签,而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考量。例如,司马懿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个人性格,而是受到当时各种势力博弈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接触对立的观点,听取对“忠”的批评和对“奸”的辩护,通过考据和思辨,打破“背叛固有认知”的心理阻抗,从而建立客观分析能力。当我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从学者的论述中识别逻辑漏洞和严谨考据,让思维从“标签化判断”升级为“系统化理解”。 佚名: 我觉得要发展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有一种勇敢去听自己不想听的观点的意愿,因为你会觉得那是背叛,那是需要勇敢的。要不然后面的路都没有了。所以,刻意练习,多听多看,慢慢地,你就会听得出来哪一位学者哪一位教授他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是相对客观的,因为他有历史考据,他有文献的考据,他有考古的考据,还有他有思辨的能力。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内容概要:

本期聚焦 “认知固化” 问题,以 “盐水过咸可加水稀释” 为喻,指出面对单一认知(如 “诸葛亮必为好人”)时,不必执着于 “剔除旧观念”,可通过引入多元视角实现认知重构。发言批判 “非黑即白” 的思维惯性,以历史人物评价为例,揭示文学作品对 “忠奸” 标签的塑造本质,强调立体认知需结合时代背景、政治环境等多维因素(如司马懿的选择受势力博弈影响)。倡导主动接触对立观点(如 “听反派好话、正派坏话”),通过考据与思辨打破 “背叛固有认知” 的心理阻抗,最终建立客观分析能力 —— 如能从学者论述中识别逻辑漏洞与严谨考据,让思维从 “标签化判断” 升级为 “系统化理解”。

#认知重构 #多元视角 #思维定式 #非黑即白批判 #历史认知 #思辨能力 #客观分析 #认知升级

2025年法国3个月哲学实践与咨询培训课程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