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66 在深圳创作的艺术家们 ft. 环岛计划2.0&展览找姥姥

66 在深圳创作的艺术家们 ft. 环岛计划2.0&展览找姥姥

2023/8/16
logo of podcast 一树闲谈

一树闲谈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张胜佳
徐一帆
徐楷
杨琪
段君
沈丕基
罗楚涵
郭赟
陈俊
Topics
沈丕基老师在深圳生活30年,从年轻艺术家到资深艺术家,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受和看法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他对城市艺术生态的理解以及个人创作上。他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并希望借此次展览与年轻艺术家交流。 陈俊老师作为策展人,他认为沈丕基老师始终保持着挑战自我的状态,展览并非简单的回顾展,而是呈现其持续的新鲜感和活力。 徐楷老师的创作关注算法如何进入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他以华强北外卖员的“人工算法”为例,探讨算法与日常生活间的微妙联系。 杨琪老师把自己定位为“园岭新村”,认为自己与深圳这座城市共同成长,但她觉得深圳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她。 张胜佳老师认为“深二代”是八九十年代在深圳出生或长大,并认同深圳文化的人群。 罗楚涵老师作为一名在深圳工作的记者,她发现深圳的媒体受到严格的管制,与外界宣传的“敢闯敢试”形象有所不同。 段君老师作为四川人,她对深圳的第一印象是“野生”,与北京等城市的气质不同,深圳的社会阶层更加丰富多样,但她认为深圳的价值观过于单一,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缺乏北京艺术圈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郭赟老师认为深圳的价值观以金钱为导向,与北京不同,在深圳更容易获得爱情,但他认为“在地性”和“全球性”都是伪命题,艺术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温度。 徐一帆老师认为其作品主题可能过于宏大空泛,缺乏在地性,但他试图在创作过程中寻找一些实际的切入点和落地的点。 罗楚涵老师认为当代艺术的命题呈现紧缩状态,中国艺术家在讨论殖民、种族等议题时面临挑战,但她仍试图寻找有价值的切入点。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邀请沈丕基老师等艺术家畅谈在深圳的创作经历,探讨华强北在不同年代艺术家眼中的印象变化。从沈老师在90年代初的经历到年轻艺术家对当下华强北的观察,展现了城市发展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关系。
  • 沈丕基老师在深圳生活30年,对城市艺术生态有深刻的见解。
  • 年轻艺术家关注华强北的算法资本主义和新兴业态。
  • 艺术家们分享了在创作过程中,城市对其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Shownotes Transcript

近期,伴随着艺术家沈丕基老师在一树Arbre的个展进行,2023年的环岛计划艺术驻地计划也拉开了帷幕。在和沈老师的沟通中,我们开始好奇,环岛计划中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对于深圳这座的城市的想象是否和沈老师一样,如果有不同,又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而在深圳创作的这三十年,对于沈老师而言,又伴随着怎样的状态更替呢?这一期便是在一个周六的晚上大家聚在一起闲谈的结果。

主播:Shane,Val 嘉宾:沈丕基、陈俊、段君、郭赟 环岛计划2.0艺术家:徐楷、张胜佳、徐一帆 环岛计划2.0研究员:杨琪、罗楚涵

内容提要: 00:03:42 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开场白 00:09:10 华强北:新老两代人的印象(沈丕基、徐楷) 00:24:39 我与深圳(张胜佳、杨琪、徐一帆、罗楚涵、段君) 00:41:42 Q:广州的当代艺术,深圳与广州(罗楚涵) 00:47:42 Q:对环岛计划2.0各项目的认识和疑问(段君) 00:49:00 A:环岛计划2.0参与者们的回应 01:12:48 一个总结(郭赟)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