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维选择拍摄抗战时期的飞行员故事,因为战斗机飞行员的故事紧张刺激,容易吸引观众,且飞行员的形象通常是高富帅,自带主角光环。此外,他们的生命短暂,容易引发观众对他们的命运和故事的兴趣。
《冲天》讲述了抗战期间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走出的1700余名飞行军官的故事,其中有接近四分之一在战争中阵亡。影片通过这些飞行员及其亲友的书信和回忆录,展现了他们在空中奋战的经历和情感故事。
张钊维通过阅读大量的战史和作战记录,收集了约两米高的文献资料。此外,他还通过飞行员亲友的书信和回忆录,找到了许多珍贵的个人记录,尤其是女性亲友留下的书信,帮助他更好地理解飞行员的生活和情感。
刘粹刚是中央航校二期的毕业生,被称为“空中赵子龙”。他在火车上对许希麟一见钟情,并通过飞机特技表演追求她。许希麟最终接受了他的追求,但在1937年10月底,刘粹刚在山西高平阵亡。许希麟后来嫁给了刘粹刚的同事,并保存了刘粹刚写给她的情书。
飞行员在战争中面对的是命悬一线的日常,他们必须专注于当下的战斗,无法回忆过去或思考未来。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危险,但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潇洒但不风流的态度,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
张钊维认为这些飞行员是螺旋桨时代的现代贵族,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展现出贵族精神。他们本可以选择其他生活道路,但毅然决定冲上天空,誓死报国。他们的选择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是现代贵族精神的体现。
张钊维通过共情的方式理解外省人的故事。他认为,通过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可以感受到外省人所经历的孤独、危险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活和选择。
张钊维,纪录片导演,CNEX联合创始人暨制作总监。 当他们跟我讲年轻时的故事时,我感觉我跟他们之间隔着一个生命阶段,是我这一辈子永远都跨不过去的。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个从来世来的人,在讲他前世的故事,给现世的我听。
张钊维出生于台南,是泉州移民第七代。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读了历史研究所,做过报纸编辑、记者,90年代他决定再次转向,用摄像机和纪录片表达自己对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的关注。此后二十余年,他一直行走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
2015 年,在抗战胜利 70 周年之际,张钊维拍摄了纪录电影《冲天》,讲述了抗战期间从杭州笕桥中央航校走出的1700 余名飞行军官的故事,其中有接近四分之一在战争中阵亡。张钊维认为他们是一群真正具有贵族精神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有其他选择,但他们毅然决定冲上青天,“誓死报国不生还”。
五年后,张钊维又拍摄了纪录电影《本来面目》,主人公是享誉全球的宗教领袖圣严法师。这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也不是宣教影片,他想让普通观众认识一位真正的出家人,了解圣严法师清澈而又伟岸的心灵。
二十几年前,张钊维在刚进入行业时,就认为纪录片是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希望通过影片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和改变。他说这可能是年轻时比较天真的想法,但直到今天这个想法还没有改变。
【时间轴】
00:10 “轻渡关山千万里”
02:19 让他们在影片中再活一次
06:35 刘粹刚与许希麟
12:12 战争中的潇洒
18:32 在天空中只能专注于当下
24:12 螺旋桨时代的现代贵族
27:36 以共情理解、抚平创伤
👇张老师在台湾的空军博物馆里收集到的材料《阵中日记》,记载了每一个大队、中队每一天出勤务时做了些什么。
👇以前的战斗机
👇电影《冲天》海报
👇刘粹刚与许希麟
👇刘粹刚写给许希麟的第一封情书
👇陈炳靖
👇“这件衣服是当年的一个飞行员留下的,现在还保存在台湾高雄的空军博物馆里。这个飞行员在湖南上空作战时被日军击中,子弹打中了他的下巴,血就流到了衣服上面。”
👇金士杰老师的父亲金英
👇金士杰老师,《冲天》的主诉旁白
👇“陈炳靖跟我说,如果他不是探头去看敌机的话,那颗子弹大概就直接打穿他的脑袋了,我就没办法在10年前的今天跟他做访问了。飞行员面对的所谓命悬一线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般人不太容易会碰到这种情况,可是对他们来讲,这就是日常。”
👇他们踏入航校的第一天,就会看到大门口的石碑上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