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成为第一代移民,生活在欧洲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成为第一代移民,生活在欧洲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2023/12/19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思聪
若涵
采薇
Topics
若涵:作为第一代移民,在异国他乡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身份转换的挑战,以及在融入与共存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她认为,建立自己的社群,并与其他社群共存,是海外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她也强调了女性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双重边缘化,以及空间移动对女性摆脱社会叙事束缚的意义。她还分享了自己在荷兰的经历,选择创造自己的社群,而非完全融入主流社会,并探讨了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困境。 思聪:他以自身经历为例,阐述了留学生身份可以作为一种移民手段,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移民方式的优劣。他认为,大学教育系统为融入异国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并分享了他通过大学资源接触到多元社会群体,拓展生存空间的经历。他还谈到,在德国,大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机构性的渠道,帮助他进入到一些作为初来乍到的陌生人难以进入的社群。他认为,第一代移民需要在融入与共存中寻找平衡,并建立自己的社群。 采薇:她分享了选择纽约作为移民目的地的原因,以及在纽约作为创意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她谈到,美国社会对移民身份的接受程度有限,创意工作者在身份获取方面面临挑战和焦虑,并可能陷入“自证怪圈”。她还探讨了美国社会对移民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贬值现象,以及如何策略性地利用自身身份优势。她认为,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值得,并且自己想要,不忘初心,不被负面情绪驱动。 思聪:他详细分析了德国的移民政策,以及近年来德国社会对移民态度的变化。他指出,德国需要移民来弥补劳动力缺口,同时,德国社会也在不断变化,既有对移民开放的一面,也有反移民情绪的抬头。他分析了德国新的移民法案对获得永居和入籍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德国大学的学费低廉,为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还谈到,在德国,作为移民,需要考虑到德国的历史负担,以及在政治立场上的选择。 采薇:她从自身在纽约从事创意行业和自由写作的经历出发,分享了美国移民系统的一些信息,并建议移民不要陷入“自证怪圈”,要相信自己,不忘初心。她还谈到,在纽约,与移民群体建立友谊比与本地人更容易,因为更容易产生共鸣。 若涵:她总结了三位嘉宾的观点,并强调了华语公共空间对安放移民创伤的重要性。她认为,移民经历对创作既是桎梏也是养分,并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反思。

Deep Dive

Chapters
第一代移民在融入新社会时,会面临文化需求和社群归属感等问题,与当地社会存在差异。节目探讨了与其追求完全融入,不如寻求与其他社群共存,建立自身舒适圈,并获得社会安全网保障的可能性。
  • 第一代移民的文化需求与当地社会存在差异
  • 寻求与其他社群共存,建立自身舒适圈
  • 社会安全网保障的重要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我和采薇还有思聪在两年半前的同一时间从国内移居到了美国和欧洲。目前我生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思聪在德国,即将前往柏林;而采薇则生活在纽约。过去两年求学和工作的经验给了我们对于移民和离散生活的具体感知,也共享了同为创作者在海外成为第一代移民的挣扎、困难和成长。

当考虑未来生活的目的地,不管长居还是短居,人们总喜欢比较美国和欧洲的生活环境、工作氛围和移民政策。在这期节目当中,我们想从创作者视角来提供微观的、个体生活样本的比较。

【本期主播】

若含:微博@_R若含

【本期嘉宾】

思聪

自由作者,欢迎订阅他的新闻信:Diasporic Letters 离散纪事 https://zousicong.substack.com

采薇

《Rest of World》国际新闻记者,自由撰稿人,关注离散群体的身份和认同问题

【相关参考】

《过往人生 Past Lives》(2023)

席琳·宋执导的爱情电影,由格蕾塔·李、刘太旿主演,于2023年1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诺拉与青梅竹马海岭分别多年后在美国重逢,平静的生活随之泛起感情涟漪的故事。

《流亡的巴黎》

作者艾曼纽·卢瓦耶(Emmanuelle Loyer),讲述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的历史。

《战争的框架》

作者朱迪斯·巴特勒,置身于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欧洲新移民等问题共同建构的时代情境,提出暴力是被建构的,同时又坚持认为我们不应该追求暴力。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precariousness(存在意义上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和Grievable(一部分人的创伤可能是更可被悼念的,可感的)。

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一种总体经济学方案,由国家主动、突然性的放松价格与货币管制,减少国家补助,快速的进行贸易自由化,这个类型的计划,常会伴随将原本由国家控制的公有资产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

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

Naomi Klein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Judith Butler

《What if Friendship, Not Marriage, was at the Center of Life?》

By Rhaina Cohen for The Atlantic

《On the Edge: Feeling Precarious in China》

By Margaret Hillenbrand

【本期剧透】

07:51 在出国之前,就决定了要把留学作为一种移民的方法

12:47 作为一个女性,在身份转化过程中,那种边缘的感受其实是从未消除过的

19:26 为什么留学是一种融入异乡的过渡手段?

31:42 美国社会怎样看待移民群体?

49:09 移民故事值得言说,因为需要有一个华语的公共空间去存放过去的创伤

59:54 你可以在异乡重新选择你的家人,然后构建一种更理想的社群生活

01:11:31 思聪为什么会申请德国?新的移民法案有什么影响?

01:21:05 采薇对于想要留在美国的人有什么实用建议?

【本期音乐】

片头:Red Garland Trio - Stormy Weather

片尾:Red Garland Trio - 'Tis Autumn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文字】卓然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YouTube@不合时宜

小红书@不合时宜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