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18 从摇篮到坟墓,谁能一生要强?厌童与养老研究

118 从摇篮到坟墓,谁能一生要强?厌童与养老研究

2025/1/6
logo of podcast 严肃喧哗

严肃喧哗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门童
通过推动性别平等和提升工作舒适度,空乘员在民航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Topics
门童:我观察到老年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的等待状态。这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代际差异有关,老年人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科技产品,感到焦虑和孤立。同时,年轻人也面临着生活压力,难以给予老年人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帮助。 我试图从老年人的视角出发,探讨养老问题,并从女性视角审视东西方文化圈养老模式的演变。在传统社会,女性承担了主要的养老重担,这在东亚的夫权家长制、传统的基督教家庭和伊斯兰文化中都有体现。现代社会,女性既要工作养家,又要承担主要的养老和育儿责任,这种“孝心外包”现象引发争议,反映了社会对两性权利责任义务的不平衡。 近代社会福利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和教会的慈善活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促进了福利制度的演变,从教会慈善转向政府管理,并与劳动培训相结合。比斯麦的社会保险立法是重要里程碑,二战后,欧洲福利制度进一步扩张,但养老问题最终仍落到个体头上。 我发现网络上存在对老年人态度不友好的言论,认为他们没有劳动价值。同时,全球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并存,东亚社会存在浓烈的厌童情绪。厌老和厌童情绪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需要被照料,在强调经济回报的社会中容易被边缘化;现代社会原子化和个人主义导致缺乏同理心。过去社会互助模式的缺失,职场压力和公共资源的缺乏导致社会代际断裂,人们容易将负面情绪发泄到弱势群体,这是一种恐弱心理,源于对自身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心比心,理解他人处境,减少负面情绪,增进社会和谐。中青年人除了经济储备和身体健康外,还需要重视人际网络和终身学习,积极适应新技术,培养兴趣爱好,保持积极心态。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老年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不如年轻人强烈?

老年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不如年轻人强烈,因为他们往往进入了一种消极的等待状态,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天。这种状态让他们对季节变化、新年等时间节点的感知变得模糊。此外,老年人可能因为记忆力衰退或生活节奏的放缓,对时间的流逝不再敏感。

如何向老年人解释蓝牙和WiFi的区别?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适用于10米以内的设备连接,比如控制家中的音箱或电器。而WiFi是通过无线路由器实现的较大范围的网络连接,能够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比如与远方的亲人视频通话或上网购物。可以用比喻的方式解释:蓝牙就像在房间里小声说话,而WiFi则像是通过电话与远方的朋友交流。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养老的重担主要落在女性身上?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通常被教育为家庭的主要照料者,负责照顾老人和儿童。即使在现代社会,尽管女性也参与工作,但照顾老人和儿童的责任依然主要由女性承担。这种现象在东亚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都很普遍。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未随着社会进步而得到相应的权利和回报,导致她们在养老和育儿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负担。

近代社会福利体系的起源与赎罪券有什么关系?

赎罪券是中世纪天主教会为了筹集资金而售卖的一种“赦罪”凭证,许多宗教改革者如马丁·路德严厉批判了这种腐败行为。宗教改革后,新教徒强调个人信仰和救赎,推动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建立。新教伦理提倡勤俭节约和努力工作,这些价值观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伦理基础,也间接促进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为什么东亚社会的厌童情绪愈发浓烈?

东亚社会的厌童情绪主要源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公共资源的缺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共空间和亲子活动场所减少,儿童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容易引发不满。此外,社会对女性的职场压力和对母亲的高要求也加剧了厌童情绪。许多女性在生育后面临职场歧视,导致她们对儿童和育儿产生负面情绪。

为什么现代社会对老人和儿童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老人和儿童都是需要被照料的群体,他们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和社会能力。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中,他们容易被边缘化,被视为负担。此外,现代社会的原子化和个人主义使得人们更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这种态度反映了社会对效率和竞争的过度强调,忽视了对老人和儿童的基本关怀。

如何缓解对老人和儿童的负面情绪?

缓解对老人和儿童的负面情绪需要将心比心,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求。对于老人,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新技术来减少孤立感。对于儿童,可以通过增加公共空间和亲子活动场所,减轻家长的育儿压力。此外,社会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减少对效率和竞争的过度强调,营造更加包容的环境。

Chapters
讲述了作者帮助90多岁外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老年人与科技脱节问题的思考。
  • 老年人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年轻人不同
  • 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和由此产生的焦虑
  • 数字技术代际断层导致老年人难以适应新事物

Shownotes Transcript

Hello 大家好,我是门童,欢迎收听严肃喧哗终于要录 2025 年的第一期节目了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都会做年终总结或者是新年愿望我们在初中地理上有学过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将近 24 个小时

而地球公转也就是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是 365 天所以当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又生活了一年就相当于住在温带的朋友度过了春夏秋冬而住在寒带的朋友又度过了一轮急昼和急夜

而住在热带的朋友呢虽然说没有春夏秋冬的区分我在知道可以一整年都只穿短袖但是热带也区分雨季和非雨季所以无论是住在南北回归线的上面或者是下面我们从地理和气候的维度对于一年过去的感知是很强烈的

春去冬来,南渡北归但是对于某一个群体来说他们对于时间,对于四季变化的感知没有像我们这样强烈这群人呢就是老年人我在过去的一周一直跟老年人待在一起包括跨年的时候他们有 80 多岁的,有 90 多岁的我跟他们说马上元旦了,2025 年要来了

他们内心一定是没有青年人和中年人激动的虽然我自己的言下之意是哇你又活了一年真了不起毕竟已经是 90 多岁的高龄而现在社会的开放程度也让我们能够不那么忌讳地去谈论死亡这件事情所以我跟我爷爷说要元旦了他只是笑了一下没有太强的表达欲望毕竟他经常连我的名字都记不得

其实我跟很多朋友聊天的时候都有提到说对于旁观着老年人生活的我们来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他们进入了一种比较消极的 waiting for the last day 的状态所以一方面我也在很努力地跟他们聊过去的故事

虽然我也记不清我的名字了但是对于他活过的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了解他的工作了解他经历过的内战建国然后文革再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 21 世纪他对于很多他在中年和青年时期个人的遭遇以及时代大的变化讲起这些内容他还是非常有激情很眉飞色舞的我听医生说这也是帮助他们小脑不要那么快萎缩的一个办法

而另一方面呢我也在很积极地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他们讲解一个功能或者示范一个操作就要花上三四个小时因为现在的智能手机不像是当年的诺加摩托罗拉一样有一些按键会映射很直接的功能

比如我给外公有买一个鸿蒙系统的手机我教他用大拇指从底部滑到中间再松手就能回到主界面他对于这个操作的逻辑就接受了很久所以今天这期节目我想从老人这个视角出发聊一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养老的问题

包括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重新来审视一下无论是西方基督教为主的文化圈还是东亚以儒家为主的文化圈从 20 世纪 21 世纪之前再到现在养老发展时的演变以及我为什么觉得现在这个社会上对于老人的态度跟对于儿童的态度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给外公买了新手机,然后帮他做数据转移还有电话卡转移的时候,外公在旁边听着看着忽然间就问我说,这个蓝牙跟 WiFi 有什么区别呀?我转头看着外公愣了一下,然后下意识就说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而 WiFi 是用无线路由器实现的比较大范围的网络连接。讲完之后我自己就笑了。

因为我用来解释蓝牙和 WiFi 所用的词汇本身可能外公都听不懂然后我就换了一种解释的办法我说外公蓝牙呢就相当于说我们两个现在在房间里小声说话所以它就是用于距离比较短的信息传输

而如果你想跟另外一个小区街道另外一个城市的朋友亲人进行通话进行信息传输的话那你就需要连上 WiFiWiFi 就是能够让你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的一种技术比方说你有了 WiFi 才能够连上微信然后跟青岛的亲人进行视频聊天或者是有了 WiFi 之后你才能登陆进这个天天斗地主跟五湖四海的朋友在网络上打牌

而蓝牙它是短距离的嘛你把这个按钮给它打开之后呢你就可以控制在咱们家这个范围内的音箱啊或者是电器啊总之你通过蓝牙传递信息的那个东西或者那个人它和你的距离不会超过 10 米然后我外公点点头说好像懂了

他说那我通过一些 APP 购物或者是看一些新闻也是通过 WiFi 这个技术连接的因为那些信息那些商品都很遥远然后我就特别高兴我说外公你真聪明然后接下来外公就又问我说为什么他登录手机银行的 APP

除了输密码之外呢还让他录入了指纹呀还有录入了面部识别他很紧张说万一有一种登录方式不奏效了他是不是就打不开他的手机银行来查询一些信息了然后下意识的我想要跟他解释的术语可能是告诉他这几种登录方式他们是并行的不是串行的

但这样的说法只会让他不满皱纹的双眼更加困惑所以我就说你有三把钥匙每把钥匙都能开你的门那对于这种比喻他可能就更加放心了那诸如此类我的外公关于智能手机还有很多困惑比如鸿蒙系统它在桌面有一个类似于小翼智能推荐它会把四个 APP 的图标组在一起然后会每天变化根据你使用不同 APP 的频率然后

我外公第一天看到他推荐的这四个图标里面可能有天气有微信有电话有短信结果第二天呢他可能没有使用微信所以微信就会被比方说今日头条给替换掉了然后我外公就非常紧张来跟我说哎呀微信不见了你快帮我找一找所以我过去这么多天的努力授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说把这个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们

他们曾经在战乱或者饥荒或者像是计划经济一些比较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过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旅程里他们解决过很多很多的问题也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但是呢又由于 20 世纪以来

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有我们的个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从数字技术这个维度来说每个世代每个 generation 之间都有断层所以当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而旧的经验不再管用的时候老人们很容易感到焦虑

尤其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的思维速度相较于年轻的时候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老人们的自我价值感可能就会受到冲击然后又因为他们身边的中年人青年人本身的生活节奏也是很快生活也有很多压力所以可能挪不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

给予这些老人们一些数字技术上的信息的科普以及情绪价值的提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大半辈子跟人的交往都是线下为主都是比较面对面的关系而现在很多人与人的沟通包括生活事务上的处理都转为到了 online 而且很多手机的界面操作流程都挺复杂的或者说都挺老年人不友好的

所以如果他们得不到来自于亲人或者来自于社会上的支持陷入孤立和焦虑的状态就是一种必然美国学者 Will Durant 他有一本书非常有名叫《世界文明史》在豆瓣上面的评分接近于 10

他里面写了一句话的大意就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不仅体现在宫殿和广场的宏伟更体现在普通人生活日常的尊严和关怀而一个社会它对于老人的态度往往就反映了它的文明程度而且还有一句话叫做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虽然我们现在是青年人是中年人但其实很快我们也会成为老年人

包括说在不久之前我们也是不懂事的小孩所以从个体的角度也从文明历史的角度接下来我们继续聊一聊跟养老相关的话题包括说一个社会它的经济发展状况信仰文化差异跟老人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以及老人财产分配还有验桶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 World Population Agent 报告全球范围内 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到 2050 年的时候可能将近五分之一的人也就是每五个人就一个人是 65 岁以上的老人

而在过去几千年的人类生活里或者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家庭都是养老的主要单位因为农业社会里老人生活通常都是跟儿子同住然后主要是儿媳妇来承担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还有抚养儿童等繁重的家务和照顾的这个责任这种养老模式是跨文化的整个人类社会基本上都是如此

比如在东亚的夫权家长制的家庭里女性通常被教育为三从四德你要伺候好公公婆婆你要带好小孩所以你要牺牲自己的空间而传统的基督教的家庭也是强调女性应该尽量照顾家庭要支持丈夫的事业当然在一些教会活跃的社区里面教会也会为老人提供互助和探访这也是现代养老制度起源于西方的原因

我们待会儿再细聊而伊斯兰的文化里面性别分工就更明确了他们的社会就会规定男性是外出工作的女性是在家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的所以不夸张的讲养老的重担在多数社会多数地区过去千年都是女性给挑起来的其实 21 世纪也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我记得演员林依晨结婚之后她的丈夫好像是在美国工作

然后林依晨就搬去跟公婆同住每天照顾公婆的生活尽一个好媳妇的责任当然在现在这个大家追求性别平等的余境里面林依晨这种结婚初期的情况可能会被称作为孝心外包因为她主要的精力或者她的时间都是放在照顾丈夫的父母

而她的丈夫是在外工作并没有说她的丈夫是在照顾林依晨的父母而且很多朋友对于这种模式不能理解的点在于林依晨她并不是像我们之前聊过的《白鹿园》这个小说里面嫁给白家轩的仙草一样是那种农业社会里专职的妻子

主要生活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赡养老人林依晨她是生活在现代的女性她有自己的职业她也赚钱养家但是照顾小孩和老人的责任依然还是主要落在她的头上所以很多人听到类似的 case 会觉得愤愤不平

包括去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 24 年林益晨还演了一个剧叫不够善良的我们他里面饰演的简庆芬的那个角色也是在赡养她丈夫何瑞芝的母亲这个过程中很痛苦我觉得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就是社会上对于两性的权利责任义务并没有呈现出一个齐头并进不同进步的状态

以前是只有男人养家现在是男女共同养家女人之前是老人小孩的主要照料者但现在女人依然是老人小孩的主要照料者以前女儿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能就以照料夫家的父母为主而不是照料自己的父母所以过去的女性是没有原家庭的财产继承权的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去进这个赡养父母义务的是以女儿为主而不是儿子为主但是在财产继承权的问题上依然是儿子占优势换言之我讲的比较直白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女性的身上多了很多责任和义务但是并没有得到与之相配的权利我个人觉得这可能是现在很多女性不愿意再走入婚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其实还跟我外公聊到了很多这种性别相关的话题让我感到特别特别高兴的是我外公作为一个出生于 1949 年之前的人

他的很多思想和观点竟然超乎我想象的先进至少是比我妈要先进多了我外公说那过去嘛女性依赖男性提供住所提供食物那作为交易女性肯定要好好的来干一些家务活但是现在呢女性跟男性一样接受教育然后参加工作那么在

家务分配还有家庭话语权的这些问题上女性就不应该再低人一等了甚至啊甚至在我妈对我进行催婚催育的时候我外公还站在我这边帮我说话他说那你与其找一个不咋地的男的还不如自己过然后这个时候我爸也说娃自己过也挺好的

以后我们退休了娃还有时间带我们去旅行我听到他们这样讲肯定是连连拍手我说对啊咱们把用来买什么学区房的钱以后用来带你们两个去环球旅行去坐邮轮但是我妈还是比较明顽不离她就说哎呀我的那些姐妹们都抱上孙子了你能不能也让我抱个孙子

对于这种思想的批判我们留到下一期再讲我们先来读档一下刚才留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近代社会福利体系的起源其实早期的基督徒他们就有一种比较博爱的世界观他们的教义里面比较重视对于穷人病人对于孤儿寡母的关怀

比如新约里面就有句话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就留我住所以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很多基督教的团体就开始建立救济所还有施州所为流浪者还有贫苦老人提供比较简单的食物还有庇护

等到了中古时期也就是公元 5 到 15 世纪这么久整个欧洲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他们的教会在各种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然也有比较多的钱所以这个时期大量的修道院教区就承担了社会福利的一个雏形的功能

比如修士修女们他们会开设小规模的医院或者诊所他们也会做一些教区的慈善比如收集一些信徒的捐赠然后定期的去向生活辛苦的 brothers 去施舍粮食啊衣服啊还有些燃料等等虽然说这些早期社会救济的模式都是非官方制度化的但是在 1601 年的时候英国还是颁布了一个伊丽莎白祭平法它主要确立了三个内容第一点呢就是

地方教区他有这个救济的责任所以他们可以对这个教区的居民来征收济贫税通过建立固定的资金来源来帮助本地的贫苦人口而第二点呢就是他们进行有差别的救济形式他们把

把穷人分成了无力工作者比方说老年人以及残疾人还有有能力工作者比方说失业者还有一些流浪者他们根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划分来区分了施以帮助的政策而伊丽莎白祭品法的第三点里程碑意义

就是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这个救济的义务对于穷苦人民的救济不再是教会或者是私人慈善的一种自愿行为而是被法律认可的公共责任而到了 16 世纪欧洲爆发的这个宗教改革

让欧洲的慈善救助事业有了整体的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两点第一点是教会慈善转向了市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也就是说很多地区的宗教财产被没收被收编然后呢

由新教徒他们组成的这个市政委员会他们来进行管理以及建立公立的救济机构或者医院而第二点就是新教嘛他强调勤勉自力所以对待穷人的态度他们变成了受人抑郁不如受人抑郁所以对于穷人的救济逐步的就跟改造啊劳动培训相结合

其实我们在上一期节目聊芬兰的时候也有提到这个新教改革我觉得今天有必要补充讲一下这个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正所谓太阳底下无心事其实 16 世纪掀起运动的很多宗教改革者比方说马丁路德还有加尔文他们

主要反对的点就是天主教会那会儿内部盛行的贪污腐败还有教权垄断比方说我举个例子马丁路德在 1517 年的时候就张贴过一个 95 条论纲里面就严厉批判了赎罪券的滥用意思就是说赎罪券贩卖行为是教会权力腐败的一个象征其实我以前一直不懂赎罪券是什么意思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无神论者嘛

我小时候也了解过一些发了不义之财的商人他们为了消解内心的不安可能就会去寺庙进行一笔捐赠目的是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顺身律例然后不遭遇什么报应那我本身觉得这个逻辑就有点扯而赎罪券的逻辑就更扯了可能被忽悠购买赎罪券的人他本身是没有做过什么罪孽之事的

但是很多教会为了筹集资金他们就利用很多教徒对于死后命运的恐惧以及他们对于信仰的忠诚来进行金钱上的剥削而且很多教宗把贩卖赎罪券的收入是用作自己支持自己那种奢华的生活方式的所以这些看透真相的宗教改革者们

他们就呼吁说让信仰回归 Bible 然后强调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不再依赖这些教会神职人员的中间当额中介再加上当时刚好印刷术也进行了普及很多宗教著作就被翻译然后被印刷为大量平民的阅读还有思考信仰的问题提供了便利而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这个概念也间接的促成了我们上一期分享的

芬兰逐渐走向男女平权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而当时出现的新教派别主要由路德宗我们聊芬兰那期节目也提到他们主要是否定教皇的至上权威还有加尔文主义他们强调 Bible 至上包括说英国的国教这里面就还有更多的政治因素我就不赘述了总而言之呢新教它就普遍强调个人信仰个人救赎个人责任这对社会和经济的各个层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之前很多期节目都聊过马克思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这本书里他主要的观点就是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派的教义它跟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虽然新教的出现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原因但是宗教改革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非常多的伦理的土壤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加尔文的教徒

他们有一种最核心的精神叫做禁欲他们主打一个克制消费勤俭节约所以这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就让他们把赚到的钱不断的进行投资而不是用于自己奢华的消费而另一点呢加尔文主义强调一个职业召唤意思就是这些新教徒他们相信工作是上帝对于个人的召唤所以你

努力工作你的事业成功就可以被视为是蒙上帝恩典的一个外在证据所以这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时的新教徒们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其实这一点有一点像我们聊世界女性史第一期节目我们讲日本那期所分析的日本人他们对待任何工作也有一种天命所在各司其职的那种匠人精神

哪怕只是种地只是插花这些小事情他们也能干出匠人精神但是虽然结果都很相似日本人跟这个新教徒都有这种类似的匠人精神以及对待工作的勤奋态度但是原因是截然不同的那新教徒他们的发展逻辑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是他们在宗教改革过程中对于贪污腐败的矫正以及对于教义的重新理解

而日本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拿来主义了儒家思想的一些等级秩序的观念另外一方面日本的上层社会的那些掌权者们他们为了维持自身家族子孙后代的利益没有像中国一样开放科举制度这种让社会能够阶级流动的通道然后才逐渐的形成了这种各司其职我命由天不由我的

那更多的内容我们再聊日本内地有讲我就不赘述了那我们再说回来我们刚才之所以要讲这个宗教改革为什么会发生是我们在介绍这个基督文化圈里近代福利养老体系的萌芽那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个大的节点之后呢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又让整个欧洲社会动荡了起来

因为工业革命是意味着欧洲社会快速城市化的当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工厂劳动随之而来的就是贫富悬殊拉大然后失业潮以及城市里面有很多贫民窟这些社会的问题

所以这个时候传统的那种教会救济方式已经难以应对更加庞大的贫困人口整个社会就开始期待一种更加系统性的保障机制一开始在英国、法国、德国很多慈善组织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现比方说 Target Organization Society

还有 Salvation Army 救助军这些组织在教会精神的激励下就结合了现代的一些管理方式建立起比较初步的系统化的慈善网络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家一些教会的领袖一些社会的活动家他们呼吁国家层面进入以立法还有行政的手段来解决愈发庞大的社会问题于是乎到了 19 世纪 80 年代

真正的开启了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大哥来了他的名字叫做比斯迈他有个外号是德国铁血宰相之后我们聊德国专题的时候会再讲到他比斯迈呢他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法

包括我们现在很熟知的医保工商保险养老保险等等然后这些法规呢是由国家立法强制推行的雇主呢和雇员要共同的缴款与此同时呢政府也承担一些比重目的呢就是确保工人还有工人的家属他们在患病在伤残在年迈的时候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说虽然比斯迈本人的立法动机并不是做慈善但是整个普鲁士社会他们一直受到了新教伦理还有传统慈善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理应对公民承担一定的照顾义务所以从比斯迈立法开始福利就不再只是私人或者教会的慈善而成为了国家制度设计的重要部分很多其他的欧洲国家就跟随比斯迈的步伐

通过立法来建立本国的社会保障还有救济的体系当然比斯麦的这个做法只是一个起点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里欧洲的福利制度进一步扩张因为当时他们就面临着人口复苏还有老龄化趋势开始出现以及因为战场导致

所以欧洲的很多政府就开始更加的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比如英国在二战末期就推出一个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它里面有一个主张就是要建立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虽然现在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相较于 100 年前都发展的不错但是养老这件事情它归根结底在现代的这种比较原子化的社会它还是落到了个体的头上换言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说现在延迟退休是整个全球范围内的趋势所以除了依赖基本的养老保险之外呢提前做养老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之前咱们第 110 期节目老年男性再婚率为何高我在那期节目也分享过对于中年人和青年人来说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经济上的养老储备以及从现在起善待自己的身体做好运动因为预防永远是重于治疗的嘛

而这次回家跟老人们的交流交互让我意识到还有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也是需要从中年青年就开始布局第一件事呢就是人际网络和社会关系的经营比方说我外公他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很多很多问题

如果我没有去帮他的话他可能还要再等上很长时间等他的子女有空的时候再来指导他而且我坦白说很多中年人对待老年人其实没有那么耐心所以建立自己的一个社会支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同龄人的互帮互助还是家庭关系还是说一些社区社群的建构我们每个人到了中老年时刻都是需要这样一个比较 close 的人际网络作为你的生活支持系统的且不说现在科技发达了也有很多机器人但人天性作为群居动物是需要跟其他人建立一些关系和感情上的纽带的

而且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你提供情感上的实质陪伴其实要比物质比金钱要重要的多然后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你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适应新技术新工具那很有可能你就真的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这样讲并不是说我认可这个逻辑只不过我们现在都身处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想要更好地活下来第一步就是要适应它其实我现在一个 30 岁上下的年纪对于很多电子产品的操控

我都没有 00 后玩的 6 前一阵那个 iOS 更新然后它的那个右下角下拉的时候就会变成三层操作有什么爱心然后有个音乐还有一些连接的那个画面我适应了两三天才意识到它们每一层级的功能是怎么用的然后我怎么手指滑来滑去能够最快的抵达我想要的功能当然我说的这个终身学习的意识它并不只单单局限于这个技术

它也包括说你有没有一些兴趣爱好甚至是你的副业因为这些没有那么功利化的坚持会让你在老年生活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盼头以及训练你大脑的

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外公他喜欢种一些花花草草他也有一些收藏的爱好然后最近我也在鼓励他进行一些写作其实他已经可能几十年都不曾动笔写些东西了然后我就给他买支笔本资然后给他一些命题作文让他去写因为

因为脑子这个事真的有一点那种用尽废退的意味比如我外公他之前也学过俄语嘛但是你长期不使用他可能就忘记了很多事情就是像语言一样你 use it or lose it 再比方说我爷爷他 90 多岁了然后直到去年还在坚持写日记他写了好几多的日记就是每一年谁发生了些什么这个世界发生了些什么

因为我自己每天也写日记我觉得这种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记录为了训练你的记忆力和你的脑子因为你书写势必就会用上某一种叙事逻辑以及调动你的词汇库而另一方面这种写作也会让你的心情变得平静类似于说你在做一种祷告但这种方式是免费的你不用花钱去买一个赎罪券你能够很坦然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好优点也罢

这个世界有哪些规律也好无常也罢所以书写对于心态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锻炼所以我爷爷现在虽然 90 多岁了然后经常记不清一些事情但是讲起话来语言表达是非常有逻辑非常通畅的这肯定是得益于他阅读和写日记的习惯的我顺便还要再吐槽一个事情我在帮他们买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现在的图书出版

真的非常老年人不友好我记得我前几年的时候搜索很多大字版的小书啊或者其他的书籍然后市面上还是有挺多选项的我现在再去搜索适合老年人阅读的这种大字号排版的书籍哇选择真的是少之又少但 anyway 不管怎么说这种积极的心态主动尝试的勇气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利大于弊的

那最后我想再聊一下雁同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我在网络上以及 offline 的生活里都有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对于老年人态度很不友好的言论比方说他们已经不再具有劳动价值了所以他们对于整个社会是没有贡献的甚至还在消耗社会上的很多金钱资源诸如此类的一些观点

然后另外一方面呢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啊现在人口老龄化跟少子化的现象其实是同时存在的过去千年的社会结构也在短期时间内经历一个比较剧烈的变动我们之前聊韩国主题的节目又提到现在的东亚社会有非常浓烈的厌童情绪厌童嘛就是讨厌小孩的意思之前高铁上儿童哭闹的事件上过很多次热搜

然后这些年韩国也普及了无儿童区 No Kids Zone 这个无儿童区的概念其实起源于韩国在 2012 年的时候当时一名韩国餐厅的顾客意外的烫伤了一个乱跑乱跳的儿童然后呢这个儿童的母亲就在网络上批评餐厅然后餐厅的老板呢就被罚了很多款但是呢主要的韩国网民这些韩国大众他们觉得你主要的责任还是妈妈

韩国人对于小孩的负面态度就变得更加具体

各种餐厅还有咖啡厅他们就纷纷设立了 No Kids Zone 也就是不允许儿童进入的用餐区域然后在 2022 年韩国研究中心有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超过 70%的受访者他们都支持设立这个禁止儿童区我们之前聊韩国的节目也提到过妈虫的这个概念因为在韩国那样更加极端的一个环境里雁童的情绪和雁女雁母亲的情绪是共生的

又好像说在韩国的社会里小孩以及小孩的妈妈他们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参与公共生活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呢很多遭遇过厌女的女性她们的心态比有些人更加的厌童这其实就是因为生育会让这些女性被推离

所以就算没有小孩这些女性她们从面试一开始就面临着相关的职场压力比方说你最近三年有没有打算生小孩啊所以这就有一点像我们第 92 期节目聊他们为何厌女一样很多女性对于小孩的厌恶也是类似的逻辑当然还有另外两种更加主流的厌恶儿童的叙事其中一种是小孩很吵小孩经常会闯祸

比如之前机箱航空出现的那个事件一个被爷爷奶奶带着然后在飞机上哭闹不停的小孩在家长以及空乘的同意之下呢被一个陌生人带到了洗手间里去教训这个事情我真的一想起来就觉得很生气因为这个被教训的小女孩才一岁多她并不是说像是至少六岁然后念了小学的那种在公共场所里乱走乱跳乱叫的那种凶孩子

他才一岁多啊然后坐飞机不舒服用哭闹来表示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情然后这个故事里从那个无法忍受小孩哭闹然后要出手教训的乘客再到乘客安全和公共秩序维护者的这样一个角色的空乘

再到说这个小朋友他的监护人他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三方人士他们都是伤害儿童的罪人然后另外一个常见的验童的叙事呢就是非常功利化的那种想法比方说养儿防劳或者是把养小孩当练游戏号一样我之前看过一些新闻很多家长生二胎的原因竟然是大号练废了所以开个小号重练意思就是说他的第一个小孩

可能学习不太好 鸡娃鸡失败了所以他们打算再生一个我觉得这种把小孩当作投资品的逻辑都挺毛骨悚然的因为本质上他们对于小孩的态度就跟他们对于老人的态度一样对于这些人群的价值衡量点就只有经济而已换言之他们都是把人当作了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为什么我觉得说一些厌烦排斥老年人的论调

跟厌恶儿童的论调有很多相似之处呢因为首先这两类人群他们都是需要被照料的老人需要养老保障需要医疗服务需要陪护当然也需要教育而儿童呢就是更需要教育陪伴引导情感上的支持这两类人群他们都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经济还有社会能力从一个功能主义社会学的视角来看

老人和小孩他们都是非生产者在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里他们很容易是被边缘化的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过于强调经济回报强调效率强调竞争那么当然这两类人群他们都会被看作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负担然后第二点就是我想说的现代社会这种原子化和个人主义的弊端因为国家

过去我们的社会结构它是老无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社会互助的模式但是在现在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很多人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我们不得不忙于自我的发展然后职场的竞争很多人的业余生活时间都被强制要求加班

所以我们越来越少的有余力和意愿去承担对于老人和儿童的公共责任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社会互信的下降因为当公众把养儿育女把赡养老人视为纯粹的个人私事之后大家很容易缺乏对于弱势群体的基本同理心小孩嘛太吵闹了老人嘛多碍事呀所以社会代际的扭断就这样啪啪

全断了然后第三点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类似于韩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的缺失我在很多地方都生活和观察过现在适合老人活动的社区设施还有亲子活动的公共场所

真的没有以前那么多虽然说我小时候使用过的一些公共场所并没有那么高级都很简陋就有一点像蜡笔小新里面那几个小孩然后每次去一个公园里面一起玩泥巴一样但是我现在真的是经常看到很多老人他们带着孙辈就在商场里的凳子上或者是台阶上打发时间因为这个现象的背后也是有一个数据相较于 20 多年前现在

隔代抚养的比例是越来越大了因为像我小时候社区或者家属院会有那种免费的托儿所我顶多是会在寒暑假的时候被交到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那边去带但是正常上学的时候都是我父母去带我然后那个时候他们的单位也是比较通融比方说我学校有点事情或者是我自己有个病痛他们请假通融一下也是比较灵活的

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我现在我的同事我的朋友他们的小孩基本上都是老人全权去带因为上班本身对于中年人来说就很辛苦了所以我见过很多 case 是在大城市一套并不大的房子里面一家三代人挤在一起住然后我也有很多女同事她们因为不想回去回到那个比较拥挤的家里宁愿待在办公室里加班

但是另外一方面又很想念小孩又想亲自带小孩因为老人带小孩总归是会有一点问题的所以他们在这个话题上的状态就比较纠结哪怕是小时候我外公外婆带我的时候他们也能带我去各种地方玩不管是城市里面还是乡下的郊区但是现在很多城市中的老人带小孩能去的地方真的非常少

所以我聊到这里有一个逻辑就很清晰了如果不给中年人松绑比如更人性化的工作时间以及降低职场对于女性的募职惩罚那么我们聊到的很多问题是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的一个家庭可能会因为养育小孩或者赡养老人背负过重的经济负担一个儿童可能得不到家庭足够的教育而在公共空间里被讨

一个老人可能会因为贫困因为孤独而陷入了被社会抛弃的一个境地而且在这样的一种风气之下整个社会的螺旋可能是向下的整个社会会更加的木强孔弱

因为很多人出于人性的弱点他们经常对于权力上位者产生无可奈何的顺从同时会把很多负面的情绪发泄到比自己更弱的一环比方说老人和小孩他们无法自保也无法对抗他们就最容易成为被嫌弃或者被欺负的对象

我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见过很多那种对于领导点头哈腰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人横眉冷对的同样一个人的两副嘴脸而且从心理学上有一个投射效应就是有一些人对于自身的脆弱面或者未来潜在的脆弱可能无法面对无法接受所以他们就会去厌恶其他人表现出的脆弱

比如老人行动迟缓然后小孩比较依赖照顾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投射防御机制本质上他们潜意识里可能是恐惧自身未来会到来的衰老或者说我换个说法萨特有一个类似的逻辑

很多人往往难以直面自己终将衰老终将死亡的事实所以他们用厌恶他者来维系对于自身强大或者年轻的幻象所以本质上你恐弱恐的不是其他人的弱恐的是你自己的弱而多数人对于人生的真相是没有直面的勇气的

而从我们个人生活视角出发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比如我自己经常坐飞机我也会遇到旁边可能抱着婴儿或者带着小朋友然后小朋友哭闹的这种场景因为一开始我也是挺烦的本身民航飞机的噪音就不小小孩在一哭闹的话

我把降噪耳机声音拉到最大都没有办法抵挡所以之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心情就会很焦躁但是后面我将心比心之后一下子就释然了因为我觉得那些带着小孩的家长他们在小孩哭闹无法停止的时候内心也一定是很紧张很焦虑的那在我小时候我的外公外婆或者我的父母带我出行的时候也一定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如果我的身旁坐着是穿越到 20 多年前的我的妈妈抱着很小的我在哭闹那我是否忍心对着这样一位其实很辛苦的母亲投以我的愤怒和不满呢我们每个人曾经都可能是那个哭闹不停甚至犯过很多错误的小孩

如果我自己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哭闹被一个陌生人拉到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教训我会感到多么的恐惧这甚至会成为我的人生阴影所以将心比心下来虽然我的灵座可能依然会很吵

但是我不再会感到内心焦躁我可能会选择摘下耳机闭上眼睛去想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或者主动的去与那位手足无措的母亲进行交流我相信我妈妈在我年纪很小独自手忙脚乱的待我的时候如果也接受到这样一份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她的心里一定会受到一些安慰也会感到很开心

那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任何想法和建议都欢迎随时交流喜欢本期节目的话欢迎帮忙转发支持获得打赏我是门童我们下期见回头迟迟梦无法为之迎梦

退色照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