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a: 我认为《我们为什么缺乏安全感》一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自助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人情感世界中安全感缺失的根源。它结合依恋理论、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揭示了童年经历、家庭互动和社会规训如何塑造个体的安全感模式。书中指出,安全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从生命早期便开始被塑造,婴儿与照顾者的互动模式会内化成为成年后的情感底色,形成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四种依恋类型。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时期缺乏情感支持、经历情绪否定等因素有关,导致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难以建立信任,倾向于回避亲密,甚至发展出“吸渣体质”等不良模式。
书中还分析了各种有毒关系模式,例如假朋友利用情感绑架维持虚假联系,恋爱脑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于爱情,以及三角关系中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之间的扭曲权力动态。这些模式都源于个体对安全感的病态追求,试图通过控制他人或依赖他人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作者批判了这些不健康的依赖模式,强调健康的依赖需要建立在完全的自我认同和情感独立的基础上。
为了帮助读者走出安全感缺失的困境,本书提出了“三个大脑理论”(爬行动物脑、情绪脑和理性脑),解释了创伤反应如何通过神经回路固化,并提供了具体的疗愈方法,例如橡皮泥游戏和白色森林冥想练习,帮助读者通过身体感知和积极想象来重建安全感与现实连接。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社会性别规训对女性安全感的影响,指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待会加剧女性的安全感危机,并与冒名顶替综合症等现象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安全感并非来自外界,也无法通过逃避创伤获得,而需要个体直面内心的情感包袱,在自我反省和行动中重新定义安全感,成为自己安全之地的过程。它为这场孤独的修行点亮了一盏灯,帮助我们看清脚下的路,找到在关系迷宫中的出路。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