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197 修行之路的终点和起点

E197 修行之路的终点和起点

2024/12/8
logo of podcast 炑星迹

炑星迹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R
Rio
Topics
岑:本期播客探讨修行起点和终点,内容源于隆波帕默尊者《唯一路》系列,特别是《中道》。我们从尊者的开示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分享对修行路径的理解,但并非代表尊者观点。我们希望通过播客,让更多人了解修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也分享了其他修行方法,例如维passana、四禅八定等,以及不同善知识的修行次第,强调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盲目跟从更重要。 我们也讨论了修行中可能遇到的困惑,例如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以及如何应对修行过程中的障碍。我们鼓励大家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在分享过程中,我们也穿插了一些个人的修行感悟和体会,例如将修行比作游乐场,鼓励大家在实践中探索,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项目。 最后,我们总结了修行的框架图,从修行的终点(涅槃)逆推到起点(四念处),并详细解释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和实践方法。 Rio:本期播客以隆波帕默尊者《唯一路》系列,特别是《中道》为基础,探讨修行的起点和终点。我们并非直接讲解尊者的观点,而是结合自身理解和经验,分享对修行路径的感悟。 我们从修行的终点——涅槃(不再执取名色)出发,逆向推演修行的步骤。首先解释了名色(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不再执取名色才能达到解脱。接着,我们探讨了如何生起毗钵舍那的智慧,以及如何通过修习毗钵舍那来获得这种智慧。 我们详细解释了毗钵舍那的修行方法,包括觉知正确的所缘(名色)、正确觉知的方法(觉知前、中、后),以及持续觉知的必要性。我们还讨论了正定(心安住的状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培养快乐来获得正定。 最后,我们探讨了如何生起觉性,以及如何通过修习四念处来达到最终的解脱。我们也分享了一些个人的修行体会,例如如何判断决心是否真实,以及如何让心跟自己在一起。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修行之路的起点和终点都很重要?

起点是找到正确的修行方法,终点是解脱和涅槃。通过终点逆推起点,可以确保修行路径的正确性,帮助修行者更快抵达目标。

为什么修行之路被称为一条快乐的道路?

修行之路能让心时常升起快乐和愉悦,因为它简单且效果立竿见影,能减少心的痛苦,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什么是名色?

名色指的是心和身,即心理现象和物质现象。佛陀将世间分为这两大类,修行者需要通过观察名色来开发智慧。

为什么修行者不再执取名色?

修行者通过开发智慧,洞悉名色是无常、苦、无我的实相,从而根除无明和欲望,不再执取名色,最终达到解脱。

如何升起毗婆舍那的智慧?

毗婆舍那的智慧通过如实了知名色来获得,修行者需要通过修习毗婆舍那,观察名色的实相,从而升起智慧。

什么是正定?

正定是心安住的状态,与善心一起升起,具备轻松、柔软、敏捷等特质,能够帮助修行者觉知所缘,避免心与所缘纠缠。

如何生起正定?

正定由快乐引发,快乐则由决心产生。当决心升起时,心自然会安住,因为决心让心成为善心,善心必然伴随着快乐。

如何生起决心?

决心无法刻意升起,它是在因缘聚足时自动升起的。修行者需要在能够牢牢记得境界或状态的因地上用功,决心便会自然升起。

如何让心牢牢记得境界或状态?

心能够牢牢记得境界或状态的前提是经常看见或知道这些状态。修行者需要通过持续的修行,让心熟悉这些状态,从而能够牢牢记住。

修行的框架图是什么?

修行的框架图是从修习四念处开始,生起正念和正定,进而升起毗婆舍那的智慧,最终不再执取名色,达到解脱。

Chapters
本期节目基于龙波帕默尊者的《唯一路》系列,探讨修行的起点和终点。节目指出修行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如同烹饪青菜般,方法多样,但目标一致——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满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至关重要,不必执着于单一路径。
  • 修行的道路多样,如同烹饪青菜般,方法各异但目标一致
  • 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至关重要,不必执着于单一路径
  • 龙波帕默尊者的教诲强调修行是一种简单、快乐且立竿见影的道路

Shownotes Transcript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木星记我是岑我是 RioThrough the sky, through the water, through the mist in my present

在上一期播客我们有聊到修行的三个障碍也是基于龙波帕默尊者的开示而录上一期播客的缘起呢其实就是因为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一期播客也就是我们会聊修行的起点和终点

然后我们这一期播客所有的内容会基于《龙博帕默尊者的开示》特别是他的《唯一路》这个系列书的第二本《中道》然后也很推荐大家可以去阅读原文去直接的聆听尊者的开示

这一期播客呢我觉得他可以作为学习这本书也好或者是这次开示也好的一个助讲就像你说的他像是助讲也像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笔记跟讨论对 是的我们也还在学习所以在聊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一定有不全面的地方这一期播客呢

这也是前面很感谢你带出来邀请大家可以去看原文或者直接可以听到龙波帕默尊者的开示对,我们以往分享的所有的播客都是一样的其实他都是从我们两个人的角度再重新诠释或者把原文分享给大家

我觉得像这些善知识的分享都是非常非常的殊胜非常非常的难得是很值得被不断的分享出来也很值得以不同的形式分享出来

可以透过不同的因缘触达到更多的人就像我们有我们的木友们有我们的因缘就可能可以让这些话流到更多的人心里面去是的然后这一期播客呢它的完整版本是在小宇宙上的

如果沐友们是在苹果播客或者是其他的播客平台可能只能听到几分钟的内容三分钟对然后如果大家也想要支持我们的话就可以下载小宇宙这个 APP 在上面可以听到付费的完整版然后这些付费播客的费用呢一部分会用来支持我们自己的播客的运营营收

然后也会支持我们有时间跟精力去更多的学习另外我们也会拿其中的部分去支持相应的善知识他们组建的一些机构也好一些慈善组织也好对我们前阵子把之前的一部分付费播客的收益也做了捐赠然后

然后过段时间我会以公众号的形式来跟大家分享对对对,可以跟点亮星灯结合在一起是,很感谢大家一起支持我们我们也很感恩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把这份爱流动出去对,以这样的形式好像互相做了链接对那我们就开始分享今天的内容吧

在分享的一开始,龙博帕默尊者有一段话我特别的感动他说,其实古往今来都有非常非常多不同的道路都是不同的圣贤、善知识们各自推崇的而佛陀他获寻的这条路只是好秒繁多的路当中很小的一条他在这里邀请大家可以试试看

试着到这条路上走一小段这是一条非常简单而且平常的路它也是一条其实效果非常立竿见影的路也就是一旦我们开始正确的练习哪怕仅仅只是获得真正的决心跟真正的知见我们的心的苦就会减少非常非常多

另外呢就是这是一条快乐的道路它会让我们的心时不时的升起快乐跟愉悦所以它也邀请大家可以来尝试走一段看看如果尝试以后没有效果我们可以再考虑放弃但如果说真的有效果那么对于实践或者走在这条路上的我们来说其实是投入了最小的成本却获得了高额回报就像我之前分享过我觉得

创业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就是走上了修行这条路这对我来说确实像是投资回报率非常非常高甚至到难以衡量的一个角度所以我看到这段作词

尊者的分享我也觉得非常感动其实他用非常朴实的话非常直白的话让我们可以试试看让我们可以走走看只是说走上这条路唯一的难点是怎么样找到这条路的起点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路的起始点只要正确的契入起始点就可以了

因为剩下的旅程是心自行迈进的直至最终抵达苦灭的终点然后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一样其实路有很多不同的善知识有不同的方便的路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播客里面不断地分享不同的善知识

我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也很像我们做饭比如说大家同样都是做青草青菜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有些人喜欢把青菜切小一点有些人喜欢不切青菜有些人喜欢放菜油炒有些人喜欢放叶子油炒

其实也就是大家的口味不一样换个比方

比喻来说像是我今天要吃一顿饭我的目的是想让我吃饱有的人喜欢吃刀削面有的人喜欢吃白米饭每个人口味不一样到修行的路上我们说是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每个人的福德资粮不一样所以我们喜欢吃不一样口味的食物但我们最终都是想要吃到一个食物然后吃饱

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们会看到非常非常多的美味可口的佳肴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自己想吃哪个哪个吃了会快乐所以我们会先去了解不同的法门不同的善知识不同的流派他们究竟是怎么样来学习的然后我们可以去看自己更喜欢更相应哪一种如果说

也不知道也很迷茫那就都去试一试走一小段对其实相应这两个词如果大家听我们播客的话发现词频还是出现的比较高的我理解下来对我来说相应就是一种我觉得

对啊,就像我们第一次听《龙博帕默尊者》的开示然后我们在那里

然后就觉得非常的相应学习他的关心学习怎么样去生起决心我们就一路运用到了现在昨天你说修行刚开始就像走进一个游乐场里面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项目好像一下子也不知道自己要去玩哪一个然后就会看哇发现坐过山车排队的队伍好长好长然后所有的人都跟你说

你到了这个游乐园你一定要去玩一下过山车

不然的话你就等于没有来过又有人告诉你说海盗船更好玩因为海盗船没有那么可怕然后你坐在上面又会感觉很轻松又很快乐又有一点点的刺激感过了会儿又有人告诉你说你应该去鬼屋看一看那里面很奇妙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看不见的虽然感觉很恐怖但是非常刺激然后就会发现在这个游乐园里面有不同不同的人在玩不同不同的项目而

而我到了这个游乐园里面我到底要玩什么其实我们也会透过体验比如说我会去坐过山车我发现我真的没有很喜欢坐我去坐海盗船我发现身体好像会晕然后我去了鬼屋发现真的很可怕我也不想在游乐园里面去玩鬼屋然后我们就会去发掘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可能这个项目不一定是很多很多人觉得都很好玩的项目但是我们一玩就觉得我就是下次还要再来玩

对也很像我们一开始去调整饮食的时候是各种各样不同的饮食方法像生酮饮食啊低脂饮食啊彩虹蔬食啊都吃一吃试一试然后身体会告诉我们它最适应最相应的是哪一种对

我觉得过程当中不用太担心沉没成本因为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们在过程当中也必然会有收获不管这个收获是我喜欢它或我不喜欢它

或者是我学到了什么或我没有学到什么其实都是收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当下即是结果所以我们很感恩的也是在一进这个游乐场没多久我们就接触到了龙坡帕默尊者的法是一条非常简单实用性非常非常强他好像是把这个游乐园的地图勾勒出来然后告诉我们捷径在哪里

它好像让我变得更简单就是当我走进这个游乐园的时候我看见了所有项目的本质非常的落地对非常的清晰对另一个让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保持修行的原因也是因为本身这个修习的方式它就是在生活中用的

就是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对然后在讲龙博帕莫尊者的法之前其实我们也录过几期跟他相关的播客包括他的个人的修行之路包括他的一些开示

修行的外壳与本质再包括上一期我们聊到的修行学法的三个障碍其实大家都可以去听听看然后开始讲修行的起点和终点之前我也想介绍一些其他的修行之路我非常简单的过一下

比如说如果大家熟悉为时的话其实我们在修行为时的时候是希望可以转时成智那怎么样转时成智呢?在为时里面有分五个阶段叫做为时五位五个阶段依次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跟究竟位五位又被分作 52 个阶段

这 52 个阶段呢就是为时修行的次第究竟为时修行的结果大家如果听到这些词语觉得很感兴趣的就可以去更深入的了解我记得之前朋友给我们分享过静怜上师

它也有一套学习的非常深入浅出的理论架构跟基础首从基础学习两部论典菩提次道广论跟大制度论然后自从建地会学习五部为十白法明门论八十规矩颂为十二十颂三十颂还有成为十论

再到下一步呢就会学习四部指关像天台小指关六妙门等等然后再进入进阶指关跟高阶指关最后也是进行觉知的训练梦渔家的训练这个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呢也可以去进一步的了解

还有像其实星云大师在书里面也有列举很多我们大乘修行的时候的路径比如我们说的五乘的修习路径人乘天乘生文乘圆觉乘菩萨乘还有我们说的四种修行次第信解行正信就是信仰解是会解行是修行正就是应正

还有其他的修行次第比如戒定会文思修止观双修四禅八定静心果五庭心观等等都是得度之道还有大家比较常听到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我们怎么样证得阿罗汉的一个修行非常完整的内容项目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住四正情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绝之八正道如果大家听了觉得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

还有很多是金刚称金刚称的一些修行比如说思维暇满难得思维死亡无常思维夜之因果思维有一些步骤我在播客里面就不去详细地描述了但是大家也会听到比较常见的比如忏悔比如说发菩提心比如说积聚资粮就是供曼达或者修上师相应法等等还有很多是金刚称

还有一些比如说大手印大圆满这些我们就不展开来说像慈臣罗珠堪布的话他也有概括了一个大臣的修行次第是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呢他说跟小学课程差不多叫做四家行跟五家行也叫前行第二个阶段呢像是我们学中学的课程叫禅定也就是四禅八定第三个阶段呢等于是大学的课程我们修的是空性

那这个空性就像我们平常读金刚经或者心经里面的空性也像是我们刚才上面提到的大圆满大手印里面的空性也是我们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所以一开始其实我们刚刚接触修行的时候就是类似这样的步骤我们是从初

从出离心然后到菩提心然后到空性慧这样的一个修行次第而且一开始我们其实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修行次第我们只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升起了出离心后来才知道这个叫出离心其实一开始是在追寻人生的意义是在思考死亡

开始了解到一些冰死体验开始了解到一些可能超出常规认知范围以外的可能性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玄学然后慢慢慢慢的再契入了菩提心再契入了去理解什么是慈悲理解什么是空性

回过头来再去看这些善知识们的开示发现他们都已经把这些理得非常完整了所以刚才讲了很多的不同的修行的法门跟次第也是想说这个路其实非常的多方式也非常的多就像八万四千法门一样总有一款是我们相应的所以

并不是听了某一个开示之后我就必须要以这个方式去学习才是对的而是更多敞开自己可以去尝试可以去体验可以像上一期说的把自己空掉变成一个杯子然后慢慢慢慢的我们会找到真正自己契合的那条路是的我记得很早之前也有母友问过说如果自己想要休息

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这其实是我们在家休息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困惑因为我们不一定在现实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个相应的师傅然后或者有这个机会能够非常系统的去学习也很随喜现在已经有系统正在学习的师兄们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

然后同时像你说的很重要的是一方面我们其实还是会回到一个修行的最基础的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我自己为什么要开始修行然后当我对某一些方式方法比较有兴趣的时候其实我们在做的更多的是我们会去接触相应的派系里面的一些上师我指的是远

然后这些书都非常非常精彩我昨天还在跟你感叹我说无论是从逻辑思维也好或者是从书的一些意理上面的梳理都非常非常的震撼非常震撼非常具有智慧所以看这些书每次都会觉得好幸运能够

能够有机会去看到这些善知识对然后同样的内容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这些修行次第比如同一种修行次第由不同的善知识来传授的时候其实也会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风格完全不同的教授方式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找到那个人特别重要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听

宗萨仁波切讲起来跟听慈禅罗珠堪布讲起来你感受到的氛围或者感受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对也包括同样一些伊犁上面如果今天是杨宁老师在讲或者今天是丹金巴默在讲你也会感觉完全不一样是但是有可能听了都很欢喜所以我们

不妨都去试试看然后龙波帕默尊者呢是我们非常相应的一个大善知识我们也很幸运能够在播客里面把我们学习到的内容跟大家分享是的然后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我们尝试去把这条修行的路径推演给大家

很有意思的是这本书里面它其实是借由修行的终点逆推回修行的起点这个是比较少见也是我一开始就被吸引的一个开头

他说当我们借由终点逆推回起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确信一旦我们认识这个起点它就确实可以引领我们抵达所期待的终点我记得关于这一点那天晚上你还举了好几个例子给我听对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的妙它是一个逆推法的思维就好像

我明天要回家了那我如果要回我的老家从舟山出发回到温州如果我逆推的话就相当于我先假设自己在了温州然后再慢慢一步一步逆推回舟山我所在的位置当我回到这里的时候我会知道这条路径是通的我确实可以从这个地方按照刚才的路径到达我的家乡

然后这个的好处呢是它其实从这样的推演是从远即近一路推演到了我们自身现在此刻当下的生活里所以也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起修的然后也会让我们觉得好像目的地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遥远

我还想分享一段龙博帕默尊者的开示之前可能也分享过也是他在视频里面讲的一段我很感动的开示

他常常会根据场下的居士们大家现在的心境或者大家听法的意愿是什么样的去调整自己法的难度他有时候讲这个叫浓度有一次他说今天法的浓度有点高但是高浓度的法并不是那么的受欢迎他说大家都更喜欢世间法

比如怎么样去建立亲密关系啊怎么样去进行亲子教育啊之类的觉得那个才有意思而真正导向出世间的法关注的人是不多的像龙博帕默尊者他刚刚开始教法的时候就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是反对的觉得他教的太难了觉得教居士们去不识持戒就足够了最后

最难的也不过就是教导大家怎么样静坐来让心宁静光是这样大家就已经做不到了所以他们觉得龙博帕莫尊者在教导大家怎么样开发智慧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尊者他自己并不相信因为他自己也是居士起修的所以他明白如果作为在家居士我们的根器力的话是可以真正聆听到实修之法是可以真正透过这些去提升自我可以真正的见到实相提证道果的

所以他说其实这个并不难只是如果我们从来不曾聆听过就会觉得它难于上青天就像之前龙不敦长老跟他说的修行并不难难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然后如果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话尊者说也许会感到发懵当我们发懵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发懵就是这样如此而已

然后我们就会看见发懵会自行升起然后灭去发懵有它自己产生的因比如说有一些人特别擅长去怀疑去质疑去思维有一些人可能觉得没什么可怀疑的那哪一类人更好呢他说其实没有哪一类人更好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成为哪一类人

而是无论我们是哪一类人,我们都要有决心,我们都要及时地如其本来的去知道,努力地去训练自己的决心,然后真正地去抵达法,去了知生命的实相,这个就是我在开头要分享给大家的一段特别打动我的话。

然后这条路的开始呢我们就来到了终点终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醒觉也好涅槃也好寂静也好解脱也好

如果说我们有个目标呢它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终极目标书上说一个仍然执取明色的人的心会感觉他就好像包裹着一个外壳一样而不再执取明色的人的心就像是从这个外壳中超脱出来心就会变得自由自在无形无相没有聚焦没有颗粒没有维度无处可安

不再只取名色的心必然会解脱自在而且会自动撤建烦恼涅槃所以我们的终点是涅槃涅槃也就是我们不再只取名色

所以在这里会简单的要跟大家来介绍一下什么是明色佛陀把我们的世间分成了两大类色法跟明法平常我们在看龙波帕默尊者开示的时候他会说明色就是等于心和身也常常会说明色身心嘛但他也会括号说这其实是不大精确的一种概括所以我们今天会稍微展开来讲一下

其实色法呢就是指物质现象物质呢就包括我们的色身名法呢就是指心理现象那再扩展一下说色法呢我们从最基本最粗显的方式说我们现在能感知到的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物质比如说我们的房子我们的车子其实这些都离不开物质

甚至猫猫狗狗蚂蚁蚊子大家都要为食物奔波都是在追寻一种物质所以说我们是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面那为什么把物质称为色呢色这个字其实它源于巴黎语也就是佛陀当时开示的语言

巴黎语可能是念作 Rupati,它的意思其实是变坏,压迫干扰佛陀当时说的是什么是色呢?他说朱比丘变坏故称为色也就是因为一切物质会毁坏,会变坏,会受到内外界种种因素的干扰所以他称为色法

而龙泊帕默尊者他的开示呢也说到最简单的色法呢就是指身体物质事实上真正的色法我们也称为四大地大水大风大火大而我们去修习他的时候其实之所以把他们称为四大是因为他们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尊者在开示的时候也常常会说谁认为小便是自己

又有谁会认为大便是自己官四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这些我们会觉得头发是自己吗可能长在头上的时候会觉得是自己但是如果剪下来了或者它梳头的时候掉下来了那好像就不是自己不是我了

我们的指甲牙齿都是这样长在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是自己但是如果剪下来我们会觉得脏会觉得可能就不是我了

所以我们往最后关是要关到四大地水火风其实它并不是人不是众生不是我这么样不断地去关比如说我们要关到一根头发头发里面也有四大然后再细致地去关还有更多的境界有一些个人可能非常非常喜欢去关更进一步地设法

但是像龙博帕默尊者的话他其实不大喜欢观四大因为他觉得四大有一点单调没有观心那么的有意思

因为四大就一直待在这边也不会消失到哪里去如果说我们死了就会还给这个世间但是心可以跨越生死不断地延续而且它更为细腻跟深邃所以他学会观心之后觉得那个是五彩缤纷的但每一个人的根器跟秉性不一样所以大家可能更相应的修习的方式也不一样

刚才说的是色法嘛那明法的话呢其实这个世间除了物质现象以外那就是心理现象了我们刚才说的这些色法它们只是一些物质但是我们会对这些物质生起贪爱是由于我们的心在起作用因为如果单单只是物质的话物质本身不会痛苦像车像桌子像电脑像这个麦克风它们没有感觉它们没有情实

有感觉的是一种我们的心理现象我们能够生起贪爱也让我们能够最终解脱的是明法明法也就是我们的心和心锁心锁这个之前比较少讲到可以打个比方就像古代也会把心法翻译成心王王是国王的王就好像说国王来了

而国王不会一个人单独来他肯定会有很多的随从有很多的大臣那这些随从跟大臣他们就相当于是新锁所以每一次新王也就是新来的时候都会跟着新锁一起来就好像国王有很多旁边的侍从一样

心不会单独升起,它的升起必定伴随若干的心理作用一起升起当所缘出现的时候,心呢它会去执行识别的作用与此同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在一起对所缘执行各种不同的作用这些心理作用称为心锁,心锁的意思就是属于心的

那刚才说当所缘出现的时候心会执行识别的作用在这里再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所缘所缘就是心所认知的任何对象也包括我们自己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尝到的味道嗅到的气味触到的冷暖硬等等感觉还有包括我们能想到的任何东西能够知道的能够感觉到的都是所缘

也就是新的对象新的目标

同时只要有明法也就是我们的心和心锁必定会有所缘或者说只要有心必定会有心的对象不存在有心而没有对象也就是如果有一个锁关的必定有一个关者所以当我们称之为心的话是因为心能够实知所缘称为明法是因为能朝向所缘作为明法它是有一个知道和鉴别所缘的作用

龙泊帕默尊者常常会举一个例子是心的三种感受乐受苦受跟舍受也就是我们的心会有快乐会有痛苦会有不苦不乐那在这个案例里面呢苦受乐受舍受它们本身不是心苦受乐受舍受它们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现象它们是属于心锁是因为这些心锁让每一颗心有所不同

我们如果去学习阿比达摩的话有 52 种心锁 52 种心锁里面呢有 7 个变一切心心锁也就是心理的最基本作用也就是一切的心理都有的心锁里面的第二个心锁受也就是感受里面大家就常常会把它分为热受苦受跟舍受

这是三种兽有时候也会分为五种五种的话就是乐兽苦兽忧兽喜兽跟舍兽为什么会分忧兽跟喜兽呢其实也是根据身心不同来分的也就是

苦寿跟乐寿会变成是身体方面的快乐和痛苦悦寿跟忧寿呢它会变成心方面的快乐和痛苦只是根据身体和心会延展成为它是三种寿还是五种寿那再回来说其实心本身它是非常空荡的非常通透的非常清明的也就是心它是没有办法被直接看到的心的自然特性就是无形无相空空如也

它之所以发生变化而让我们知道这颗心和那颗心是不同的这颗心是苦的那颗心是乐的那颗心是舍的是因为跟心同步生起的心锁被我们感知到了而

而这些心锁它会跟着心一同升起短瞬存在马上灭去所以我们看不到心我们只能经由心锁来感觉来关心所以我们平常说的关心其实在这一期里面更准确的表达是透过观察心锁来关到心的也就是一旦快乐升起

快乐的心也同步会升起快乐是一个心锁那快乐灭去快乐的心也会同时灭去既然心跟心锁是同生同灭的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观察心锁就可以观察到心然后我们观察心跟心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法它可以让我们开发智慧所以我们再回到这条路上来也就是我们在终点这条路我们要解脱

解脱呢就是我们要放下只取明色的这颗心也就是我们的心不再只取明色了我们就解脱了那我们也知道了什么是明什么是色那接下来往前一步推就是那心为什么不再只取明色了如果是一开始听到这些概念的沐友也不用太担心一个呢没关系这个播客是可以重复听的

还有一个其实我觉得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我们实际的过程当中即便我不知道什么是所缘不知道什么是心不知道什么是心所我们其实依旧可以去做练习

因为其实龙波帕默尊者他自己也是先修先有了实证之后他再去看了经典他再去看阿毗塔摩他才对应上原来这个是指代心所原来这个是指代这种感觉原来这个是指代这种境界所以这些概念本身并不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在修行实践当中感受到的我们只是把它跟一些概念

是的然后这些概念也只是便于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来同步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然后我觉得这些理论它也是有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帮我们更精确的更精细的来回看自己实践的方面也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对

就像我可能在观察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发现升起的那个绝兽不是我的心所以当今天再听到这样内容的时候它就会变得非常清晰因为会分为心跟心锁其实是我们通过自己观察了一段时间练习了之后

如果再听到这样的概念然后我们再回观自己的练习你就会有一个感觉说哦原来是这样对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一开始我们说观心大家很容易遇到一个问题是心在哪里对也是龙博帕莫尊者一开始去不断参的一个问题进一步推演到其实心它是没有办法观的其实我们只能观察到跟心同步升起的心锁

也就是属于心的一种感受而了知这个有什么作用呢它可能可以让我们从一部分我们的思维困惑里面解脱出来更有精力去专注地去关心专注地去继续修行然后我们刚才讲到了我们在终点那怎么样能够解脱怎么样能够涅槃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再只取明色然后我们也知道了什么是明色

那接下来的问题也就是倒推回去是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再直取明色了呢

书上说以和因缘导致不再执取名色其实导致心不再执取名色的路就是这样一条具备匹婆舍纳的智慧也就是洞悉其实名色是无常苦无我这样的一个实相最终能够根除无名跟欲望也能够终结对于名色的执取那在这里呢我们可以简单的来聊一下什么是执取或者

或者说什么是直取自我在书里面龙博帕默尊者也说当讲到直取自我的时候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或者很多的大善知识他们都在想怎么样可以

去除或者根除自我或者一种自私的习性因为大家知道是因为自我的存在才导致了一种自私自利或者伤害别人危及其他众生跟自然环境等等这些后果所以我们会发明很多形形色色的方法来消除自我比如

比如说觉得需要信仰我们信仰上帝就会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我们会创造更多的善行从而减少自私自利或者另外一个途径呢是我们要严格持戒来磨练自己方能折损自我

再换一种方式呢我们可能会透过苦行我们会透过强迫身强迫心我们会透过吃很难吃的东西用很少的水来洗澡主动选择一种非常苦闷的生活方式为的就是能够解除对自我的贪爱还有呢就是我们会服务于一些公共事业我们会觉得奉献越多对自我的执着就会越少还有呢我们会用念头来思维跟推理

思维什么是无有名色什么是万法皆空还有就是我们拒绝去感知名色这个方法呢就是我们不参与任何的精神活动强迫不让心去执取名色等等而上面这些方法跟活动跟佛陀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是在于前者他认为自我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要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消灭自我但佛陀不一样的地方是他指出自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明色事实上明色并不是自我只是众生误以为明色是自我所以佛陀的教导是我们经由开发智慧来根除明色是我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而不需要去消灭本来就不存在的自我

所以也就是佛陀是教导我们透过智慧来放下对于名色的执取然后先前我们所说的种种行善造福都是好的事情都是善的事情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基于对自我这样的观念和看法的执着所以

这类善造福它也是受欲望的驱使想要成为想要拥有或者不想要成为不想要拥有这个就跟我们上一期聊到的善造作一样而佛陀他指出的是人之所以能够抵达纯净无染是出于智慧而不是依赖于构建其他的善行

所以有一些善行它是我们修习毗婆舍那的助援但是真正能够清除对于明色执取的关键因素就是智慧所以我们现在推演到了我们要解脱解脱是因为我们不再执取明色我们如何不执取明色是因为我们具备了毗婆舍那的智慧那下一个问题就是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

具备或者说升起毗婆舍纳的智慧书上也说了获得毗婆舍纳智慧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紧随着如实了之明色也就是我们去修习毗婆舍纳就是我们如何获得毗婆舍纳是我们修习毗婆舍纳这个就好像我们想要得到西瓜我们就要去种西瓜是一样的

我们先定义一下这种毗婆舍那的智慧毗婆舍那的智慧也是佛陀的智慧它是经由我们及时认清自己跟了知生命能够及时地识破这个世间的虚幻而解除苦的一种工具这种智慧可以真正地为自己和众生带来快乐跟利益或者说它是极乐的源泉而最细腻的极乐就是涅槃

而毗婆舍那的意思呢它是由毗和婆舍那组成之前说过毗的意思是清楚婆舍那的意思是看见毗婆舍那的意思是清楚地看见也就是看到深核心的实相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即使没有读过大学本科即使没有很强的专业性没有学过哲学即使没有钱不聪明不圆滑的人也可以拥有智慧

并且也可以安逸祥和地活在这个世间并且能够将生而为人的生命活出全然的价值不仅自己快乐也能给他人和其他众生带来快乐这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当我们缺失了这种认清自己了解生命以及看破世间的智慧我们在

这个世间仅仅拥有世间智慧的时候也许会获得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财富权利但不一定能够获得快乐而智慧按照它的来源划分是三个渠道

文思修,文就是聆听和阅读别人的智慧,思就是通过善巧的思维分析和推理获得,修就是通过发展觉性,即使捕捉当下的明色所缘而生的领悟。那能够引导我们放下执着明色的智慧,它必须是源于修慧,而不是文或者思。

所以我们如何升起毗婆舍纳的智慧呢?它不是依靠我们紧盯专注或者念诵来让心静止,也不是基于害怕失去决心而把决心牢牢地绑在身心,也不是依靠思维分析跟推理来明白,也不是努力地去寻找控制改造名色,强迫名色,

随顺我们自己的心意获得毗博舍那智慧的途径只有一条也就是前面说的紧随着如实了知明色也就是我们正确地去修习毗博舍那透过修来获得这个慧在书里面龙博帕默尊者也有例举到很多喜欢亲近寺庙的人也常常会问要怎么打坐修习毗博舍那呢他们觉得修

休息毗博设纳就是我闭着眼睛打坐然后去看到各种各样的镜像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回答说打坐就是要带着觉知并且觉知到坐着的这个不是我他们反而会一头雾水那也有人会问惊醒的时候要用哪种姿势来休息毗博设纳才是正确的呢之所以这样问也是因为大家觉得

那种惊醒一定是非同寻常的但如果我们回答他的时候回答说什么姿势都可以只要按照平时的方式走就可以了只不过走的时候要带着觉知并且觉知到正在走的这个不是我其实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地回答但有时候反而会让大家觉得这不是在真心指导人修行这样的情况会存在是因为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毗婆舍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修行因为只有在透过我们真正的修行跟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知或者说看见明色的实相我练习下来的体验是

有时候文思容易跟其他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也许我们是在思维或者我们只是在烦恼但我们以为这个是文思

修的话其实是一个落地的过程就是相当于是理论跟实践我们听到的法我们要能够活得出来我们要能够做得到过得出来这才是我们的法对啊举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我们今天要从 A 点到 B 点

文思就好像别人告诉我们你要这样走你要那样走你就可以到然后我们的思考是那我要以什么样的姿势走呢我要坐车呢还是要打车呢但是这些都没有办法让我们真正的离我们的目的地更近因为我们没有出发我们没有走所以修才是真正产生路径的这个行为也就像大家

大家说佛陀是大一王但是这个药放在前面像我们在文思的时候别人告诉我们是这个药它很对治你吃了对你的病有好处然后把药放到你面前了你也看着这个药你开始思考那我要怎么吃呢要吞服呢还是我要开水送呢这个药会不会苦呢这个药一天要吃几次呢会不会苦呢

会不会给我吃没有效果呢我会不会不配得吃呢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但它没有真正产生实质的变化是因为我没有吃然后修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让我知道我到底有没有掌握到核心的法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可能对空性可以侃侃而谈我们可以说出空性的很多种不一样的理解可以说出它的出处

可以引经据典是有很多很多种自己的想法的表达然后我们现在再喝一杯水我们在水里面没有办法看见空性

当我今天回家看到让我烦恼的事情我没有办法看见空性这就是对我来说非常现实的可以看到自己在理论跟实践部分的一个 gap 我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我有没有真正的把它用起来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反向去看到自己的一面镜子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单纯的依靠于思考也会让我们比较容易迷失然后迷失于思考当中这也是一种迷失而等到我们想要去行动的时候我们感觉行动是那么困难好像觉得做这个也不太对做那个也不太对其实在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很好的能够看见自己真实状态的时刻

所以在过去播客我们也常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世界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就算喝一杯水也是一面镜子就是处处都能够让我们看见我们到底休息的怎么样了

对啊,就像我们一路可能跟着杨博士的书,杨博士的很多分享但如果我们一直没有去做出饮食的调整我们也没有去练习螺旋舞我们也没有每天去跟杨博士一起共修我们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觉得他说的很对但好像生活也什么都没有发生改变而修行

或者说而修会而实践才是真正可以帮助我们去建立一个新的神经回路这样的一个工具这也是为什么

获得皮波舍那智慧的途径只有一条也就是我们去正确地修习皮波舍那也就是我们如果今天真的很想要吃一个西瓜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别人怎么样去种西瓜更好啊然后去思维我们怎么样种更有效率啊我们喜欢吃什么样类型的西瓜而是我们要真正地去播种真正地去培育它

所以这就来到了下一个问题也就是当我们要获得毗婆舍纳的时候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怎么样去正确地修习毗婆舍纳

书上说其实我们修习毗婆舍那根本不复杂也一点都不困难如果能够了解佛陀教导的核心原则我们会发现毗婆舍那的修行是最简单的因为仅仅除了睡着或者工作中需要思考的时间以外其余所有的时间几乎都可以一直进行一直休息尊者也列举了几个修习毗婆舍那的重要原则第一

第一个是我们必须要觉知正确的所缘我们前面介绍过所缘其实是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所有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到听到的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的东西都叫做所缘在我们修行路上会有很多不同的所缘但大多数的所缘其实是修习收摩他的所缘并不一定都是能够修习毗婆舍纳的在这一点上呢

尊者有强调我们需要修习的所缘呢是名色五蕴假如以觉知其他的去替代觉知名色那是不可以的

其实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很少看到一些字眼说不可以唯一只可以只能我会觉得修行是敞开的是样样都好的是怎么样都可以的所以我每次看到这样的话我也会咯噔一下我在想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正确觉知的所缘必须是明色

在这里呢我的理解是首先我们前面讲到了什么是明色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也就是明和色而所有的修行其实到最后比如说我们修习收摩它它可以用很多外境的所缘像我们可以去看蜡烛啊我们可以去听声音

可以去观一幅画可以去看一个桌子我们也可以念诵白菜这两个字之前杨宁老师也有说过这所有的一切修行它都可以帮助我们去达到一种新的宁静的状态这是属于收莫他的修行但到最后我们都是要回到明法

我们到最后都要回过头来去观察这个知者的心因为我们所说的观心即使我们是以观色法来契入修习批破舍那的到最后我们也需要观到明法就像我们之前在跟大家分享很多不同的修习方法其实到最后大家都会走到同一条路上这条路也就是最后我们要回到我们的心

我们要回到我是谁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自我的参究过程当中所以不管我们有多少的所缘都是可以修的只是说我们看过了这些五彩缤纷的世界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自己我们还是要向内回转到我们的心和心锁我们还是要回到这颗知者的心到最后心放下心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能够真正的回转抵达内心的时候它才是真正契入毗博舍那的智慧修行的这条路径

刚才我们说的是要觉知正确的所缘那下一个呢是要有正确觉知的方法觉知呢又分为觉知前觉知中和觉知后觉知前呢我们不要携带着想要觉知的贪心去觉知也不要认为必须以某一些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觉知

而只是如实地去觉知这是觉知前觉知中呢我们一定要留意贪心或者一些想法和思维的渗入比如说我们想把觉知觉知得更清晰这是一种贪心是一种想要结果它会导致一种紧盯

或者我们会把心送出去跟所缘浸泡在一起或者有时候我们会基于错误的知见我们觉得只有送心跟所缘浸泡在一起这样才算有觉性事实上呢觉知其实它只是觉知觉知能够清楚到什么样的程度那是觉知自己的事情

尊者说修行者定没有职责去迫使觉性更清楚的觉知所缘觉知如果是正确的他就不会受到欲摊或者知见的控制觉知仅仅是觉知就好像我们观众站在舞台之外看戏或者是有人站在岸边看着河水从眼前流过这个是觉知中的时候那觉知后呢

不要因为欲贪和知见的驱使而去干扰心或者所缘比如说我们想要根除不善或者比如说我们想要让智慧升起就会透过分析和思维所缘暗地里去帮忙让这个智慧升起

或者我们想要呵护一个好的境界或者状态等等这个是觉知后那刚才说到我们要觉知正确的所缘有正确觉知的方法包括觉知前中后那接下来是我们要持续的去觉知事实上休息皮波摄纳也就是

把明色的实相呈现给心看直到心在实相面前无路可退并且它自动根除明色是我的错误的支件

所以我们所说的匹伯舍纳的智慧它其实就是正确的智慧正确的智慧其实就是正见当我们需要正见的时候是需要具备正念跟正定正见才能够升起进而能够看见明色所缘呈现的三法印

所以当我们生起决心去觉知所缘的时候如果我们缺乏镇定我们的心就会忘记了自己我们的心就会跳进去紧盯或者追着所缘去觉知这就没有办法生起智慧尽管我们也可以看见所缘的变化但它像是落水者看见水面的漂浮物而不是我们站在岸边去看所以我们的心就会忘记了自己

所以理下来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想要修习毗博舍那我们需要生起决心去觉知所缘但是这里面需要有一个镇定的参与如果没有镇定就会变成紧盯

所以说镇定是升起智慧的静音那关于修习皮弗舍纳的内容刚才讲起来也会有很多名词如果大家想进一步去了解就可以去阅读阿皮达摩的相关的篇章那么下一个问题就变成了镇定要怎么样才能够升起

镇定,我们先来定义一下镇定镇定呢就是心安住的状态并且镇定它只会跟善心一起升起

镇定的心它拥有善心具备的所有特质比如轻松啊柔软啊敏捷老老实实的觉知所缘不会被五概所控制等等当我们去修习禅定的时候它并不一定必然生起智慧只有镇定它才是能够生起智慧的静音比如说我们也可以禅定但是同时生起不善的心

比如我们跟痴心同步生起那种禅定呢是忘记自己的禅定或者我们跟贪同步生起这种禅定呢是我们沉醉于快乐跟宁静的禅定这些禅定它们不仅不会导向智慧的生起有时候还会阻碍智慧的生起这些是与不善心同步生起的禅定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普通禅定

比如我们想要读书我们就会在阅读跟思维书中的内容的时候有专注度有禅定我们想要听歌我们就会在聆听的过程中有专注的定力我们生起想要思考的欲望心就会聚焦并且我们会沉迷在念头的世界里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禅定

普通禅定具备的特点是送心进去紧盯着所缘而且常常是在玉滩跟之间的驱动下让心跟所缘粘在一起所以当觉性它捕捉到某个所缘的时候也就是对象的时候觉性会进去抓取这个所缘这是我们的惯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镇定心就会跟所缘纠缠在一起

就会演变成前面所说的聚焦或者紧盯于所缘或者会变成一种奢摩他的修行但如果我们有镇定的话可以让心维持一种平衡跟稳定心会紧紧觉知所缘就像我们说的在舞台外面去看戏不会跟所缘纠缠在一起

而这种平衡跟稳定它会帮我们开辟出道路来了知明色身心的实相来升起毗博舍那的智慧龙波帕默尊者在书上有写了两句话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弄懂这两句话之间的差别我们就能区分什么是正定什么是错误的禅定第一句呢是心跳进去与所缘捆绑合体浸泡在一起

第二句呢是在觉性就只是觉知明色所缘时心是安住的所以当有镇定在的时候这种觉知它是一种旁观式的觉知而不是迷失式的觉知心不会跳入境界或状态跟被觉知的对象浸泡在一起所以这个是镇定以及它的作用那我们怎么样生起镇定呢生起镇定的静音是什么呢

是快乐呀是由于决心而产生的快乐修行者通常会相信我们在升起禅定之后心会快乐但事实上是快乐让心获得禅定或者让心安住令心不散乱所以我们要让心升起禅定我们要让心先有快乐

我们刚刚的路径是这样的我们要获得毗博受纳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要获得正见它需要有正定的辅助也就是正确的禅定那正确的禅定需要有什么呢需要有快乐

那我们如何生起快乐呢我们需要找到快乐的静音快乐的静音就是觉性正确的觉性也就是正念所以是正念生起了正定生起了正见

那为什么决心可以让心生起快乐以及镇定呢是因为当我们何时生起决心的时候那个时候决心就会呵护心不会让心堕入不善在那一刻心就会立马成为善心所以决心是不可能和不善心同步生起的因此

在有决心的瞬间心必然是善的心是善的心必然就是快乐的于是在心自身就有快乐而无需依赖外在的时候心必然会安住因为我们心不安住是因为我们要去外在寻找快乐

当这个快乐它是从内在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安住或者换句话说是拥有镇定不散乱因为我们不会漫无目的地一直去外面寻找来自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外在所缘所以心必然会觉知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并且安住所以拥有决心它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开发智慧的起点也

也是让我们当下就获得快乐的途径心什么时候生起决心那个时候心就会有快乐所以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培养决心它完全可以快乐地进行这也是为什么龙波帕默尊者在一开始说这条道路是快乐的时不时我们就会生起愉悦跟快乐因为我们时不时就会生起决心

而当我们有决心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善心有善心就会快乐而且这种快乐是从内在的不需要去依赖外界的条件

也就是我们以前说的无条件的快乐不合理的快乐它其实可以透过我们对觉性的培养而升起但是普通的觉性即便没有智慧的时候也可以单独升起我们今天说的是正念也就是正确的觉性我们把觉性称为能够感知概念性所缘的觉性

而在我们今天的语境下以及龙博帕默尊者的开示和他的书籍里面所说的觉性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了知身与心的实相这里的觉性指的是能够感知明色所缘的觉性也就是正确的觉性也就是正念它必然伴随着镇定跟智慧

那问题来了既然决心是生起快乐的静音我们又怎么样能够生起决心呢也就是生起决心的静音是什么生起决心的静音在阿比达摩里面有明确的说出来是能够牢牢记得各种各样的状态和境界就是生起决心的静音

决心就是只能够记得能够一起而心如果能够记得或者一起某件事物必须要先认识这件事物就像我们上一期聊到的我们知道苹果是 Apple 下次看到了才能认得它

而决心还有个特质它是无我的也就是它没有办法人为的升起我们没有办法令决心升起决心就升起而是在因缘聚足的时候决心就会升起因缘如果不聚足决心就不会升起因此我们怎么样能够升起决心呢

就是我们应该在获得决心的因地上用功因地也就是我们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或者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在牢牢地记得境界或状态这件事情上用功决心就会在毫无刻意的情况下自动地获得

刚才这段分享里面很重要的是决心是没有办法刻意升起的当我们刻意要去升起的决心是造作的是夹杂着贪欲的对它不是我们说的这种决心所以这个其实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练习的时候可以看见的它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

当我们在说这个决心生气的时候它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时刻也很像就是一个想法就是那么一念对啊就像上一期我们在聊三个障碍的时候有讲到当我们生气了然后在生气的时候你怎么样去判断在那个时候生气的决心是真的决心上一期播客里面讲到

判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呢是我们会发现这个觉性它是自动升起的不是因为我生气了然后我觉得我这个时候不应该升起我是一个修行人所以我应该要想个办法让自己不要有这么大的情绪于是我想起来我应该有觉性然后这个时候我在想觉性是什么呢它要觉知我的身跟心那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想我的身在哪我的心在哪这就是一种刻意的觉知

另一个呢就是看心是不是快乐的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正确的决心升起的时候它必然是善心善心必然伴随着善心的特质也就是它会快乐如果我们还沉浸在烦恼忧愁痛苦里面它有可能夹杂了一些贪心或者痴心而没有被我们所看见

我自己看自己的时候一般我会看自己费不费劲这就是我对自己最方便的一种判断方式我要是不断地费劲在说道理给自己听不断重复那我现在的这个决心不是真正的决心而当我看见我自己不是真正的决心的时候真正的决心其实会升起就是你在往后退了一步发现自己并没有

真正的生起决心这一刻其实也是一种决心的生起对然后不是真正决心的时候它有一种特质就是特质里面会混杂了复杂的情绪它像有千万之手就是会把你抓进去

就很容易陷在很多只小手里面而且它往往有个特质是它会粘着于时间它会粘着于过去粘着于未来而很难仅仅只存在于当下因为它不断地进行对比跟比较对对对还会生起一些不安全感觉得恐惧觉得有点担忧

可能觉得有妒忌 嗔恨心都有有很多不善心的特质会在这个时候显现

我也是刚刚听到你在说关于善心跟不善心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当我自己如果有生起决心是那个真的决心的时候它一方面是不费劲的第二个方面它是非常自然的而且它时间非常短效果非常佳效果非常显著对我想起一句老话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对生起决心最好的时间最好的时间是上一刻其次就是现在其实无论哪一刻你的心迷失到哪里去对对对此刻当下就是生起决心最佳的时期

我刚才想到一个例子说它就像打水漂当一个石头扔到水里的时候其实就沉下去没有了这就是我们接触到所缘的时候决心升起就结束了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一个石头扔过去它打出了五六个七八个九十个水漂

而这些水漂其实它有可能是我们以为自己在生起决心的念头你会发现这个是连绵不断地继续在思考这件事在思维这件事而不是像你说的它很快就结束了对然后再举一个刚刚发生的例子就是在录这期播客之前我跟你说我有点困了我想去休息

我刚刚在床上有刷了差不多 40 分钟的手机然后其实在刷的这个过程当中我有觉得自己

是不是要去看书怎么我现在还在刷社交媒体我在看一些我喜欢的比如说像烘焙的一些东西视频一看就停不下来我想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一直到 40 分钟左右我说我不想睡了要不我们就起来录播客吧直到做到这里的时候我意识到前面我是迷失的就是这样子而当我在迷失状态里面的时候无论我想要怎么努力的升起决心我没有办法让决心升起

当我现在觉知到我刚才是迷失的时候我不会介意我刚才的迷失因为我此刻的决心是因为刚才的迷失而生起的这就是迷失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害怕自己迷失不要去追求一种我无时无刻都要产生决心的状态因为决心它

不会无时无刻都升起对决心也是无常的呀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持续的决心每时每刻的决心那是一种造作对那很有可能是我们跟吃或者跟贪结合在了一起对我们想要这种很长的决心想要一种修行的状态而

失去了一种平常性其实不管是修行到什么样状态我们都要记得我们是很平常的在生活的我们不会因为修行而脱离开来生活对我记得龙博帕默尊者也常常讲到他的一个例子也就是他发现自己的心可以一直都很稳定持续很多很多年而当他意识到其实所有的状态都是无常的为什么他的心的这种光明这种

快乐它可以一直恒常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这好像跟佛陀的教导是相违背的它在那一刻才产生了决心而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像你刚才说到的当决心升起的时候其实它是

不夹杂着不善心的也就是不包含对刚才迷失的评判当我们带着对刚才迷失的评判的时候其实这个评判本身它是夹杂了不善心的成分的也就是我们想要好我们想要自己不迷失

我们想要有时时刻刻的决心对想要一种好的状态想要一种精进的状态而且想要这种精进好的状态是很长的是但它其实违背了这个世俗的基本的实相也就是苦无常无我嗯是这样的所以会

回过来也就是觉性它就是当我们能够牢牢地记得境界或状态的时候它会在毫无刻意的情况下自动地升起那么回到这条修行之路我们一直在往前走我们现在走到了最后一个问题

也就是我们已经知道了牢记这些状态或境界是生起决心的静音那么怎么样做心才能够牢牢地记得那些境界或状态呢这个问题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书上说心想要能够牢牢记得某些境界或者状态除非我们的心曾经经常地看见经常地知道那个境界或者状态就好比我们经常走某一条路就会记得那条路又或者我们经常看见某个人我们就会记得这个人如果我们很久才走一次这条路或者很久才跟某一个人见一次面我们的心是不太能够记得的

当我们在看自己心的时候有时候前后的重点会不一样其实龙博尊者在这边说的我们会看见自己的这个状态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看见自己的称心其实世界有某件事情也就是你说的所缘我们看见了我们生起的这个称心其实我们看见的是称心是重要的而不是说是这件事但是我们很容易在休息的过程当中会

会看中这件事而不是起的称心对然后我们会因为认识这种称心的感觉就是一种感觉这是称或者说这是不开心对而不是浸泡到产生称或者不开心的这件事情里面去是然后去判断是非对错去纠结怎么样做好怎么样做不好对这是这个练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

只有在我们在不同的事情里面去认识我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这种感觉是一种撑然后是一种不快乐是一种嫉妒是一种傲慢然后等到下一件事情的时候马上会认识其实不管事情怎么变我们会认识自己的这种感觉

这个才是重要的这会变得更简单是因为感觉就这些但是我们事情有十七八万种你每天遇到的人不一样猫可能是 A 猫可能是 B 猫可能是小白可能是小花

所以说如果当我们把练习的重点换过来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简单然后我们认识的卡片也不多的就这么几张对如果想要更详细的卡片大家可以去研习阿毗达摩那今天在龙博帕默尊者的分享里面走到这一步我们回归到了修行的起点最初的开始也就是修习四念处

休息四念处是最精简的修行的起始点因为它能够让心牢牢地记得名色的境界或者状态当被心记住的任何一个名色一旦出现的时候那么属于正念的觉性就会自动自发地升起也就是当我们休息四念处之后觉性一旦升起戒和镇定就会自动升起

如果我们继续修习也就是继续有决心有戒并且有镇定的心持续紧随着去觉知明色

那么毗博舍那的智慧就会升起因此修习四念处最终会让我们收获觉性跟智慧直到心不再只取明色最终我们可以从猪肉中解脱出来所以这个修行的框架图已经讲完了也就是我们回归到最初的起点我们要修习四念处那四念处是什么也就是身受心法

我们紧随着去觉知身我们称它为身念处紧随着觉知受成为受念处紧随着觉知心成为心念处紧随着觉知法成为法念处龙卜敦长老教龙博帕默尊者的念处是心念处让他去观心而观心之后也是要气入法念处去照见法如果我们一开始是观身最后也是要照见法

所以

无论走哪一条路最后都是殊途同归之前给四念处打过一个比方像是进入城的四个城门不管从哪一个门进来都是进入这个城在书里面龙博帕默尊者举了一个例子也就是我们怎么样从安班念大家常常会休息的呼气觉知自己吸气觉知自己这样的一个休息方法来契入四念处的休息作为一个案例

比如说当我们休息安班念的时候我们此刻正在呼吸我们感觉到自己在吸气感觉到自己在呼气这个是我们日常的休息但如果我们不要聚焦在呼吸上而是我们轻松地去感觉全身然后关照身体呼吸看见身体呼气看见身体吸气心作为观者

如果这样来休息其实它只是转移了一个休息的焦点就会从安班念发展成为休息深念处然后有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会升起于心比如说我们静坐呼吸安班念这个时候有一个难受的感觉在心中升起我们觉得烦躁不安

觉得做不下去了这个时候称心可能会趁虚而入心就苦了也有时候我们静坐光呼吸心变得非常宁静快乐的感觉在心中升起了在这里快乐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它跟痛苦不一样痛苦它只能升起于不善心而

而快乐它既能升起于善心也能升起于不善心比如说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心升起了快乐然后我们沉醉在了里面这就变成了不善心因为贪欲升起了贪跟痴是同步升起的所以观呼吸的时候心有快乐知道心有痛苦也知道心不苦不乐也知道这种练习就是在

在练习受念处了同样是观呼吸那再接下来当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心中有快乐升起我们看见了快乐但同时我们看见贪欲也偷偷地潜入进来了如果当我们能够看见贪嗔痴的时候我们已经从受念处提升到了修习心念处了

刚开始我们是观深呼吸属于深念处然后看见苦乐升起是属于受念处再到现在我们看见善心或者贪嗔痴升起混杂进了感受里面这个就属于心念处了那在这之后呢我们会看见其实所有的境界或者状态都呈现了三法印也就是无常苦无我当

当我们观身的时候会看见身体正在呈现无常苦无我无我是正在呼吸的身体不是我苦是正在呼吸的身体始终被苦逼迫着无常是我们呼气然后吸气吸气然后呼气我们没有办法一直吸气或者呼气而当我们去观寿的时候也会看见苦乐是自行升起的我们没有办法强制我们只拥有快乐不用有痛苦所以这个是无我的

而苦乐它们也只是暂时存在的必然会消失会交替所以也会呈现三法印当我们观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见善跟不善也是自行生起的没有办法指挥它们是无我的比如心有称是自行有称心有贪是自行有贪心想让善法生起可是拥有禅定的不一定都是善行所以

所有的身受心最后都会契入到法也就是无常苦无我所以这个就是四念处就是我们真正的明白所有的一切运行都是有原因的有原因就会生起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没有办法控制这样不断地去休息下去

修习念处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提升觉性而四个念处我们也并不需要同时都要练习我们从任何一个念处入手都可以但我们在练习念处之前必须让心跟自己在一起而让心跟自己在一起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修习毗博舍那之前常常会先修习舍摩他的原因我们去练习安班念啊念诵佛陀啊

或者我们去做所有的心跟所缘在一起的方法其实都是让心有一个临时的家有一个临时的家也就是心必须先跟自己在一起我们才能够进行接下来这些的休息才能够进行念初的训练对我觉得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习惯把心放在其他地方就比如说习惯把心放到工作里习惯把心放到孩子身上

放到食物上面放到手机里面对然后心常常不在自己这里所以刚才在说给心找一个临时的家是因为我们的心习惯了要靠在一个东西上面如果一下子它回来没有东西靠它就会很难受你感觉这个心放在这儿就是有一种坠坠不安就是很想要往外放可能这个时候身边有个谁你就可以把这个心先放过去

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升起毗博舍那的智慧我们去升起觉性的时候这个所缘一定要是明色身心因为它先回到自己这里对在我们最初练习奢摩它的时候我们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所缘喜欢的所缘现在的方式也很多我自己练习下来我觉得特别重要的就是一个我们要很清楚现在我们只是做一个临时的家

是一个中间的过渡而不是终点我们有时候会因为练着练着就以为这就是我最终要练习的那个终点了而忘记掉我只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或第三步然后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它并不是一定要循序渐进的有可能当我们给心找了一个临时的家然后我的心突然安定了因为每个人过去休息的状态都不一样如果我们

觉得这个方法特别相应我们可能练习的进度也会很快就像我有一个朋友他从来没有静坐过他静坐了三次他就很快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法而他也没有特地去学习但是当他分享给我的时候这些方法可能跟过去的经典当中的很多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条路只是说我们现在是在一个相遇的过程当中

对啊,而且我们心有力量的时候我们去休息皮波摄纳,而休息皮波摄纳一段时间可能心的力量又不够了,然后我们又会再回来休息心的力量,而有一些高僧大德他们可能也会同时休息奢摩他加皮波摄纳,所以说它并不一定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对,因为如果我们休息奢摩他太过于沉静的话,也会有一个问题,

也会让心变得比较呆板然后它会缺少一点弹性跟火力有时候我们会浸泡在这一种安定当中而忘记掉我们还是要再去修毗婆舍那来去修习智慧的而现在只是一个基础然后前面还在说怎么样去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坠坠不安呢其实就看我们平时是不是喜欢把心放到其他的地方如果我们在这样的情景下面时间比较久

当我们刚刚开始休息舍莫他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的习惯的变化因为那个新习惯往外放了所以我们最初会有一个适应期其实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可能都会需要去建立一个新的回路而很重要的是在建立回路的时候我们不要太过于约束跟紧抓自己其实修行还是比较轻松的不一定一上来我静坐就得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如果

如果觉得我半个小时没有办法坐下来那就五分钟两分钟

都可以我们可以间断性的去做多给自己去设计一些有趣的方式对然后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因为我们在说修行很快乐而陷入了修行必须要是快乐的我如果没有快乐我就是没有在修行这样的一份想要里面就像有的人可能静坐两三个小时觉得很快乐有的人可能静坐两三个小时觉得很无聊很枯燥

我觉得每一个人在修行的路上感受到的那种快乐是不一样的是我觉得快乐是修行的副作用其实现在对我来说生活当中我觉得每天都很快乐每天都很明亮并不是我在追求这种快乐或者是明亮而是心比较少介意一些东西有很多问题对现在的我来说它真的不是问题

对然后也有很多过去的习惯性的想法它就像是建立了一种新的习惯而现在的思维的方式跟角度跟过去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看的世界会不一样当看的世界不一样了之后不是说现在的世界维度有多高然后现在看什么都是空性

不是的,我们现在就还是非常生活,非常日常地在看待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心里面是很清楚的,是非常清晰的。

我觉得像是更接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对更像是一种偏差变常态就是以前的我们看这个世界其实夹杂了很多欲望夹杂了很多想要夹杂了很多预期觉得世界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觉得自己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现在反而是并没有增加什么是

也没有刻意一定要过到什么样的生活而是就看到对啊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是是有善有恶有开心有不开心然后修行让我变得更有信心更有信心的知道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事情我自己能够去面对他们因为我愿意看到最真实的样子最本真的样子我知道

只有当我看见他们原来的样子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原来的自己向内看,看见的是我此刻心苦或者我的心生起了不满意而至于看到的东西是什么内容其实并不是真正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此刻心接触到所缘以后它产生的心锁

而这个心锁跟上一课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告诉我一个现象现象是我的心是无常的心是无我的心是苦的我觉得这个是一直不变在学习的地方而其他所有的一切它并不是说变得不重要了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长不变的在学习的过程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决心升起的助援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向内的感知清晰了或者说更如实了以后其实也带来一个效应是让我对外的感知更敞开也让所有的爱可以更明亮更清澈更完整的被感知到嗯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这条修行之路它是藉由我们修习思念处然后我们会产生正确的觉性就是正念继而生起正确的禅定也就是正定继而生起毗婆舍那的智慧也就是正见继而我们会透过了知智慧而不再只取名色继而我们会达到最终的解脱是这样的一个路径

也是龙博帕莫尊者所说的倒向离苦的法

他在有一次开始修行的框架图的时候他有说在世俗层面上我们其实只有当痛苦很沉重的时候我们才愿意说那是苦但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实相也就是其实身体本身它就是苦存在本身就是苦只是苦的多于少而往往在苦少的时候没有智慧的人以为有快乐

我们不停拼命地去寻找快乐却会看见快乐它也只是临时存在的它并不会真正让我们离苦因为它生了也会灭修行是为了可以离苦而我们想要能够离苦一定要清楚苦的因苦的因是欲望

而欲望源自于什么欲望源自于我们不了解身心的实相不了解这个身体本身就是苦不同的是苦的多与少然后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实相我们以为这个身体是时苦时乐的所以我们会生起想要这样的欲望希望能够获得快乐来逃离痛苦当我们的心不再执着的时候

当我们的心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就会抵达另一种快乐这个其实是修行的一个导向一个框架图

也因此我们要有决心不停地去学习认识心如实地了知身如实地观察心看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事实是不是龙波帕默尊者所说的都是苦只是苦的多于少苦少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快乐所以我们去追求快乐我们可以自己去实践看看

真正的学法是透过探究自己来学习的而当我们做这思维的时候常常只会让心更散乱而当我们说修行的时候是需要真正的去实践去探究去体会去不断的自我观察就像对于想要的洞察也是有次第的当一般的人想要却不知道自己在想要于是没有得到就会觉得哭

而当我们开始修行,我们有了想要,我们会知道我们有想要,并且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我们有想要,苦就会升起。再到后面我们深入修行就会发现,有身本身就已经有苦,有心本身也就已经有苦。所以无论有没有想要,苦本来就已经存在在身,本来就已经存在在心。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洞悉照见到这个程度就不会再执着于身也不再执着于心因为不会真的有想要如果照见到这个程度龙博帕诺尊者说也就是我们真正接近到法了所以以上就是今天播客所有的内容

很感恩你整理这期内容很感恩龙博帕默尊者把这些内容集结下来我觉得特别特别宝贵的是这些善知识他们是透过自己修习的经验来跟我们分享的这是很珍贵的部分

感恩大家的收听

也谢谢大家跟我们一起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不断地去探索身心的实相也祝福大家有决心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看见身与心的实相对那这期播客我们就录到这里祝大家天天平常再见拜拜

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Reach beyond my skinWhat was loveWhat was takenSo painfully with separationBut you're hereI am

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i bless myselfi see you in another's eyesyou speak to me through their lipsin their story in our lifeyou are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u

Harder Ha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