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通过多种策略迅速恢复,包括开发新的电影类型如歌舞片、女性电影和社会写实片,放宽自我审查尺度,利用政策红利如反垄断暂停,以及通过打包发行和双片联映等发行策略。此外,影院也采取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手段吸引观众。这些措施共同帮助好莱坞在短短两到三年内走出大萧条。
好莱坞通过开发新的电影类型和内容吸引观众,如歌舞片、女性电影、感伤喜剧、无政府主义喜剧、神经喜剧和社会写实电影。这些电影要么贴近观众的生活,引发共鸣,要么提供白日梦般的娱乐,帮助观众暂时逃避现实。此外,好莱坞还通过改编名著、制作高成本优质电影和恐怖片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罗斯福新政通过暂时放松反垄断政策,允许电影公司进行垄断操作,同时要求保障劳工权益。这一政策红利帮助好莱坞片厂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通过打包发行等策略增加了收入。此外,新政还促进了电影公司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推动了行业的复苏。
好莱坞通过打包发行和双片联映等发行策略自救。打包发行允许片厂将整年的电影一次性卖给发行商,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库存压力。双片联映则让观众以一张票的价格观看两部电影,增加了影片的需求量,养活了一批小片厂,并间接促进了B级片的形成。这些策略帮助片厂在大萧条期间维持了收入。
中国电影产业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复苏。第一次是文革结束后,国营制片厂重新开始拍片,观众需求得到释放。第二次是2003年产业改革后,电影行业从90年代的谷底迅速腾飞,直至2018年达到高点。这两次复苏都得益于体制改革的推动和市场的开放。
中国电影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电影在中国不仅是娱乐产品,还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因此其复苏不能单纯依赖经济手段。此外,当前的经济下行周期是否只是暂时的经济规律,还是更宏观的历史周期,也是影响电影产业复苏的重要因素。
各位电影剧院的听友大家好我是老马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5 年新年大吉
先解释一下这一期节目这一期节目是电影剧片历史上第一次单口节目不是我跟阿武两个人这次只有我一个人之前我们在短节目电影剧片 Five Minutes 都是单人的短节目但是这一次作为长节目我想试试我一个人来做一期
这一期的时长可能也没有之前四个小时五个小时那么长它大概会有接近一个小时吧
为什么不放在短节目那个频道呢我的定位是这样的短节目它的定位是比较轻松的闲聊比较随性的,临时想到什么话题简单的说几句一般在十几分钟左右比较常见我们一开始起名字起程叫 5 minutes 还稍微短了一点可以叫 10 minutes,可能更准确
但是这一期的内容,它就不是那种随性的闲聊了它还是比较严肃的,是比较正式的内容所以我想放到这边那为什么阿吴没有参与呢?因为这期的内容是关于古典大片场时期的好莱坞的片场制度是这个领域这个话题就不是阿吴擅长的领域所以他没有参加
我们以后也可能会继续这样的尝试就是当某一个领域的话题只是某一个人擅长的时候就由他担任主讲也有可能那阿吴最近在忙什么呢他也没有闲着我先做一个预告我和阿吴正在准备《为了华语电影》这个付费专辑的第五集主题是《银河印象》目前在准备的过程中
我就產生了一個最大的感觸是銀河印象是崛起於香港電影最衰落產業最不景氣的一個時間段 97 之後嘛,香港電影人都在想各種辦法自救杜琪峰和韋家輝就通過建立起銀河印象這個廠牌實現了香港那些電影的再生他們的電影不僅適應了回歸後以及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香港電影觀眾新的社會情緒
也适应了香港电影新的产业环境其实我们上一集聊的科长贾璋科他出现的产业背景他拍出《小五》的那个时候上世纪 90 年代末也是中国电影最糟糕的一个时期在产业改革的前夜一个至暗时刻所以产业环境差和能不能拍出好电影没有必然的相关性
可能產業維度上總票房可能差但是優秀的電影還是會出現的一流藝術家的創作,它不會受到這方面環境的影響中國電影產業如今肯定是處在一個非常糟糕的階段肯定還不是歷史上最糟糕的階段歷史上最糟糕的階段起碼改革開放之後,90 年代末那個時候就要比現在更糟糕
那很多人就给中国电影开药方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就不想凑这个热闹我来聊另外一个话题来聊一段美国电影的历史就是美国电影曾经遇到过的最大的一段危机他们是怎么度过的怎么反败为胜的至于这段历史能否对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起到一点参考作用我也不知道
美国电影历史上称得上危机的主要有两个时段一个是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一个是 60 年代末片场体系解体之后辛劳交替,清黄不接的一个时段今天我们是聊前一个时段因为这一段历史和我们当下面临的情况更像一点都有一个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但是像一点也不意味着它就一模一样可以照搬,也不是的
跟 90 多年前的美国比起来当下最大的变化是电影作为一种媒体它的媒体地位变化了它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的那种大众属性跟之前的地位变化了
先说 90 多年前好莱坞的危机它的背景是爆发于 1929 年的经济大萧条起因是华尔街的股灾一开始有很多人认为娱乐业对于大萧条应该是免疫的因为所谓的口红效应这种廉价的娱乐它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大家再穷还是可以花几毛钱去看一场电影的
电影可以帮助大家从艰辛的现实暂时的摆脱出去从大萧条爆发之后的前两年来看这个说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好莱坞在 1929、1930 年这两年发展得还可以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那个时候好莱坞刚刚发明了有声电影推动了整个电影行业从无声到有声的转变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大量的外部资金注入到电影行业大片场是耗费了巨资去升级电源的设备观众也觉得有声电影是比之前的无声电影那种默片更有吸引力的一种娱乐形式
那白老会的舞台剧音乐剧这些都被有声电影打压得像是逼到了墙角因为在末片时期白老会和电影是错位竞争的现在有声电影一来舞台剧以前的优势它可以说话这个就不存在了不具备了
总之呢在 1930 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第二年美国全美的电影观众入场人次反而是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纪录每周有 8000 万人
但是没有人想到的是,就到了 1931 年,经济危机对于好莱坞的袭击,虽然是迟了两年,还是来到了。那当时的美国社会是怎样的一个大环境呢?全国有 3000 万人没有收入,是零收入,全体的国民收入也跌掉了 50%。
中益的报道就说,廉价娱乐业在任何时候都百毒不侵,这条格言已经成了笑话现在没有什么是百毒不侵的,就连政府的公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电影院的入场人次是下降了 12%,电影票价从 30 美分下降到了 20 美分这个还不是最低的,到后面会继续的下降
那有一个变本加厉的情况是因为有声电影嘛这个事情是有利有弊的它的特点就是它的制作成本要比无声电影贵很多它在海外发行的时候也面临比无声电影更大的困难语言障碍这个问题出现了以前默片我配一个字幕卡很简单不用花多少钱就解决了
但是现在有声电影这个就不行了这个表现在几个方面美国以外的电影院他们切换到有声设备比较慢很多电影院还没有转过来他放不了有声电影所以好莱坞电影的海外发行就要分两种模式一种是配字幕如果电影院没有有声设备没有喇叭就放这种字幕版如果电影院装了喇叭就放好莱坞片场针对这个国家制作的本土语言版
比如说他们针对法国就制作了法语的配音版德国有德语的配音版每个国家都有对应的版本这样一来它的配音成本就比以前高很多那一部电影可能就没有利润了还有一个情况是在之前行业情况特别好的时候好莱坞大片厂都对于未来非常的乐观进入了高杠杆的扩张模式流行并购还有收购电影院他们的负债都很高
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这个都不是问题但是大萧条突然来了,就崩盘了,利息都付不起了这个情况和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接下来的 1932 年,就是美国所有的演艺行当娱乐行业最高的一年了电影观众人次就低到了只有 1500 万相当于是之前最高纪录的 8000 万的五分之一还不到了
百老汇大部分的剧场都关门了马戏团啊杂耍剧场啊这些娱乐的场所都关门了所有的线下的娱乐都不行了没有人有钱去花在这些消遣上面了
可能只有广播天台好一点因为听广播是免费的呀广播也就是那个时候的播客嘛它的这个形式它的制作成本它的消费都是最廉价的所以在经济消耗的时候广播的生命力最顽强
当时最大的两家电台一个 NBC 一个 CBS 在大萧条期间是赚了很多钱的好莱坞的片厂那个时候有多惨呢大多数的制片厂都解雇了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员工拍蓝萌的摄影棚也关闭了很多到加州去找工作的群众演员现在身无分文滞留在洛杉矶形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那我们再看几家大片场的具体的损失情况。华南兄弟是亏损了 800 万美元,福斯亏损了 400 万,雷电华亏损了 570 万。派拉蒙一开始还好,但是 1932 年就亏了 2100 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当年是非常惊人的。
还赶上罗斯福当选的总统他本来是为了来拯救经济的他一上来就宣布了银行休息日本来是为了抑制民众挤兑的不过这个也对好莱坞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因为银行关门了就没有办法支付现金了全国的电影院都是倒了大霉了
环球影业就说现在是国家紧急状态我们所有的合同都只能暂停旅行福斯呢也通知员工说除非银行开门我们现在是不付工资的电影业陷入到一个停摆的状态这就是好莱坞终于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之后的一个基本情况在整个大萧条期间只有米高梅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它还能够略微的有一个微弱的盈利没有赔本
这个归功起来有两点原因首先是这家公司它的财政政策非常的保守它不愿意冒险就在之前拍蓝萌、福斯、华南兄弟都在借钱造电影院的时候米高梅的母公司卢氏集团没有跟风参与这种竞争性的扩张其次就是米高梅对于观众口味的把握还是更准一些他们出品的电影很少赔钱
就那几年最卖座的电影里面有接近一半都是米高梅拍的
所以五大巨头里面只有米高梅的情况好一点然后三小巨头里面就是旗下没有电影院的哥伦比亚环球联谊这三家里面的哥伦比亚的情况又稍微好一点它是一个家族企业兄弟控制的它的经营也比较克制也没有去试图设过电影院它的规模小嘛实力也不太行一直坚持拍比较低成本的电影
而且又运气好,又碰上了弗兰克·卡普拉这样一个在大萧条时候大爆发的导演拍了好几部卖座的电影所以哥伦比亚的情况也会稍微好一点这个萧条的局面在好莱坞市持续了大概两年的时间从 1931 年到 1933 年就结束了 1934 年好莱坞就进入了一个全面复苏的状态
好像一下子就从大萧条的打击当中恢复过来了有人就说好莱坞是美国所有行业里面危机来得最迟的它也是走出危机最早的那下面就来说一下好莱坞呢它是怎么走出这个经济危机的冲击的这个原因呢有几个层面首先是内容上
我先说一下类型片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在之前的无声电影时期已经形成了但是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所有的类型规则类型的分类还有不同类型的地位它就经历了一次像是全新的洗牌因为要迎合新的观众口味嘛好莱坞呢在这个时候也确实是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观众的趣味变化趣味形成
因为那个时候一个星期几千万观众,它就是一个现成的大数据呀,而且好莱坞搞观众的调研搞得很早,怎么拍观众喜欢,他们是搞得很清楚的,就可以在这个过渡之后迅速地形成一个新的类型体制,拍新的类型片,那在大小小的时候呢,有几种特定的电影类型是观众最欢迎的,
第一种就是改编成功小说或者成功的舞台剧的高成本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就像是《一夜之爱》、《八点的午餐》、《大卫·科珀菲尔》、《小妇人》、《种下夜之梦》这样一些这种电影包含好几种来源一种是 19 世纪的欧洲文学像是狄更斯、托尔斯泰、大众马、雨果这些大作家写的小说
第二种就是沙翁的剧作特别是《仲夏夜之梦》和《罗密欧与茱丽叶》这种轻喜剧或者悲喜剧吧它有剧烈的情感波动就特别受欢迎第三种是诺贝尔或者普利策的获奖小说获奖作家的畅销小说或者是轰动的白老灰的舞台剧第四种呢就是名人的传记或者是重大的历史题材重大的战争特别是西方的那些伟人啊
著名的天灾或者历史事件从绝对的数量来说像这种我们称之为优质影片它占不到片场出品的很大的比例但是它们都是头部电影都是由最著名的导演指导由最大牌的明星主演成本一般是超过 100 万美元
那个时候普通的 A 级制作的成本不过是几十万美元它要比 A 级制作的成本还要贵好几倍比如说米高梅就特别擅长打造这种囊括旗下很多明星的这种优质大片当时米高梅的制片的大管家
欧文·萨尔伯格就是最善于拍这种大片的制片人典型的例子就是 1932 年的《大饭店》这个是当时一部非常辉煌的成功的电影集合了米高梅的六大明星包括格里泰·加堡、琼·克劳夫、华莱士·比里约翰·巴里摩尔、莱昂内尔·巴里摩尔这样一些人那个时候媒体评选年度十佳电影往往也都是被这一类的优质影片抱怨了
这种优质的大片它不能算是一种具体的类型从类型来讲它可以是歌舞片喜剧片或者传记片战争片但是它这是一种分类的方式就根据它的成本和制作品质每一家大片厂都会拍这种优质电影但最出色的当然还是米高梅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大饭店
后面像《安娜·克里斯蒂》《卫兵》《魔神与皇后》都是这种电影后来发生了一个事情就是他们的大管家萨尔伯格心脏病发作了米高梅的总裁梅耶就决定改变米高梅之前的那种由一个核心制片人来一统天下的这样一种制片的方针他就设立了几个彼此独立的制片部门
還把自己的女婿,就是後來拍了《亂死家人》的大衛歐·薩爾茲尼克把他從雷電華挖過來,到米高梅,相當於是接替薩爾伯格
萨尔兹尼克在好莱坞是萨尔伯格之外的另外一个神童他一到米高梅就制作出来了非常成功的八点的晚餐大卫科珀菲尔安娜卡内尼娜双城记这样一些电影我们听这些名字就知道都是著名的古典小说名著改编的
除了这种高成本的优质电影接下来就是歌舞片歌舞片它是有声片出现以来好莱坞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发明就是在从无声到有声的这个转变阶段 1928 年 29 年好莱坞一年可以拍六七十部歌舞片因为歌舞片可以发挥声音的优势它又不像对话那么连篇累读的很枯燥
歌舞它在歌在舞的它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些比较刺激的场面而且歌舞片它也可以拉动后续的唱片衍生收入这个也是一笔不小的钱所以片场很乐于制作歌舞片一开始好莱坞的歌舞片有三种拍法一种是全明星阵容的那种轻歌舞片就是纯粹给你看唱歌跳舞的还有一种是改编白老会的音乐剧第三种称之为后台歌舞片
这三种里面第一种那个是最不动脑筋的拍法了就是把旗下的明星像一个拼盘一样召集到一起大家很热闹的唱啊跳啊没有什么剧本的剧本完全不用动脑筋的这种片呢在有一段时间是比较流行的像有几部片子一个叫《好莱坞清购物片 1929》还有一部叫《绝世之王》还有一部叫《派拉蒙大集锦》你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只是一个串烧
那第二种就是改编在白老会取得成功的音乐剧这种翻拍成电影也是有很好的票房的
包括《导弹者之歌》《流浪汉国王》《利塔河》这样的一些电影第三种后台歌舞片是好莱坞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也是在后来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歌舞片最早是米高梅的那部《白老会旋律》又叫《红林历史》它是把歌唱融入到剧情里面融入得特别好
后来这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类别我们知道的大量的好莱坞经典歌舞片都属于这种子类型那歌舞片一开始就是以唱歌跳舞为主嘛你看多了难免也觉得有点呆板有点僵硬这个时候刘别迁呢
卢本马、摩里安这些导演就经过他们的努力吧就把购物片做了很大的改进刘别千就拍了《玄宫艳势》《驸马艳势》还有《红楼艳势》翻译过来都叫什么什么艳势啊这几部电影呢就是购物片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性的作品
但是真正的对大萧条时期的观众来说记忆最深刻的肯定还是华纳公司启用了一代奇才巴斯比伯克利一口气拍了三部购物片《第 42 街》《淘金女郎 1933》还有《华清春暖》这三部片都属于刚才讲的所谓的后台购物片它跟刘别钦拍的那些购物片就不太一样了
巴斯比伯克利的购物片它的剧情的情境啊一般都是放在真实的世界里面讲的是当下的那个时候的真实的故事是对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观众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触发的大家会说这些电影写实啊真诚啊
华纳之前是不允许公司拍购物片的因为购物片太贵了性价比不是很高但是大萧条来了之后他们也是捕捉到了这个变化的产业趋势和时代情绪不一样了就花了很大的力气拍出了这几部重磅购物片
还有类似女性电影严格来说呢女性影片它也不算是一种类型女性电影这种术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源的也说不清楚不过这个说法呢作为一种含义比较模糊比较含混的说法一直是沿用到今天在 30 年代的好莱坞看来啊
电影观众以女性为主那个时候就是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了那么我们就应该多用女明星来拍一些针对女性观众的电影所以女性电影从 1910 年代 20 年代就已经是一个潮流了进入有声片之后这种类型就更加丰富了那个时候有一些导演是专门拍这类电影的
这里面有女导演陶乐熙·阿兹娜还有约翰·斯塔尔还有约瑟夫·冯斯登堡冯斯登堡就是拍了一大批马林·戴德利主演的电影就是那个时候的大女主还有克拉伦斯·布朗是《葛离泰家宝》早期有声片的御用导演
当然还有乔治顾哥他是专门拍女性电影的跟格丽塔加宝啊跟诺玛希勒还有凯瑟琳赫本那些当时最顶尖的女明星都有合作那我们现在来看啊 30 年代的女性电影它从观念上来说是有那个时候的时代气氛的有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是在讲关于所谓的堕落的女人
什么叫堕落的女人呢?打引号的就指的是女人被金屋长交了或者是跟某个男人保持着某种关系凭借这个来获得社会地位或者金钱什么的有的是讲一个母亲她抛弃了自己的子女然后多年之后才回到孩子的身边她又隐瞒了过去犯下的错误怎么来和孩子取得谅解或者伐木成仇
就这样的一些故事的模式综艺就说 1931 年这一年是醉女的一年什么叫醉女的一年就是有醉的女人的一年这个有一个社会背景是因为在大萧条的时候呢这种为了生活放弃个人尊严的事情在生活当中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好莱坞呢就抓住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集中地拍了这样的一些故事
这种故事模式是以前的小说里面也很常见的就是好莱坞的电影比 19 世纪的小说那个《道德观》要有所进步它就是没有审判这些所谓的有罪的女人它还是在这些人身上寄托了同情或者是原谅的就是创造改过之心的机会嘛所以那个时候的观众就很感动
当然啊,三十年代的这种视角在今天看来还是不够进步,不够觉醒这个就是三十年代的时代局限性了肯定跟我们今天理解的讲女性解放的电影不是一回事
那这种讲所谓的堕落女性的电影在那个时候流行了两三年吧一度很受欢迎后来就走下坡路了米高梅是发现了这一点他们马上就用旗下的女明星诺玛席勒 家宝 克劳夫开始演那种以女性为中心的爱情片就引导了一个女性电影的新的潮流
这里面家宝演的比较多的是那种历史片他的背景我忘记是一个历史片一个什么女王啊公主啊这样的背景里面的一个悲剧性的女主角像琼克劳夫他就演那种独立之强的可能是工人阶级出身的女性或者是底层出身的女性这样的比较多
他面临各种外部的重重压力挣扎求生所以克劳夫那个时候是有大量的女性影迷的追捧的因为他在电影里面面临的这些问题嘛
就是 30 年代的普通女性面临的真实的社会问题这个就包括总是遇到一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啊她们要独立地抚养孩子生活很困难还有就是要在男性控制的世界或者说职场要打出自己的天地所以克劳夫的影幕形象在那个时候呢是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
看到女星电影这么火雷电华就也想拍一些女星电影他们旗下本来是有康斯坦斯、本内特、安哈丁这样一些二线的女明星的但是这些女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和知名度还是不够啊只能够偶尔的昙花一现结果幸运的就是雷电华很快就发掘出了一颗荧幕星星就是凯瑟琳·赫本
课本从他最早的主演的几部影片开始他的未来的影部形象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就是一个独立的聪明的也可以说是勇敢的有时候是离近叛道的但是偶尔也会被伤害的这样一个女性让他突破的那部电影就是《牵牛花》《牵牛花》之后他就是当时的巨星了后来又主演了小夫人这个就更加巩固了他的地位
还有一个主演女性电影的明星可能是我个人最偏爱的就是巴巴拉斯坦维克他最早的时候是华纳和哥伦比亚的非签约演员他演过一些叛逆女性就是像《娃娃脸》这是当时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电影很有冒犯性的电影但是年轻的观众可能比较喜欢斯坦维克他演过两部弗兰克卡普拉的电影一个是《奇迹之女》还有一部是袁将军的《苦茶》
那在女性电影之外呢喜剧片也是当时的好莱坞非常倚重的一种类型应该说喜剧片是有电影以来到现在都是最主要的一种类型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依据不同的电影表现形式喜剧片它里面也分很多子类型它依赖的元素不太一样啊
比如说末片时期的喜剧片它可能更多的依赖动作到后来也有依赖表演的有依赖剧本的也有依赖喜剧明星的它主大的核心元素不太一样
大萧条时期就特别流行一种感伤喜剧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你如果让他没心没肺的去笑他可能觉得有点负担所以就要带一点感伤主要是米高梅和福斯这两家片场在拍这样的一种感伤喜剧演感伤喜剧的一般不会是最一线的大明星可能会是二线明星演的那种中等成本的或者小成本的喜剧
在福斯的话,威尔罗杰斯就演了一批赶上喜剧他可以说是福斯在有声片时期的头号第一位的大明星这个人是一个全才啊他的电影有一个很简单的公式那就是突出他个人的魅力就可以了但是很遗憾,罗杰斯死得太早了后来他去世之后福斯的这种赶上喜剧就靠另外一个童星秀兰德莫尔来支撑了
秀兰登伯尔也是大萧条时期美国电影的一个图腾式的一幕形象因为他的那种活泼可爱确实是让人看了会很温馨有声电影时期真正重要的原创性最强的喜剧应该是马克思兄弟和 W.C.菲尔兹的可以称之为是孝心喜剧他们是把喜剧片的魅力集中在演员身上的就有点像是延续了卓别林和基顿的那种传统
马克思兄弟呢他是把以前的够杂算的传统融合进了电影表演融合进了有声电影而且也很符合当时的时代氛围
马克思兄弟的喜剧片有一种名称又叫做无政府主义喜剧意思是它的形式它的内容都是无法无天没有规则的就他们打破了好莱坞喜剧电影的无数的套路内容上他们也是无视一切的社会秩序尽情地释放那种胡作非为的冲动
结构上也是非常的松散就是只要有一个能够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那种噱头的一个语境一个场所就可以了这种打破一切规则的喜剧片正好让那个时代的观众在电影院里面获得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有身边时代还有一种新的喜剧类型就是神经喜剧神经喜剧以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大小条的背景来设计来创作的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男女关系的错位男主角和女主角有时候是一贫一富一个穷一个有钱地位悬殊经常是男的比较穷但是呢经过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的巧合或者
或者是胡闹完两个人终成眷属了对于那个时期的观众真的就是一场白日梦了让他们可以暂时抛开生活当中的烦恼在电影院里面就像是中了彩票一样获得这样的一种快感还有一种类型是华纳主导的社会问题片这里面就包括犯罪片黑帮片在任何时候揭露社会现实的电影都一定会有观众的
虽然从制片策略上来讲,这样一种电影在当时的大片厂的心目当中占不到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华纳就看中了这样的一类电影他们当时也是去改编了很多报纸上的时事新闻,直接把报纸上的犯罪的或者什么大事拿来改编成剧本拍电影
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上最省钱最省事当时华纳的制片副的人扎纳克就把这种电影称之为叫头条影片就是改编报纸头条报道的那个意思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华纳公司当时
他正在向罗斯福靠拢华拉兄弟以前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后来因为一些私人的原因吧也加上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可能有了一些变化啊就变成了民主党的支持者了他们是罗斯福在第一次竞选总统的时候就是 1933 年罗斯福在电影界最重要的支持者
反过来的话米高梅的路易梅耶是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那个时候好莱坞的偏场的那些头脑主要是共和党的支持者一般来说凡是老板都是支持共和党的比较多但是华尔纳公司就带着很多好莱坞的人去支持民主党最后那一届的大选 1933 年罗斯福斯赢下了加州上一届赫伯特胡佛选的时候加州是被共和党拿走了
华纳兄弟的老板对罗斯福在加州获胜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后来罗斯福投桃报李也让捷克华纳担任了全国复兴总署在洛杉矶的负责人这个全国复兴总署就是罗斯福根据他要搞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设立的一个机构就是来帮助产业恢复的也要监督各个行业公平的经营防止出现盲目的竞争
那华纳兄弟因为支持民主党他们这个时候就多拍了一些可以说是反映民间疾苦的电影吧他也是标榜自己的社会良心嘛像我们今天知道的好莱坞黑帮片犯罪片的一个源头就是华纳在那个时候拍摄的一批城市犯罪片小凯撒、人命公敌这些都是根据真实的黑帮人物改编的因为大萧条时代犯罪就是很猖獗所以这类的电影呢是唤起了观众的很大的共鸣
詹姆斯卡格尼和艾德華基·羅賓遜這幾個人是靠演黑幫片成為了當時的一線巨星不過這種黑幫片後來很快就銷聲匿跡了因為審查力度的加強就是海事法典後來正式執行之後這些電影就沒有容身之地了真正引發巨大的現實震盪的社會現實題材的電影有一部就是保羅木尼主演的《亡命者》又叫《我是越獄犯》這部電影
当时真正是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就是它反映的是死囚犯的那种遭遇嘛尤其是在南方的各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后是真的推动了死囚劳改制度的改革还有一类是环球公司主导的恐怖片了就是贝拉卢格西和鲍里斯卡洛夫他们这些人演的像是吸血鬼呀富兰肯斯坦、隐身人、木乃伊这样的一些
那个时候的观众为什么会追捧这种拍得很粗糙的恐怖片呢其实原因一点都不难理解因为生活已经够辛苦了但是他们走进电影院就发现荧幕上的世界比现实更加恐怖一百倍那比起电影里面的主人公来说我们这些观众还是幸福的还是安全的就会产生一种庆幸的感觉那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就会觉得现实也不是那么难以承受吧
总结一下前面说的那么多的电影大萧条时期的观众他喜欢的电影无非就是两类一类是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看到自己的生活被电影用一种让人共情的方式表现出来不管是呼吁改变也好还是寄予同情也好反正就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另外一类就是跟现实的生活完全相反的白日梦一样的娱乐它就是提供一种幻想让观众解压这样也可以总之就是这两类要么无限地贴近生活要么尽可能地远离生活以上就是好莱坞走出大萧条的第一个原因是影片内容的供给
第二个原因就是电影业的自我审查的放宽我们知道好莱坞的自我审查的规范那个海斯法典是 1930 年通过的但是它实际上是 1934 年才正式执行的所以在 1934 年之前呢又被称为前法典的时期这段时期审查规范是没有被严格执行的
1930 年为什么制定这个审查规范是为了应对社会上的保守势力对于好莱坞电影业的不满他们认为好莱坞拍的电影内容太堕落了会赢会到应该要严格的监管好莱坞就担心外部的强制审查他就搞了一个这样的自我审查
就好像是说我已经在自我审查了你们就不要对我来强制审查了是想做这样的一个缓冲就从 1930 年开始他们制定了出台了一个审查规范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正式的实施大萧条来了电影产业不景气那制片厂就心想还是先活下去更重要啊
社会上的抵制和封杀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就自己放松了电影的尺度主要就是色情尺度和暴力尺度没有这个放宽华纳的犯罪片还有有的讲女性堕落的电影是拍不出来的
我们去看二战以前的好莱坞电影我们会发现 1932 年和 1933 年这两年的电影是尺度最大的因为为了吸引观众它放宽了尺度放宽尺度确实也起到了效果吸引到了更多的观众入场看电影但是带来的社会上的非议批评就更强了
也就迫使好莱坞从 1934 年开始必须要严格地执行海事发展的那个审查规则了不过好在电影业经过这两年的传口气它也算是活过来了续命成功了中间这两年放宽审查的窗口机是起到了作用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策层面政府也给到了电影业相对宽松的政策这个说来比较话长 1933 年罗斯福总统上任了他搞罗斯福新政要拯救美国的经济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就是三个 R 三个 R 是救济、复兴、改革这三个单词的开头都是 R
这个历史书上都有罗斯福一开始还有一个大目标就是反垄断反垄断这件事呢不是他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远房叔叔西奥多罗斯福之前的一任美国总统提出来的
就是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发展很快那个时候是已经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但是就伴随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托拉斯垄断很严重
那个老罗斯福就出手了他当上总统之后呢就开始搞反垄断他是美国政府搞反垄断的一个相当于是开山鼻祖吧摩根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就是被他拆散的有人就评价他说是他把美国经济从财团的绑架当中拯救了出来
到了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之后他本来也是要搞反垄断的但是就发现不行要刺激经济恢复工业生产暂时不能搞反垄断他就搞了一个权益之计搞了产业复兴法
这个就相当于是跟产业界达成一个协定我暂时不搞反垄断了,我放你们一马但是你们产业界要答应我一件事就是要拟定可以执行的公平竞争原则什么叫公平竞争原则?就是不要再展开恶性竞争了
要保障劳工的权益这个是非常关键的就一定要给工人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罗斯福政府的逻辑是通过保障劳工权益来提高普通工人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就能够缓解贫困同时呢因为暂时不凡垄断了给企业家一个宽松的信号你们想兼并也行想扩张也行你们搞一点垄断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过分了
就让你们给到工人足够的保障这个事儿就暂时这么过去了那产业界包括电影公司一看马上就接受了这样一个条件因为电影业当时是正在面临反垄断的调查也面临着劳工运动现在它就等于是对于工人这一边就让了一步允许他们去组织工会
允许提高工人的待遇但是呢政府也反过来允许我们继续搞一些垄断的操作这个对于电影公司来说啊一进一出一正一反吧总体上它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因为对电影业来说那个时候有一个特殊情况是普通工人的工资占不到他们的人员支出的大头电影业的一个支出的大头是高管的工资太高了
米高梅的总裁梅耶的年薪加利润的提成比福特汽车、比通用电器这种跨国企业集团的总裁还要高很多这个确实有点夸张啊所以提高普通工人的待遇并不会过高地增加公司的负担所以就有第四个原因为了平息公众的愤怒这些电影公司的高管也主动减薪了
这个减薪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的支出这些高管减薪之后呢他也很不爽就要求公司的主创人员包括导演编剧演员这些人
这些人他们拿的钱是要比普通工人高的属于是明星有关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在之前有一期关于奥斯卡的节目里面聊到过就是全行业减刑和工会运动和学院之间的关系这件事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好莱坞从原来没有工会到变成了一个工会意识非常强的地方
但是片场从老板的角度他也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和华盛顿的权力角逐来回拉扯暂时的使行业的垄断结构合法化了至少在 1948 年的拍拉蒙案之前好莱坞大片场是获得了十多年的机会可以野蛮生长可以搞一搞垄断这个对他们摆脱大萧条的影响是有正面的作用的
第五个原因就是因为放松了对垄断的监管大片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搞他们之前一直被针对被调查的那个打包发行了
这个打包发行是一种非常变态不公平的发行电影的办法就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发行都是一步一步来卖的你拍出来一部你交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再去找院线每一部的谈判都是独立完成的它的情况都不一样根据它的影片的质量来谈不同的条件
但是打包发行就是电影厂它可以把整年的电影全部提供给发行商至于这里面具体有哪些电影事先不知道它是一个强制性的购买这个就是政府反垄断调查的核心问题但是现在暂时合法了可以这么搞了
这种操作对于下游的独立影院来说不是好事情但是对于片场来说它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发行成本降低了一年一次性的打包卖出去它减少谈判和签约的次数这个是降低交易成本啊周转效率高了库存成本低了全是好事而且最大的好处是哪怕我拍的烂片也不要紧我也能卖出去那我怕什么
等于是大片厂把自己拍烂片的风险转嫁出去了转嫁到了那些独立的小的电影院头上当然了为了平息影院和政府的不满大片厂也是做了一些小的让步的他的所有的小的让步都是为了保留他的这个打包发行的操作
那总之这样的一些让步呢最后就在大片场和独立的发行商和连锁影院之间他们的利益分配就暂时达成了一个平衡从经济学上说这种打包发行肯定是价格歧视的就大片场是受益者嘛他降低自己的交易成本也有小型的独立影院是为这个就付出了更高的费用的他获得的电影质量下降了呀所以最后倒闭了他是牺牲品
另外就是独立的制片商也被这种打包操作就排挤出去了他没有办法找到足够的放映渠道所以我们在讲这种操作对于电影行业的好处我们是站在大片场的角度来讲的从小的独立制片商和小的独立影院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事
第六个复苏的原因也是和发行有关系的就是双片联印也就是 double feature 观众付一张电影票的票钱可以看两部电影这种做法呢一开始是被大片厂反对的但是那些不属于大片厂拥有的独立影院他们都喜欢这么搞因为这样子呢对于观众来说他的单位时间的成本降低了我虽然还是花这么多钱但是我看到了两部电影还是便宜了
而且独立的影院要跟大片场旗下的首轮影院去竞争的话它只能靠数量通过提供更多的数量给观众来竞争大片场的理由很简单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个就是变相的降价这个不是公平竞争但是这个做法就非常的普遍它也很难去限制后来也是经过谈判大片场也勉强接受了这个做法
双片联印这种操作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市场上对于影片数量的需求当大片场生产不出来的时候也就养活了一批小片场双片联印这个制度它是应对大萧条出现的不过后来大萧条结束了它也是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制度直接促使了 BG 片的形成
因为双片放两部它往往是一部比较好的 A 级片再加上一个吸引力稍微低一点的 B 级片这样的一个组合这种排片的模式十几年前在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是搞过的那个时候的测展人就设计了一个一加一排片把一部观众喜欢看的外国片加上一部观众没有那么喜欢看的国产片组合到一起买票只能打保买这个也是双片联益
双片联映这种做法它其实不能够很明显地提升总票房收入因为观众付出的钱并没有增加观众兜里的钱也就那么多他不会花更多的钱去看电影的不过它的好处是提升了对影片数量的需求就增加了影片的生产量也是提升了电影院的热度也可以说是保持了观众对电影的兴趣嘛这是它带来的好处
第七个原因是,在大萨条期间电影公司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我们知道好莱坞片厂最早的时候是犹太人为主建立起来的家族企业早期电影业的资金主要都是个人的自由资金
但是电影业越做越大了,华尔街的金融资本就进入了有一种说法是,好莱坞的真正总部在纽约,在华尔街华尔街也会在电影公司的董事会里面安插代表这个情况在 20 年代末因为有声电影改造,好莱坞的自由资金不足了开始引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之后,变得非常的突出而且,华尔街的投资银行
而且接下来大萧条期间电影公司有一些破产重组了就有一些电影公司的负责人出局了变成了华尔街的投资人华尔街的银行就派他们的代表到电影公司来担任高管这样的情况是发生过的那这些人来了之后他们最擅长的或者说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削减成本除了削减成本他们别的什么都不会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来排除观众喜欢的电影所以
所以很快一到两年所有人都认识到华尔街的投资人他们是没有办法当电影公司的经理的所以这些公司又重新雇佣了一些在电影行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担任总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促进了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从
传统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向职业经理人的模式转变也就是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了到了 30 年代之后好莱坞大片场里面大概只有两个例外
就是华纳兄弟和哥伦比亚他们仍然是有创始人兄弟在经营的华纳兄弟就是哈里华纳和杰克华纳吧哥伦比亚就是杰克科恩和哈里科恩他们还是保持着这种兄弟经营的模式分工一般是哥哥在纽约负责跟华尔街对接
负责全国性的管理经营然后弟弟呢在洛杉矶在好莱坞负责电影的生产负责片场的日常运营不过华纳和哥伦比亚的这种情况呢他相当于是创始人自己转变成了职业经理所以虽然是创始人仍然在公司负责他们也是比较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
那再说到破产重组,派拉蒙的案例是最典型的它是大萧条时期好楼片场里面唯一一个破产重组的,是最惨的一个因为之前扩张太猛了,派拉蒙是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还有一种是换股的方式,收购了大量的银元后来因为股票下跌了,就触发了回购他必须去把那些股票回购回来,就累积了好几千万的债务在 1933 年破产重组了
更换了管理人员也甩掉了一些电影院重组了公司的债务把公司给救回来了这个破产重组并不影响他当时继续运营继续拍电影这个是没有影响的也是因为他运气好那个时候那两年刚好赶上了一个女演员梅维斯特有好几部电影大爆款赚了一些钱也是帮助他慢慢地活过来了
关于这个片场的企业制度的内部的转变还可以提到的一点是制片制度的内部的优化一开始呢好莱坞搞的是米高梅的那种中心制片人的制度他就是一个萨尔伯格管理所有的电影的制作但是这个办法在大萧条的期间就有点行不通了就发现一个人是看不过来的就转变为了一种叫做制片人承包制说是承包可能不太准确不能叫承包
它总之就是一个片场它下面会设立若干个制片人那每个制片人呢下面又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一年负责大概比如说五六部电影它可能会在某个类型特别专业它专门擅长拍购物片或者是西部片这样
这样子的话,树叶有专攻,可以提高电影的品质还可以降低管理费用有一个数据就是大萧条之前好莱坞是一年它有三十几个制片人拍七百多部电影等于是一个制片人一年要负责二十几部电影到了大萧条之后,这个模式转变之后呢好莱坞大概是二百多个制片人拍四百多部电影等于是一个制片人,我只负责两部电影这个就是片场内部的制度优化
第八个原因,就是每家片厂当时也都在想一些独特的办法来确立自家的竞争优势可能这些举措只是一些小的细节但是也比较重要,可以举几个例子就是米高梅前面说到她是大萧条期间最成功的公司除了拍那种明星云集的大片这个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之外他们做了很多细节的创新比如说在影院的眼里面
米高梅就是一家非常友善的公司这个友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发行的时候米高梅会为了每一部电影他提供一个剪辑的概要里面呢把每一场戏编号这一场戏有多少英尺长在什么位置他给你标好
这个的用处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电影拷贝的运输经常发生损坏有可能是运输的时候损坏了或者是放映的过程当中损坏了都有可能那影院就需要向片厂来申请更换但是它又不需要换一整个拷贝因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坏掉了嘛那只要换特定的片段就可以那有这样的一个摘要的表格就很容易查询节约时间节约成本提高大家的效率
还有米高梅对于流水线生产的贯彻也是最彻底的这家公司的制片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就像是生产汽车一样一环扣一环这个和现代好莱坞的生产机制不完全一样现在的好莱坞判一部电影需要两年这个是至少了 30 年代的好莱坞只需要一个月他从看好一个题材比如说看好一个原著小说
到改编到拍摄到后期剪辑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搞定这是比较快的情况下还有就是我们前面提到了好几次的萨尔伯格这个人是他发明了好莱坞最早的适应制度适应制度就是在定检之前
根据真实观众的反馈来修改电影这是对好莱坞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可以说是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对于观众的反馈是怎么来反映到电影的拍摄里面就不再是通过票房的这样一种事后的反馈了而是把这个过程提前到创作当中去进行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也很看重这个后期阶段的适应的反馈
再举个例子就是关于控制成本那个时期的好莱坞所有片场都会控制成本但是华纳兄弟是把控制成本做到了极致他们是大片场里面呢最专注 B 级片的 B 级片是要求你十天或者两个星期就必须要拍完的这个速度跟后来的香港电影也差不多了华纳就有一个制片人他为了控制成本怎么控制呢
他就看剧本的页数因为好莱坞的剧本它有一定的格式它一页就等于拍出来一分钟所以我看这个剧本多少页我就大概知道它拍出来会有多长它是 100 页那拍出来大概就 100 分钟他看觉得这个剧本如果太厚了他就直接翻到中间他不看里面是中间什么内容他就随手撕掉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还给编剧说你想办法连起来
这样子的做法就等于是强行的减少你的剧本的页数缩短你的时间降低你的成本
下面第九个原因就是影院这一方了影院的经营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前面说到的双片联映一张票看两部电影就是影院想出来的还有买一正一还有半价的学生票还有女士白天免费为什么女士白天免费呢因为那个时候的美国社会上女性她可能白天在家不上班
他们可能是在家里面做家务那就针对女性提供这样一些白天的免费票或者是半价票吸引这样一些家庭妇女去看电影当然就还有降价了尤其是本来比较贵的首人影院降价降到跟普通的次人影院差不多这个降价的幅度基本上是打对折的最厉害的时候甚至是降到了原来那个价格的三分之一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电影票五六十块钱降到二十块三十块
除了降价之外就还有正送吃喝饮料了送吃送喝这种做法确实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观众一想就明白了这个羊毛出在羊身上你送给他的都是他自己花钱买的
你与其送他这个呢你还不如把这个票价更降低一点呢所以送吃送喝它也没有长期的有效但是有一个做法是流行了很久的流行了起码十几年就是在电影院抽奖在观众当中去抽一个幸运的观众给他奖励很大的一笔钱比如说几千块钱啊这样子的在那个时候这个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可能相当于一个人半年的工资吧
我打个比方,就相当于是去店员买彩票,这个对观众是有一定吸引力的还有第十个原因,就是禁酒令的取消这个不算一个特别主要的原因,但是它有一点点的促进作用吧就 1933 年,美国政府取消了持续了 13 年之久的全国性的禁酒这段时期美国是禁止量造运输销售酒精饮料的
禁酒令这个事儿在很多的好莱坞电影里面都讲过《教父》《美国往事》《铁面无私》里面都有关于禁酒令的描写这些黑帮都是通过禁酒令发家致富的还有美剧《大西洋帝国》真的很多很多这个是黑帮片黑帮剧的一个重要的题材那取消禁酒令跟电影有什么关系呢在禁酒令实行的这十几年期间很多城市的市中心是一片萧条
晚上没有人出门来玩了取消禁酒令之后市中心的酒店餐馆各种娱乐场所就获得了人流量电影院也是处在这些地段它就等于是连带的获得了人流量有人出来玩了他们就有可能会看电影比如说在餐馆吃完饭了那他们是不是要去看一场电影呢所以禁酒令的取消对于电影产业的恢复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十条原因可能也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那我再把前面的总结一下就好莱坞电影产业他们是怎么走出大萧条的就是内容上一定要制作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电影要么是和当下的生活具备直接的关联要么是让人去做一场白日梦在电影院爽一把
那同时要求放缓审查要求尺度更大在国家政策上放松了对垄断的监管让大片场去运用一些垄断的手段去自救去野蛮生长这个确实也有不公平因为从长远来说它是一个双刃剑它一方面是巩固了好莱坞片场体系的繁荣但是另外一方面它压制了独立制片的出现好莱坞最终还是要反垄断的
这个过程它不是取消了而是因为大萧条的出现被推迟了再有就是影院的经营上要想更多的花样降价也好,抽奖也好反正就是想办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好莱坞走出大萧条它只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不算长在电影史上某个国家的电影产业一旦出现滑坡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在短时间逆转的
美国似乎总是可以但是日本、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都出现过比较长时期的电影产业不景气观众缩水它最后就没有在短时期内逆转
我觉得好莱坞在 30 年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逆转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电影这种媒体这种娱乐形式它的社会定位在当时没有出现问题没有变化暂时出现问题的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消费收缩还有经营自身的问题这些是可以调整过来的但是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地位如果改变了就很难调整了就没有办法了
有人画过一张图表就是美国人看电影的频率从 100 年前到今天是怎么波动的从这个图表就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 30 年代和 40 年代是处在最高峰 1933 年、34 年是这个期间的一个波谷因为大萧条的因素嘛但是很快就反弹了
40 年代又回到高峰然后从二战结束之后因为电视的冲击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电影观众人次就一路下滑进入到六七十年代之后又稳定下来了或者又有一点点反弹吧到今天呢基本上是稳定的都只有三四十年代那个最高峰的五分之一的水平再也不可能反弹到那个时代的那个高度了
这种缓慢的观众人次的下跌也就是电影在社会大众消费大众娱乐当中的地位的下降这个是一个顿刀割肉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这个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翻盘的好莱坞也没有翻盘
好莱坞后来是通过其他的增加收入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收入但是它没有办法逆转的是增加电影的观众因为归根结底这种下跌是电影作为娱乐形式的地位的变化这种地位的下降造成的其实今天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地位它还会下降吗
这个就不好说因为它现在本来就不是最主流的有比电影受众更多更主流的娱乐方式我觉得现在最惨的是电视当年电视把电影逼到了绝路现在电影还没死电视已经没有人看了因为电视它作为一种渠道形式完全被互联网取代了电影院反而是没有被取代所以电影可能还有机会
我这期播客不是为了聊中国电影要怎么复苏
这方面我想说的我在《为了华语电影》的这个专辑的第一集已经说过了 49 年以后中国电影其实有过两次复苏一次是文革之后这个说穿了很简单文革的时候因为不准国营制片厂随便拍电影只要允许拍了有观众看那就一定会复苏不管你拍什么都行第二次复苏是 90 年代整个电影行业滑到谷底之后 2003 年搞产业改革
这之后又带来了一次复苏乃至可以说是腾飞吧这个腾飞的高点就是到 2018 年为止这个就是体制改革加开放释放出来的活力那中国电影现在的崩盘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它究竟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经济问题吗
如果是经济问题,那还比较简单就按照经济规律办,让市场主体去想办法最多就是一个经济周期的事你只要熬过了这个经济下行周期,就好办了但是好像没这么简单吧中国电影当下遇到的困境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影在中国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它就不存在单纯的经济上的解法
现在还有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经济下行周期它仅仅是一个经济规律下的暂时周期呢还是一个更宏观的人力不可抗的历史周期呢谢谢收听再见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