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五四青年与我们的成长物语

五四青年与我们的成长物语

2025/5/4
logo of podcast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界面文化|编辑部聊天室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
(未指明发言人)
丁欣雨
张友发
潘文捷
王鹏凯
Topics
潘文捷:五四时期青年成长小说中,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流行文化中的青年成长叙事,展现了主人公的完整成长过程,与当代年轻人的经验密切相关。选秀节目和脱口秀中“越努力越幸运”和“passion”的叙事,激发了当代年轻人的热情。 张友发:人们对五四青年的讨论往往过于狭隘,忽视了更多普通青年的成长经验。五四青年并非仅仅是知识分子精英,他们的成长经历与当代青年有很多共通之处。疫情期间的个人经历,促使我研究五四青年,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与当代青年相似。通过阅读五四青年留下的文章和回忆录,我发现他们当时的许多争论与当代青年的困惑息息相关。五四青年争论的话题,例如语言改革和对旧文化的态度,与当代青年面临的困惑有共通之处。五四青年也曾面临对生活和国运的失望,甚至出现青年自杀的现象,引发了当时的社会讨论,这与当代社会也有相似之处。对五四青年的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勇敢表达和行动的精神。五四青年比当代青年更勇敢地表达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付诸实践。五四青年比当代青年更勇敢地将新知识付诸实践,投入到公共生活中。 丁欣雨:“青年”的概念是相对较新的,在中国,其角色主要是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出现的。在中国,青年角色主要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进入历史舞台,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公共领域。90年代以后,中国青年几乎完全回到了私领域,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认同等问题。当代青年成长的叙事,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刘慈欣的《微纪元》和郭敬明的《小时代》代表了新世纪青年成长的两种不同模式。刘慈欣的《微纪元》从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类命运,而郭敬明的《小时代》则聚焦于自我中心主义的青年。郭敬明的《小时代》反映了新世纪青年沉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现象。经济发展和政治冷漠导致历史的遗忘,形成了记忆的真空。 王鹏凯:电影《无问西东》展现了不同时代清华大学学生面临的困境,反映了青年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迷茫与成长。《无问西东》展现了民国时期、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和当代青年面临的不同困境,反映了青年成长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无问西东》中,当代青年的问题与前几个时代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出现了一种天龙人对底层人民的怀疑。《无问西东》反映了从“短二十世纪”到新世纪的转变,青年成长的问题也从宏大命题转向个人化问题。“短二十世纪”结束后进入新世纪,告别了革命时代,青年成长的宏大命题被个人化问题所取代。“短二十世纪”的青年成长问题,往往涉及家国同构、个人与社会同构等宏大命题。新世纪的青年成长问题,更多地关注个人化的困惑和迷茫。上世纪末社会转型以来,青年成长的叙事发生了变化,从关注宏大社会事件转向关注个人层面问题。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文艺作品,关注的是大的社会事件和时代氛围,周嘉宁的小说就是代表。周嘉宁的小说将世纪初的时代浪潮与青年个体的内心世界结合起来。2010年以后,这种将时代氛围与青年个人心境结合的创作风格不再常见,周嘉宁的作品被视为对世纪初的一种考古。朴树的歌曲反映了新世纪青年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下的迷茫。90年代到21世纪初,是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黄金时代,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也充满迷茫。歌曲《New Boy》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歌曲《New Boy》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潘晓来信,反映了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困惑。潘晓来信反映了青年在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微观层面的困惑。潘晓来信中关于爱情、友情、职场等问题的困惑,与当代青年面临的问题相似。当代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困惑,与40年前的青年相似,只是少了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青年在进入社会后,会面临资本主义逻辑或市场逻辑的冲击,产生幻灭感。青年在进入社会后,会面临资本主义逻辑或市场逻辑的冲击,产生幻灭感。过去,青年在迷茫时,可以找到精神寄托的“圣地”,例如延安。叙利亚战争期间,一些青年选择前往叙利亚,寻求一种不同于现有制度的理想。叙利亚战争期间,一些青年选择前往叙利亚,寻求一种不同于现有制度的理想。21世纪,很难找到类似延安那样的“圣地”,让青年找到信仰和人生真理。新自由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衰落,导致青年更容易陷入迷茫。在价值观念引导下,青年容易迷茫,需要精神寄托。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中,女主角将个人失望寄托于更大的使命,这反映了青年寻求寄托的方式。当代青年寻求寄托的“自留地”越来越少。文化消费成为当代青年逃避成长痛苦的方式之一。文化消费成为当代青年逃避成长痛苦的方式之一,例如二战时期的歌舞片。当代成年人呈现出越来越幼稚化的趋势,例如对迪士尼和玩偶的喜爱。当代高中生受二次元文化影响很大,反映了年轻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日本动漫中存在着不愿意长大的心态和加里敦主义。日本动漫《灌篮高手》虽然主题是友情努力胜利,但其淘汰赛模式体现了表面成长实则停滞不前的状态。日本动漫《灌篮高手》的淘汰赛模式,体现了表面成长实则停滞不前的状态。日本动漫《灌篮高手》的淘汰赛模式,体现了表面成长实则停滞不前的状态。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主持人 | 潘文捷

一个青年人通过什么成熟起来?在《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一书中,作者宋明炜关注五四时期讲述青年成长经验的小说,这类故事常常会融入更大的、关于国家的故事之中,涉及关于启蒙、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情节。其中,青年的个人的成长与民族重获青春的主题紧密联结起来。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回顾当时青年的成长历程,我们也不由得思考,当下青年的成长是如何进行的呢?对此,流行文化中有许多范本。不论是流行小说,还是电影电视,通常都会呈现主人公整个的成长过程,选秀节目里“越努力越幸运”的叙事、脱口秀中关于“passion”的高呼,激发着当下的年轻人。这些人物的成长与我们个人的经验也密切相关。

【本期嘉宾】张友发 丁欣雨 王鹏凯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周文晴(实习记者)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35 那些被“遗忘”的五四青年

04:49 从公共走向个人:青年成长叙事的变迁

07:45 新世纪青年们的热血与无处安放的迷茫

11:45 重听《New boy》,什么变了?

14:44 失去“圣地”的青年们,文化消费成为逃避痛苦的一种方式

23:23 综艺——塑造现代青年认同的文艺产品

26:47 被置于优绩制度中的青年们及其反抗

30:29 流行文化作品中的阶层、叙事与趋势探讨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宋明炜 《少年中国:民族青春与成长小说》

【中】巴金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

【中】叶圣陶 《倪焕之》

【中】陈映芳 《“青年”与中国社会变迁》

【中】刘慈欣 《微纪元》

【中】郭敬明 《小时代》(系列)

【中】汪晖 《短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政治的逻辑》

【中】杨沫 《青春之歌》

【日】冨樫義博《幽游白书》

【日】鸟山明 《龙珠》

【日】井上雄彦 《灌篮高手》

【中】猫腻 《将夜》 《间客》

【中】阿越 《新宋》

【中】Cuslaa 《宰执天下》

【中】酒徒 《指南录》

【中】蚕室废人《北唐》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无问西东》

《情深深雨濛濛》

《少年的你》

《指环王》

《哈利波特》

《功夫熊猫》

《哈姆雷特》

《庆余年》

《哪吒2》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

不开的唇_赵雷

不万能的喜剧_万能青年旅店

结束:

青春_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