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对话尚小明:“黄金与白刃”以及袁世凯的权谋 Vol.54

对话尚小明:“黄金与白刃”以及袁世凯的权谋 Vol.54

2025/2/21
logo of podcast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尚小明
Topics
苗炜:就辛亥革命前后袁世凯的政治行为、策略和最终称帝的动机,以及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和互动,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尚小明:对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的政治行为进行细致解读,分析其政治诉求、策略选择、以及与同时代人物(如孙中山、宋教仁等)的互动,并结合史料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宋案、二次革命等)进行客观分析,纠正一些历史误读。 重点阐述袁世凯的政治目标并非简单地追求帝制,而是试图在保留清朝皇帝的同时掌握大权,即“虚君共和”。 然而,这一目标由于革命党和清廷内部势力的阻挠而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其走向称帝。 同时,也分析了当时社会环境对袁世凯政治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权谋手段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的作用。 此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例如宋教仁被刺案,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单一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前后关联的多个事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苗炜:就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南北议和、清帝退位等关键事件中,各方势力(袁世凯、孙中山、清廷等)的博弈和互动,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进行探讨。 尚小明:对辛亥革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清帝退位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指出袁世凯并非简单地逼迫清帝退位,而是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在与南方革命党和清廷之间周旋,最终达到其政治目的。 同时,分析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共和观念的接受程度,以及这一观念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此外,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如孙中山、宋教仁等)的政治理念和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袁世凯政治策略的互动关系。 最后,对民国初年政治的混乱局面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欢迎收听三联中毒原创出品的播客天真与经验我是苗伟各位好欢迎收听天真与经验今天我很高兴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上小明教授上老师您好你好我跟上老师这个约会也有大半年啊应该是

2024 年春天的时候看到了上老师的一本书叫《顶格》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约上老师来聊一聊今天终于有时间来一起聊聊《顶格》我来总结一下这本书写的是晚清的最后一百多天辛亥革命爆发了袁世凯出山

祖内阁然后南北和谈然后清帝退位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过程是的那我先问第一个问题这杨渡呢在 1910 年呢曾经劝这个袁世凯说你要把握时机出山太晚中国不可救如果出山太早呢又不能掌握大权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爆发 10 月 14 号清王也就派人去河南张的去劝袁世凯出山

您觉得这个时间点对于袁世凯来说是合适吗就 10 月 14 号一框派阮中书去张德请袁世凯就这个时间点来说呢当然不是属于袁世凯出山的合适时机因为袁世凯在 1909 年初啊他是被清廷以患有足迹不能胜任他的职务

这样一种带有侮辱心的理由把他开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呢袁世凯一定不会说啊秦晴一来请他他就立刻同意出山但是呢袁世凯他也不会轻易放弃重登政治舞台的这样一个机会所以袁世凯他的策略是什么呢就是我不拒绝出山但是呢我也不立刻答应出山

而是先提出一些条件特别是想要获得军事权权那假如如果说清廷同意他提出的条件那他就出山清廷不同意那当然他就不会出山那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清廷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边陆续接受了袁世凯提出的一系列条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呢那袁世凯在十月底就正式从张安德出发到湖北墙上去了大家都会怎么说呢会暗自里去揣摩说在袁世凯出山的时候他心里面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个通膨考虑比如说怎么跟武汉的这个革命军谈判或者说甚至是怎么把

清帝给逼下台或者是怎么能够拿到天下您觉得他有这种满盘考虑吗还是说他想走一步看一步我觉得是这样就是袁世凯在这个时候他出山的时候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首先一点我们应该肯定的是

袁世凯不是一个对清廷于衷的人这个有什么证据呢比如说他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 1908 年死后他面临被罢免的这样的危机的时候呢他就曾经派人偷偷的和日本的黄兴等革命党人联系过那时候跟黄兴联系过对 想要有所动作那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

不是一个对清廷于众的人过去了几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他的内心呢当然不会说是啊我是一定要忠于清王朝的

一定不会是这样我自己觉得呢他应该是考虑过就是一旦清王朝灭亡以后他自己应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是考虑过就是自己是共和国的总统这样的事情呢他应该是有所考虑的但是呢他需要看这个局势的变化那假如说他认为这个局势是可控的是可以由自己来控制的在这种情况下的话

那我想他忠于秦王朝的这一面呢还是应该是战去上风的嗯

所以他这个时候他的策略是什么呢实际上还是主张通过湖北军政府秘密谈判的方式或者交流的方式希望他们能够接受君主立宪这是这个时候他的一个策略当然他的这个策略并没有能够作效袁世凯书商很快就成了内阁总理大臣原来的清贵内阁就解散了这中间呢这个庆王

就起到了作用一直我看有很多野史说就是袁世凯收买亲王亲王是一个很贪的人这个亲王收了袁世凯大笔的钱把亲王朝卖给了袁世凯这种野史这种八卦有证据吗

我就是这样可以肯定的是袁世凯和亲王义宽之间的关系是非同尽常的比如说深圳王宰封的弟弟宰陶就曾经讲过说这个义宽实际上是被完全是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了

是这么一个人物但是呢并不能因为这样的一种关系特殊的关系呢就夸大一况在这个辛亥顶格期间特别是清规内阁解散啊当中说起的作用恐怕不能这样去夸大它的这个作用那么清规内阁解散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张绍增兵舰所带来的压力张绍增兵舰呢他的一个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英国式的军主立宪制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呢那秦王朝才被迫解散黄宗内阁那么至于说袁世凯他说的内阁总理大臣这个情况比较复杂从一开始的时候呢秦王朝的意思是说既然张少泽你要求解散秦国内阁好那我解散秦国内阁但是呢同时呢我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但是张少曾不同意张少曾觉得内阁总理大臣就不应该由皇帝通过诏书的方式来任命而应该是通过国会来选举产生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的话袁世凯本来是很高兴的但是看到张少曾这样的要求以后他就不得不寻求资政院来选举他为内阁总理大臣

所以呢袁世凯最后能够成为内阁总理大臣实际上是轻轻接受了这个资政院选举的一个结果在这当中呢一款能够索取的作用呢就比较有限了嗯

上边是写过好几本书但是我看中的最近在看的两本一本是顶格一本就是宋安重审那么这个红树组呢在这两本书里面都出现了在顶格里面出现然后在宋安重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红树组呢是以龙玉皇太后的名义写了一道意旨他提出来说

以皇太后的口吻提出来说与全国国民一起来讨论宪政红书组写出来了这道遗址后来在哪些场合真的用过吗因为红书组后来就以这个自己是共和系我手工凭借自己写的这个小作文啊就不断宣扬自己在共和确立中的这个地位这个遗址用过吗红书组写的这个遗址呢是用过的啊

就是袁世凯进入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之后呢红十字就把他写的这个东西啊通过唐少义就递给袁世凯了那么袁世凯是赞同就是通过召集国民会议的方式来讨论中国应该是一个君主国家还是民主国家他赞同这个意见而且呢袁世凯为了在同南方的这个较量当中呢占领先机吧

所以呢他还利用这个红树族的这个意志啊那么去劝说清贵让清贵呢接受通过国民会议来讨论国体问题但是清贵呢他们有个担心他们就觉得说如果要是召集国民会议最后的结果是民主共和怎么办呢所以他们有这个担心所以就拒绝了袁世凯的这个建议所以这个意志的是使用过的啊

另外呢就是红书座在辛亥鼎歌时期呢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活动啊这些活动呢记载不多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就是民国元年啊国务总理赵比军啊有一次在这个国务会议上呢

提到了红树族这个人讲到了红树族在辛亥鼎歌时期的一些活动特别提到红树族呢曾经给袁世凯出谋划策在鼎歌时期比如说告诉袁世凯应该如何对付革命党如何对付清贵等等这些呢对袁世凯是有所影响的

所以袁世凯也是比较看重这个人物的但是即使是这样那红书族讲这个共和系我守公这个其实也是他自己的这个夸大之词了那总体上来说呢红书族在辛亥顶格时期呢

他就是一个幕后的一个比较小的一个人物但是他为什么要讲这句话呢这句话实际上是他是在民国初年讲的他实际上反映了他进入民国以后他对自己地位的一个不满因为在青海顶格的时候呢他的职位是民政部的秘书但是进入民国以后呢他的职位是内务部的秘书而内务部其实就是民政部改来的所以实际上他的地位没有任何的变化

那红树族对这个情况是很不满意的他觉得自己是有功劳的他也不满意所以这个共和习我属公的实际上是反映了他一肚子的怨气这种怨气是不可小觑的为什么呢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怨气所以红树族这个人就特别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后来的这个宋教人被刺其实是他与他对自己地位的不满是有关系的

他想改变自己的境遇所以他非常积极地想在袁世凯面前有所表现您在顶格的第 186 页曾经用了几页的篇幅勾勒当时袁世凯的一个政治诉求您能再讲一讲说袁世凯在辛亥之后

到民国元年之间他的一些政治诉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然后您能不能再讲一讲 1912 年到 1915 年的袁世凯他那个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您就是画两个速写给他勾勒一下 1912 年到 1915 年这段大体上我觉得可以是以二次革命 1913 年 9 月二次革命失败

作为一个界限的那么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前呢主要的问题就是袁世凯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那当然这个斗争呢从国民党的角度来讲他是想维护共和的那从袁世凯的角度讲他是想要总统集权的那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国民党是失败了那国民党失败以后从 1913 年 10 月开始呢袁世凯就这个操控国会选举他为政治大总统

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呢他就开始逐渐走向这个总统集权那首相当然他是当选为正式大总统以后呢到 1914 年的 5 月呢出台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

那么这个中华民国约法它等于是抛弃了原来的南京的临时约法根据中华民国约法总统制就确立起来了但是袁世凯还不满足所以紧接着又修改总统选举法把总统的任期变为终身总统而且还可以指定他的继承者所以他实际上等于是在逐步的在划向帝制那为什么他会走上这条路呢

我觉得这当中的有几个因素可能是需要去特别考虑的那首先一个就是 1912 年以后虽然进入了共和国时代但是这个共和国时代呢在当时的许多人看来呢好像依然还是混乱不堪那么再一个情况呢就是当时国际局势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呢日本呢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那这个时候呢再加上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呢在战争初期呢是势如破竹

所以这就让国内有些人认为啊觉得中国应该呢像德国那样因为德国就当时还是君主制嘛还是君主制嘛来应对这个国际局势特别是应对日本的侵略是有这样的一种考虑在内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袁世凯本身他不具有民主共和思想而袁世凯的周围呢又有许多的政客和军人呢

怂恿他啊那么这些人呢大概有一种庞隆附奉啊这样的一些想法所以最后呢导致袁世凯呢逐步发现了华夏的帝制啊可是这东西怎么说呢就是为什么这个名义名称上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因为袁世凯当一个独裁的大总统他的手下不会有任何意见但一旦说要行帝制了那么啊

有的就装病了又立刻就跟他划清关系然后也有当然起兵反抗的有吗好像就是他手下好像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起兵反抗那个护国战争就属于这样的那就为什么这个民意独裁的大总统可以红线帝制就绝对不可以因为对于反对袁世凯人来说大家认为那个民意是袁世凯假到的民意

这是对于反对袁世凯成绩的人来说是这样的那事实上是不是假造的民意呢从事实来看的话肯定是有一部分人还是想回到过去的这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但是从袁世凯以及他的操作来说呢确实又有假造民意的这个事实存在

包括他们上推带书啊所谓的这个国民代表大会投票啊等等他实际上都是预想有意义的设计这个是后来是被揭露出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确实有假造民意的一面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顶格这本书里面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关于会议啊就是国民会议这个

想开国民会议开不成怎么开怎么选代表大家就在纠缠这些事情但是我也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是在

确定首都定在北京还是南京的时候他那个代表机构应该叫什么叫议会吧还是叫这 17 个省选出的那个代表先投票认为是可以去北京定都北京但是孙中山冲他们发了一顿脾气之后下午再投票就坚持在南京了我这么一看好像当时这个议会也

这个就是属于你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已经是属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就等于是实际上是等于是在清帝退位之后了那清帝退位之后因为在清帝退位的时候这个退位诏书它只是解决了一个退位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说这个共和政府将来南北统一的共和政府应该由谁来组织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解决那么这个首都应该在哪里呢这个就确定不下来那当然从南京临时政府的角度来讲他认为理所当然这个南北统一的临时政府应该是在南京临时政府的主导下来建立的所以呢当然以宋周商为首的一部分人他就认为当然这个首都就应该是在南京

但是没想到这个问题呢很复杂因为有一些人呢还认为这个首都应该是在北京所以在南京临时参议院第一次投票的时候呢投票出来的结果首都就是在北京那么这个是不符合这个宋哲山等人的这个主张的所以宋哲山要求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再次进行投票

那第二次投票的结果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首都是要在这个南京了这样的一个反复呢当时是有一些人批评的觉得这好像是这么重大的事情好像是儿戏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实际上是总统制

就是南京历史事务实行的总统制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松州商把这个议案退回去要求重新讨论重新投票是符合规定的他有这个权利来这样去做当然最后虽然说是投票的结果又回到了首都定在南京可是因为袁世凯这方面他有很多的困难

所以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定读在北京了我也看过一本书好像叫民主政治的困境他就讨论的是 1914 到 1949 历届我们的国民议会的这个为什么失效啊讨论的这么一个问题讨论的一个民主政治的困境这么一个问题那我在读鼎格的时候也总有这种感觉就是虽然大家都在想

谈这个会议啊想谈选举法等等但是好像真正能够代表民意的这个会议或者是代表民意的议员是没法选出来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个就是不同的势力它的理解不一样啊你比如说你从这个南方革命当然的或者是共和主义的角度来讲的话

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觉得很简单他认为你看武汉起义办法以后很快在一个月内就 14 个省宣布独立了这不就意味着说共和是大势所趋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你要召开一个会议的话那只要有各省的代表参加就可以了每个省大概有一到三个人参加他就可以了是吧因为在全国的二十几个省里面已经有 14 个省已经宣布独立了吗是吧所以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啊

但是对于反对共和的人或者说是倾向于君主立宪的人来说像袁世凯这样的人他就不这么想他说中国的国体由君主制变为共和制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就有一些省份的几十个代表就能够决定呢所以这就是双方的风气所在所以在召集国民会议的问题上双方的这个风气就体现得很明显那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

他就想国民会议可以啊那就每个省派三个代表法皇为这个若干区总共是 24 个区总共有 72 个代表这就可以决定了是吧在这 72 个代表里面呢革命党人觉得你看我 14 个省里已经是宣布独立了不管你怎么投我都是张又世的我都是多数对但是袁世凯不这么想袁世凯说你这个人数太少了不能够代表民意所以最好是每个县都有个代表

那如果这样算来的话那全国大概有 2000 个左右的选然后还有一些是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把这些代表细算下来的话那最后的投票结果还不知道会是怎么样所以袁世凯他是这样的主张当然这背后有他自己的判算他就希望说最后投票的结果呢

还应该是君主立宪至少是应该是出现一个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南风上下的这样一种情况那这个时候就可能就多了一种选择

这个南北双方在边打边合啊不断在推迟这个这个停战协议的这么一个状态下那个孙中山忽然在 1912 年 1 月 1 号下午他前几天刚到了上海然后就 1 月 1 号下午就到了南京然后晚上 11 点就在应该那时候还叫两江总组吧哎 两江总统衙门里面就开始宣布啊宣布就任林时大总统了

那一直有一个说法说孙中山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人他一定要赶在 1 月 1 号元旦这一天宣告这个民国的成立当这个总统是这样吗他下午 5 点到这个晚上 11 点之间这几个小时为什么什么事耽搁了他这段历史呢可能不同的材料记载可能不太一样啊首先是他到了南京之后呢他首先有个入城的仪式

这个入城的议事呢大概就因为当时的欢迎他的很热烈啊所以这个入城议事可能就花了比较长的时间然后呢才到了这个总统府也就是原来的两江总督的衙门到了总统府以后紧接着下来呢就是宣誓就职那这个时间点呢记载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时候是九点有的时候是十点那么十一点是什么呢十一点是宋如山开始召集一个会议

这个会议呢主要是商量就是各部的这个主要人选问题因为第二天呢需要公布所以这个会议呢在 11 点的时候召开来确定究竟怎么来选择各部的人选问题所以中间大概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些事情但是也有很多材料里面我看到说在现革命之前这个孙中山已经有点怎么说呢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发动起义他的钱和影响力都在下降

但是是不是这样我先问是不是这样然后再问呢就是为什么他一年 12 月 25 号回到国内之后就立刻就那么多人的支持他就立刻能成为总统就是这个他的这个号召力从何而来就在现在来说我们有社交媒体啊有这个媒体这么发达在当时报纸杂志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他这个当这个总统有民意基础吗

那宋世上带的这个影响力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作为这个革命的先驱这点是大家都认可的但是从他的具体影响来看的话那我们可以看到就是特别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他是任总理实际上是革命党的最高领导人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同盟会他本身的内部矛盾存储

表面上当然大家都是支持宋哲山的这是一点需要注意再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什么就是同盟会成立前后宋哲山就已经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发动武装起义这个应该是首先从两广开始他认为两广是有基础的

过去有太平天国此外还包括那个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会党什么等等所以他认为这个发动革命应该是从两广开始但是到后来呢有一些人就认为这个革命应该在长江流域像宗教人这样的应该是在长江流域所以后来成立一个同盟会中部总会所以实际上后来的长江流域的革命的话特别是湖北这一带啊

与黄行宋教人等人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宋正上呢主要是他海外去筹款啊什么等等的啊做这样的一些事情那即使这样的话在武商期爆发之后那么后来大家想到的临时大总统还是需要宋正上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当时 14 个省独立之后啊当时曾经组织了一个独立各省的代表会议

这个会议上大家就是想要选出来一个能够代表独立个性的这么一个首领人物但是无论是林安峰也好还是黄庆也好实际上都难以服众因为在革命党内部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难以服众所以最后的时间大家还是觉得孙中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对袁世凯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吗他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这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共和主义者他们或者说革命党人他建立南京历史政府首先是因为独立各省的需要因为在 14 个省独立以后他的确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所以南京历史政府首先是在这样的一种考虑下的

才出现的啊并不是说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个建立啊就是为了故意给袁世凯啊给南北议和制造障碍不是这样一个意思啊

但是从袁世凯的角度来讲的话南京领事政府的出现对他来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对他掌握全国的统治权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袁世凯就改变了南北议和的一个策略这个地方我觉得特别关键就是过去一般的说法就认为说南京领事政府建立以后袁世凯就加紧逼迫新地退位但是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材料其实可以证明袁世凯这个时候的策略并不是逼迫清军退位而是转而对付南京理事政府他觉得南京理事政府是个障碍所以在接下来的南北议和当中他就想方设法要取消南京理事政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南北议和的时间就拉长了而且中间出现了很多的波折

我们盘一下这个大盘子这 14 个省有点太复杂我们先不说那当时还维持清廷统治的应该是东三省直隶河南

对还有山东呢是开始宣布独立然后很快又回来了取消独立了另外还有就是西北的一些地区那西北当然西北的陕西是宣布独立了陕西山西呢沿西山那边山西是宣布独立了北方有两个省宣布独立一个就是陕西省一个就是山西省山西都还在打袁世凯还派兵打过山西还在打对是吧因为这些地方比如像山东啊像直隶啊像河南啊

本来就是属于袁世凯的原来的地盘他原来做直立总督的时候他的势力范围影响下的地方东三省更是这个东三省是因为秦王朝的龙兴之地所以当然他是最后才赞同共和的我注意到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这本书是一个以袁世凯为主角的一本书以前好像以袁世凯为主角的不多见

袁世凯是一个很有势力的这么一个人物在当时呢好像每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人来说那袁世凯就是这边打一打再拉一拉然后对清廷再逼一逼好像这个事处理起来也并不难但看您这本书能看出来哇这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一个工程这事情到底复杂在哪对袁世凯来说嗯

他既要照顾到清廷还要照顾到革命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整个这段历史我觉得研究起来最大的难度其实就是袁世凯怎么想他的诉求是什么其实这个是这段历史里面难度最大的

过去的研究呢当然主要是从革命党的角度去研究这段历史但是呢袁世凯也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是袁世凯在这样的一个大编剧当中他究竟是怎么考虑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实际上是我自己认为其实并没有讲太清楚就没法知道他的心理活动过去我们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哎

有一种说法呢就是比较早的一些说法呢就认为袁世凯在面临这样一个变局的时候一开始他就想帝制自为他就想当皇帝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个窃国大道的说法说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想帝制自为那么这个实际上是因为后来袁世凯确实想要当皇帝嘛

所以大家就回头去看辛亥这段历史就认为你看他一开始就想当皇帝所以后来果然他就要想当皇帝了是这样来的一个认识啊

然后呢大概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开始吧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你看袁世凯他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从主张君主立下到民主共和的这样一个转变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看法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看法呢因为袁世凯确实他最后是清帝退位了他自己做了共和国的总统吧

所以这不就证明他经历了一个从君主立上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吗但是我觉得这种看法也有问题是因为大家看他他确实是当了共和国的总统了所以就认为他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变所以实际上等于是这个从结果推导出来的

但是现在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后来他想当皇帝或者说后来他做了共和国的总统抛开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按照历史的演变顺序从前到后去仔仔细细研究这段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段历史其实并不像我们过去理解的那么简单

袁世凯真正的诉求呢其实是想要保留清朝皇帝同时他自己又能够掌握大权那他实际上是想达到一种虚军共和的这样的一个目的那你想达到虚军共和的目的呢这里面就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面对革命党革命党是无论如何是不能够保留君主的哪怕是虚军也不允许保留那么对于清朝政府来说的话

徐军共和清朝的一些王公贵族他能不能够接受也是一个问题所以的话在这两个方面呢袁世凯实际上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是一些贵族的作案另一方面是革命党人的反对所以这段历史的复杂就在这里了您书中有一段是写袁世凯要决定是不是离开北京逃到天津去因为他感受到这个北京的暗杀气氛比较浓厚是吧

有这么一段但实际上袁世凯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因为他发现这个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以后呢袁世凯有一个策略他的策略就是什么就是说他自己也要建立一个政府因为他是不可能认同南京临时政府他要建一个天津政府他想把这个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同时都抛开然后他自己建立一个这个临时共和政府这是他的一个真正的想法但是没有能够实行嗯

我看到一个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评价大概就是袁世自身袁不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何在以为一切人类通性为见白刃而战利见黄金则膜外

我拿着这两样东西临天下何求而不得见白刃而战利见黄金而膜拜白金诱惑于前白刃威胁在后有点像这个胡萝卜与大蚌这样但是有时候听着好像哇

有这两样东西人家说一个人有实力有实力好像就是这两样东西嘛能借到钱袁世凯当年能借到钱有钱然后有北洋军队那您怎么看梁启超对袁世凯的这句评价我是比较认同梁启超的这个评价的那么袁世凯他看中的是什么呢他看中的是权谋权力还有实力

他看中的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也是晚清政治说大一点可能是君主时代政治的一个特点君主时代政治的特点

但是呢现在的问题是什么进入民国了民国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是一个政党时代是一个组织时代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的话个人实际上应该是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政党服从于法律的可是就这样来说袁世凯就做不到了他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他的身子已经进入民国了可他脑袋还停留在君主时代所以他还是喜欢使用全毛

凭借自己的实力使用权谋所以在民国初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这个记者政论记者叫黄咬庸这个黄咬庸呢他就用了一个词来描述袁世凯的一些作为他这个词叫做什么叫做动假术就是袁世凯他怎么样来利用权谋通过自己的运筹来摆脱政党也好法律也好对他自己权力的一个约束

所以袁世凯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啊

所以梁启超他的这个评价实际上就反映了袁世凯的这样的一个特点您刚才说到这个名词二次革命这个我们也上学的时候都知道那这个二次革命是不是直接就跟宋教仁被杀案有关呢从时间点上来说因为二次革命是在宋教仁被刺以后发生的所以大家很容易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因果关系对很容易就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出不简单啊也就是说二次革命实际上他并不是为了给宋教人报私仇他不是这样一个关系二次革命实际上是清帝退位以后进入民国以来国民党和袁世凯之间各种矛盾积累的一个结果他不是为了只是为了给这个宋教人报私仇啊

那么在进入民国以后国民党和袁世凯之间的这个斗争矛盾越来越激烈但他有个趋势就是什么呢这个趋势就是因为袁世凯掌握着权力

所以国民党逐渐被描画为所谓的暴民而且在宋江人案发生以后袁世凯派了大批的军队进入湖北湖北是副总统林洋红所在的地方进入湖北直接给长江流域的国民党人造成了威胁所以二次革命实际上它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被迫发起的

所以我们今天有很多人批评二次革命说这个革命当然动不动就要这个要武力斗争但实际上二次革命是被爆发起的一个革命

这就要涉及到上老师的另外一本书叫《宋案重审》上老师刚才也跟我强调这个宋案重审是宋案而不是次宋案这俩是有关系但不能把它等同成一件事情是这样吗是这样因为这个宋案它应该是包括若干个环节或者是若干案情

而这个宋教授被刺呢只是其中一个案情而且是最后一个案情那在宋教授被刺之前呢还有好几个案情你比如首先是收服共进会实际上就是袁世凯方面收买了这个应亏城那就是原来的青帮后来改了个名字叫做共进会首先是这一个环节再一个环节呢接下来就是调查这个国民党在上海国民党的激进派

在上海发起的叫做欢迎国会团这个欢迎国会团就是国民党中有一些激进的人想把这个国会议员迎接到上海或者南京去开会因为首都已经定在北京了那么国民党激进派的这样一种动作实际上对于袁世凯来说是一种威胁所以袁世凯就派人去调查那么派去的人就

就是红十祖然后红十祖呢就和这个在上海的应魁城一起合作来调查这个欢迎国会团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呢我们看到红十祖和应魁城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了那么这个欢迎国会团的事情大概调查有了个眉目之后呢紧接下来呢这个红十祖和应魁城就开始进一步的商量怎么去对付国民党那么接下来的案情呢你比如说就包括什么呢他们帮着袁世凯说怎么样能够

收买议员啊收买国民党的报纸啊最后宣传呢制定一部总统制的宪法

这个就是针对临时约法了总统制的想法然后他们还有一些环节比如说怎么样能够搞一些材料来丑化国民党的领袖等等所有这些环节都是为了用一种不法的手段来对付国民党人所以这些环节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那么只有搞清楚这些以后然后我们才能够知道它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最后导致宋教人被厮杀的

所以简单来说呢就是等于是送案呢它是不等于是送案的那过去我们对于宋教仁被刺的研究呢主要是孤立的来研究宋教仁被刺这个事情本身而不花大力气呢去研究宋教仁被刺之前的这样各个案情那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宋教仁被刺当然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上老师这两本书呢你都可以把它当成学术著作来看肯定啊

这个就是学术著作但也可以把它当成我觉得也可以当成小说来看因为里面有很多情节是

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顶格里面写到张寿曾兵舰然后让清市宣布了 19 条然后书里面提到一个情节很有意思 1911 年 12 月保定军校的廖宇春和云南都练公所的晋云鹏是吧在京汉铁路上相逢这俩人都是军人啊

当然上老师的讲的是很客观的这个描述这是我脑子里面就老有画面感就是俩军人在火车上碰面了然后俩人喝着酒没准聊着聊着就是说南军赞成推援北军赞成共和这事就成了然后俩人就分别游说南军北军

很有画面感啊您怎么看就是在南北河滩中这个军人他们的声音啊到底是怎么样是不是清帝退位也跟段祺瑞等人这几十个将领发起这个啊支持共和的这个通电有关啊跟赵宇春和这个金云峰的这个事情呢过去也有人注意啊

但是大家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相关的材料主要是廖宇春自己后来留下一部书实际上是日记题的他就一天一天记书包括从开始他们怎么在火山上遇见然后就开始讨论当时的大事双方就觉得应该怎么怎么样就像刚才你讲的说北军要赞成共和南军要推援如果是这两方面能达成一致的话

那么这个大势就定了所以当时他们有这样的一种认识而现在很快就付诸行动他们这个行动呢就是一个首先派人到上海去同这个民军总司令皇行的代表

进行商讨那就当然就是希望民族能够支持袁世凯那么这一点是很快就达成这个一致了因为黄兴登呢本来从这个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不久就已经有这种想法就是支持袁世凯主要袁世凯赞同共和所以很快就达成一致了然后呢他们又跑到武汉

去见这个清军的帝军的统帅段祺瑞征求段祺瑞的意思段祺瑞也同意了所以这样一来看南军和北军的主要的这个军队都赞同他们的主张然后接着呢他们又回到北京去劝袁世凯赞同共和这个时候就比较复杂了因为廖雄也好郡英鹏也好他们所讲的这个共和呢看起来好像是指的民主共和但是袁世凯脑子里面所想的呢

还是想保留君主他所想的其实还是徐军共和所以呢就是等于是廖宇春靖云峰等人呢在劝述袁世凯赞同共和这件事情上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呢和袁世凯的想法其实也是有点距离的 1912 年 2 月 12 号的清帝退位那这个最后压倒他的那个稻草或者是

促使他别搞什么虚军共和他肯定要接受这个民主共和这个最关键的这一步是什么呢这个实际上就是双方在谈判桌上双方的教练那当然是从南方的角度来讲他是绝对不会承认保留军事的包括虚军也不能够保留的

那袁世凯的话他的这个态度很重要他的态度是这样的就是说这个君主倒就需要不需要保留呢从他主观上来说呢他是认为是保留君主是比较有利的但是如果说最后说这个君主不能保留了该怎么办呢他认为这个事情应该由皇族自己来决定而不是由他来决定他就认为他自己是一个内阁总理大臣他只负责国家行政

至于说这个国体的变更也就是说这个要不要保留君主这个问题不是他的职权范围的事情这个应该由皇室自己来做决定所以这个呢就和过去我们所讲的袁世凯好像很积极的要逼迫清帝退位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清朝皇帝退位前一天一天两天吧就是在 2 月 10 号这个时候袁世凯还在帮着清廷

想方设法最后的优待条件里边诏书里面要避免使用什么像训威这样的一些词语他还在做这样的事情那最后当然是因为什么除了这个南方的坚决要求之外还有其他的各方势力共同施压

这个时候才接受了袁世凯才接受了当然南方代表武廷发他想了个办法他说你既然不接受训卫那我换一个词叫做辞卫训卫的话好像是你被迫退位辞卫的话好像就有点我主动让出这个军卫来好像给了他一个很体面的一个台阶那最后的话秦廷是接受了这样一个提法就是辞卫

所以在最后的犹太条件里面他用的是慈魏这样的一个词可是对荣誉皇太后和那个小的宣统来说这个压力是通过袁世凯传递过来的除了袁世凯并没有别的人进到宫里面跟他们说这件事情是吧当然袁世凯他自己他认为他自己的一个作用就是

把南方的遗见传达给龙渝皇太后他认为他的这个作用至于说是你逊位不逊位那就是由你来你皇室来做决定但是皇室的情况是什么样呢皇室的情况等于是到了最后阶段的时候很多王公贵族都已经四散而逃了所以到最后想要召集起一个御前会议都很困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话那龙渝皇太后最后也就做决定了由他自己做决定了

好啊 1913 年 2 月份的时候这荣誉皇太后就死了您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共和这个概念接受起来容易吗在当时 1912 年 1913 年这个时候当然是不容易的啊因为不容易啊所以很多人其实是没有真正接受也正因为这样的话实际上很快啊 1913 年 1914 年到 1915 年就开始陆陆续续就有一些人又开始哎

主张要回到帝制时代大家就认为说西安革命的时候我们过去由君主国家变为一个共和国家这个好像太仓促了出现这么一种东西好像太仓促了那现在呢你进入共和了是可是发现进入共和时代以后呢好像这个国家的状况并没有比这个前清的时候好多少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反思了就觉得好像有君主道共和这个好像过于残粗了那有些人就开始主张又想要回到这个帝制了包括清史他有复辟的这个苗头那么紧接着袁世凯自己也想要复辟帝制

但是人们说到这个南北河谈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总觉得啊我们避免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一个内战可是我再回头看的时候好像觉得好像这个袁世凯跟革命党这边他们有一个可以共同欺负的一个对象就是把这个孤儿寡母龙威王太后的孤儿寡母给欺负掉就可以了大家都有一个这么一个共同诉求但后来的情况

在袁世凯活着的时候北洋军阀还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稳定的这么一个结构但死了之后这一段就对于我们这些在上学书读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就完全记不住了就已经乱了什么北洋军阀时期然后

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国民党一大北伐等等就乱成一锅粥了但是有一个线索就是大家都认定的就好像说大家就都相信枪杆子的力量了为什么大家就到后来就没有谈话的余地了呢战争不断嘛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是有三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一直在努力解决的过程当中啊

那一个问题呢就是民主与独裁的问题或者是共和与专制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就是分裂与统一的问题再一个还有就是反对外来侵略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始终面临的三个问题你比如说二次革命它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一个共和和专制的问题

那国民党人要共和反对袁世凯的这个独裁统治所以才会有这个二次革命那当然二次革命失败了袁世凯建立了他自己的统治而且是基本上是统一了全国的但是等到袁世凯死了以后呢就出现了这个军法割据的局面那么在这个局面下呢不但共和与专制的问题或者民主与独裁的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又出现了一个分裂与统一的问题你比如从宗教上的角度来讲的话他当然首相关注的是民主与独裁的问题所以他会有这个复法运动复法战争他就是要维护这个隶属业法但是从段区的角度来讲呢他所关心的是什么呢是分裂与统一的问题他希望通过武力来统一全国

但是对一些地方军阀来说呢他又想通过武力来对抗武力统一所以这部分力量呢在某一阶段就和这个松之上这一派主张复法的这一派力量就结合起来了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那除此之外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问题实际上这个就与反对外来侵略有关系了这个问题始终是存在的

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个蔡东方从这个两汉演义开始写一直写到民国演义虽然他是一个小说但是蔡东方他正好就是民国时期的人那么是否他的那个写的民国演义就能代表说当时知识分子对民国历史材料的掌握呢这民国演义它的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嗯

从他所利用的材料来看的话包括正式的一些材料比如清朝官方的材料报刊资料啊也包括一些野式的材料大体上当时的知识分子所能够看到的主要就是这些材料了啊

它的影响大呢就是除了一个材料还比较丰富以外呢最主要的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它的这个史观呢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史观这个呢恰恰是符合一百多年来我们关于这个民国史叙述的一个主流的所以它的影响会非常大但是它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也就在以民国人写民国的历史就当时写当时的历史的话

实际上有很多材料他其实是看不到的很多地球的材料他其实是看不到的而且对他所能够看到的材料呢也缺少一些变为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什么呢他在解释材料的时候呢比较看重的是这个从这个道德的角度从全模的角度去解释这个历史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呢可能在客观性上呢就会有所欠缺了

但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毕竟它是小说它不是一个学术著作好谢谢谢谢上老师再向各位听众推荐一下上老师的顶格和宋案重审这两本书是学术著作但是呢看起来跟小说一样非常好看谢谢上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