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

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

2024/12/25
logo of podcast 跑题大会

跑题大会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老潘
马皑
Topics
马皑教授:就人性善恶问题,生物学角度上,人为了生存会表现出自私,这可以看作是本善;但从社会学角度,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本恶。社会化是人适应社会的过程,法律的建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并非单纯从人性善恶出发。瓶子逃生游戏实验表明,人们在面临困境时,会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通过社会规则和合作,可以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个人利益的相对最大化。中国孩子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利他行为,与儒家文化有关。 关于暴力和攻击性,马教授认为这并非人类的本能,而是人类谋生手段和自然行为,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采取各种方式,包括暴力和攻击,以获取权力和资源。犯罪是个人或小团体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实施的违法行为,与政治因素有关的犯罪行为,则需要从政治层面进行分析。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关注犯罪的微观层面,即犯罪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破案、矫正罪犯等方面。 关于遗传因素对犯罪的影响,马教授指出,遗传因素会增加个体犯罪的风险,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先天性暴力倾向、攻击性、低共情能力、低自控能力等特质,会增加个体犯罪风险。产前因素(如母亲吸烟、饮酒等)和出生后的大脑损伤等,也会增加个体犯罪风险。但马教授强调,没有天生罪犯,后天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影响更大。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马教授认为,现代年轻人的育儿观与上一代存在差异,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分层等因素,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矫正,需要从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心理学在矫正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潘采夫:与马皑教授探讨了人性本善本恶、法律存在基础、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地位、遗传与环境对犯罪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犯罪心理的成因、犯罪行为的特征以及犯罪心理学的应用。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犯罪心理学对于破案如此重要?

犯罪心理学通过挖掘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帮助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人会在特定情况下犯罪,还通过总结规律来辅助现场分析和罪犯矫治。这对于提高破案效率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地位是什么?

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犯罪行为。犯罪学包括多个视角,如犯罪社会学、犯罪经济学、犯罪人类学和犯罪生物学等,而犯罪心理学在解释犯罪动机和行为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为什么说法律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

法律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单纯地从人性的善或恶来考虑。法律通过规范行为,使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能够通过群体的相对利益最大化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法律更多地关注秩序和公平,而不是单纯的人性。

犯罪心理学家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案件?

犯罪心理学家通常在案件陷入僵局、需要深入分析犯罪动机和行为模式时介入。他们通过总结规律和提出假设,帮助侦查人员找到新的突破点。尤其是在疑难杂症和复杂案件中,犯罪心理学家的介入尤为重要。

为什么说犯罪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与社会环境有关?

犯罪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虽然有些人天生具有较高的暴力倾向,但良好的后天环境可以显著降低犯罪风险。因此,理解和预防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和社会因素。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成为全球难题?

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和教育方式等都对青少年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此外,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争议,既要保护他们的权益,又要防止再犯。

为什么有些犯罪分子在逃亡多年后没有忏悔?

犯罪分子在逃亡过程中,可能因为成功逃避法律制裁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而不是内疚感。这种心理状态使他们继续逃避,甚至在新的生活中感到满足。因此,忏悔并非所有逃犯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内容可能对犯罪有影响?

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内容可能对观众产生模仿效应,尤其是对青少年。这种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更为显著,因为暴力内容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被模仿。因此,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内容需要谨慎处理,以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Chapters
本期节目邀请马皑教授讲解犯罪心理学,探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以及法律的起源。节目通过瓶子逃生游戏实验,阐述法律建立秩序、分配资源的本质,而非简单地基于人性善恶。
  •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
  • 瓶子逃生游戏实验说明法律建立秩序的本质
  • 人性本善本恶取决于所用标准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潘采夫 嘉宾:马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内法律心理学、犯罪与刑事司法心理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著有《犯罪研究之我见》《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作用》《犯罪中的理性与非理性》等。权威教材《犯罪心理学》第12版由马皑率领24位犯罪学领域学者翻译而成。 罗翔老师说过:我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幽暗、更邪恶、更败坏、更堕落,永远不要对人性的幽暗保持乐观。每一个张三的背后都有冰山下不为人知的犯罪心理,了解犯罪心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处理张三的犯罪行为,并警惕我们自己内心的张三。 窥探隐秘幽微的人性,远离无处不在的伤害,人人都该学点犯罪心理学,这一本就够啦!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马皑教授来深度剖析到底什么是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