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17 对话法国作家冯金诺斯:文学允许我"不忠"地生活

217 对话法国作家冯金诺斯:文学允许我"不忠"地生活

2024/12/19
logo of podcast  跳岛FM

跳岛FM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何润哲:就访谈内容进行提问和引导,探讨冯金诺斯作品中体现的创作理念、主题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大卫·冯金诺斯: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创作理念,以及对虚构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爱情、记忆与回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主角,文学创作是一种游戏,也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他探讨了爱情的流动性,以及在当下如何书写浪漫;他分享了创作《夏洛特》和《退稿图书馆》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以及对被遗忘的艺术家和作品的思考;他还谈到了记忆的本质,以及现代影像记录对记忆的影响;最后,他还分享了自己对名字的独特见解。 何润哲:就访谈内容进行提问和引导,探讨冯金诺斯作品中体现的创作理念、主题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大卫·冯金诺斯: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创作理念,以及对虚构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爱情、记忆与回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主角,文学创作是一种游戏,也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他探讨了爱情的流动性,以及在当下如何书写浪漫;他分享了创作《夏洛特》和《退稿图书馆》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以及对被遗忘的艺术家和作品的思考;他还谈到了记忆的本质,以及现代影像记录对记忆的影响;最后,他还分享了自己对名字的独特见解。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冯金诺斯认为文学是某种形式的不忠?

冯金诺斯认为文学允许他过一种“不忠”的生活,因为他写过很多书,有时感觉自己过着多重生活,仿佛在远方生活。他觉得文学是一种自由,可以让他体验不同的生活和情感。

冯金诺斯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爱情题材的衰退?

冯金诺斯认为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爱情小说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工业糖精”式的甜宠剧。他指出,浪漫故事在法国也被认为有点俗气,但他自己并不刻意避免浪漫主义,而是喜欢生活中的诗意和温柔,同时也不排斥讽刺和辛辣的表达。

冯金诺斯为什么选择虚构的方式来重述夏洛特·萨洛蒙的一生?

冯金诺斯被夏洛特·萨洛蒙的作品深深震撼,感受到她的创造力、智慧和勇气。他认为自己无法完全了解她的生活,因此选择通过情感史的方式来重构她的一生,讲述她可能的感受和经历。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夏洛特的,也是关于他对她的爱的表达。

《退稿图书馆》如何反映了冯金诺斯对被遗忘作品的兴趣?

冯金诺斯在写完《夏洛特》后,原本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本书,但后来读到一本关于停止写作的作家的书,发现了“退稿图书馆”的存在,这重新点燃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认为这两本书虽然不同,但都在探讨被遗忘的创作者和作品,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执念。

冯金诺斯如何看待现代影像记录对记忆的影响?

冯金诺斯认为,现代人通过手机和相机随时记录生活,记忆变得有据可循,但也容易遗忘。他指出,虽然精确的记录是一种美好,但对于怀旧的人来说,这种过度记录可能是一种折磨,因为记忆变得过于依赖图像和视频。

冯金诺斯为什么对名字有特殊的兴趣?

冯金诺斯认为名字对人物的行为和氛围有重要影响。他花很多时间为人名挑选名字,因为他相信名字的发音会制造出不同的氛围,影响人物的行为方式。他认为名字与人的性格和行为有某种关联。

Chapters
探讨大卫·冯金诺斯创作中日常生活与小说的互动关系,以及灵感枯竭的体验。他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并通过《马丁一家》这一作品进行文学实验,探索虚构与现实的界限。
  • 冯金诺斯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说主角
  • 《马丁一家》探讨了日常生活与小说的互动关系
  • 作者的创作过程如同一种文学游戏,不断反思文学的本质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 「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 特别企划,用6期节目带领中文听众领略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作为整个系列的收官之作,本期节目迎来了首位来岛上作客的法国作家—— 大卫·冯金诺斯。

被誉为巴黎的"伍迪·艾伦",冯金诺斯身负电影导演与百万畅销书作家两大头衔,如今已有五本作品被译为中文。在本次对谈中,主播何润哲将与他一起,沿着他的文学创作脉络,探究虚构与纪实,小说与生活之间微妙而隽永的联结。

生活之上,为什么还需要小说? 冯金诺斯的创作充满变化,如同一场漫无目的的文学游戏。他落笔轻盈,却始终不忘探索创作的本质。他化身成《马丁一家》中灵感枯竭的小说家,随机选择路人作主角;他建起一座《退稿图书馆》,以"书之书"的形态拷问着人与文学间的关联;他多方收集材料,为天才艺术家《夏洛特》重述一段情感史。他始终在追问:身为创作者,该如何游走与现实与想象之间?生活与文学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联?

《微妙》与《回忆》让我们看到他创作的更多面向:人物情感的隐秘辗转,他人与自我生命的互相照见……他写文学,也写生活,因为对他来说,“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说”。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停滞不前,不如去小说里看看,答案也许就在那里。

法兰西特派-嘉宾简介.png法兰西特派-嘉宾简介1.png 【时间轴】 03:08 冯金诺斯的阅读习惯:冬天和夏天读不一样的书! 05:25 《马丁一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本小说? 10:35 非典型的浪漫爱情故事《微妙》——人应如何与意外相处? 14:07 为什么说“文学是某种形式的不忠”? 15:30 爱情故事过时了吗?如何在当下书写浪漫? 17:14 《夏洛特》:想象如何重构艺术家的真实生命? 23:01 《退稿图书馆》:金钱将会怎样影响我们与文学的关系? 26:52 《回忆》:如何借助他人的记忆,理解自己的生活? 29:52 现代影像记录的便利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吗? 31:28 冯金诺斯对人名的研究大揭秘

【节目中提到的】

  • 书籍 《微妙》《夏洛特》《回忆录》《退稿图书馆》《马丁一家》[法] 大卫·冯金诺斯

  • 人物 路易斯·菲利普·米肖,魁北克作家。年轻时曾因脑瘫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手术。现已出版奇幻文学作品《新魔法》。 卢基诺·维斯孔蒂,意大利电影与舞台剧导演,代表作有《魂断威尼斯》《诸神的黄昏》等。 夏洛特·萨洛蒙,犹太裔德国画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图像小说《人生?如戏?》。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小说家,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暗夜街》等。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文学批评家,1968年成为首位日本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雪国》《古都》等。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夜》《向日葵》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裔法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德语小说家。代表作有《城堡》《变形记》等。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ylovich Dostoyevskiy),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 影视 《魂断威尼斯》

【出品方】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Viann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茄汁鱼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