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倦怠社会》:我累了,我想拥有无所事事的一天

《倦怠社会》:我累了,我想拥有无所事事的一天

2024/12/16
logo of podcast 轻刀快马

轻刀快马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功绩社会,认为其通过肯定性的自我压榨导致了普遍的焦虑和倦怠,这与福柯的规训社会模型有所不同。功绩社会以健身房、办公楼等为代表,强调个体通过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这种自我压榨最终导致了抑郁症和厌世情绪的产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功绩社会导致了“他者”的消失,个体将大部分精力投射到自身,导致亲密关系的疏离和爱欲之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韩炳哲提出要重新找回“神圣时间”,区分神圣与世俗,摆脱对工作和绩效的奴役,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超越倦怠的时刻。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我们总是沉浸在难以摆脱的倦怠感之中?

韩炳哲认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由神经元主导的精神疾病时代,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这些疾病不是由外部的否定性导致,而是由过度的肯定性引发,导致人们陷入孤独和疏离,从而产生倦怠感。

为什么越是努力,越是达成所谓的优绩,越是感觉到内心的虚无和恐慌?

韩炳哲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肯定性的社会,人们被告知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人,这种过度的积极性导致了过度的刺激和信息过载,从而改变了我们的注意力结构,使我们感到虚无和恐慌。

为什么在地铁上、电梯里、餐桌旁,我们只要站住/坐住不动就想拿出手机来刷一刷?

韩炳哲认为,现代社会的过度积极性导致了人们无法忍受无聊,从而通过不断刷手机来填补空虚。这种行为反映了现代人对深度无聊的逃避,而深度无聊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基因实验室,这些空间如何构成了韩炳哲所谓的功绩社会?

韩炳哲认为,这些空间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肯定性场景,如健身房代表自律和健康,办公楼代表职场成功,银行代表金融杠杆,机场代表全球旅行,购物中心代表消费主义,基因实验室代表基因编辑。这些空间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成就和绩效,从而构成了功绩社会。

为什么在韩炳哲看来,福柯关于规训社会的描述已经不再适用?

韩炳哲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从规训社会转变为功绩社会。规训社会是由否定性主导,如医院、疯人院、监狱等机构的围墙分割正常与异常。而功绩社会则是由肯定性主导,如健身房、办公楼、银行等空间鼓励人们不断追求成就和绩效,不再依赖外在的强制。

为什么在今天,人们越来越难进入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之中?

韩炳哲认为,现代社会的自恋情结和利比多的分散导致了他者的消失。人们将大部分能量投射到自身,而与他人的关系变得短暂和肤浅,从而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为什么重新找回‘神圣时间’意味着什么?

韩炳哲认为,神圣时间是指通过宗教仪式和庆典区分的特殊时刻,与世俗时间不同,神圣时间是永恒的,不受生产性和均质化的时间观念影响。重新找回神圣时间意味着摆脱工作和绩效的奴役,恢复生活的意义和深度。

Chapters
本章探讨了韩炳哲《倦怠社会》一书的核心论点,即现代社会已从福柯所描述的“规训社会”转变为“功绩社会”,并由此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
  • 现代社会是“功绩社会”,而非福柯所描述的“规训社会”。
  • 功绩社会以肯定性为主导,强调个体积极性和自我实现。
  • 功绩社会导致了新的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和厌世情绪。

Shownotes Transcript

各位好 欢迎大家收听本周的青岛快马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韩炳哲的《倦怠社会》本期节目由全球营养补给工厂架先驱营养工厂赞助播出推荐保健品我们是非常谨慎的因为搞不好就塌房了所以在做这一期节目之前我们其实是专门做了一轮文献综述营养工厂的拳头产品是 NMN 也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

NMN 是什么呢 NMN 是一款经过广泛验证的具有抗衰老功效的营养补剂

而 NMN 抗衰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人体内的 NAD 加的水平在 Google Scholar 上面我们可以找到上半篇讨论 NAD 加和衰老和神经性的这种推行性疾病比如说帕金森比如说阿尔兹海默之间的关系包括 Nature Science Cell 等等这些在内的学术顶刊上面都曾经发表过相关主题的研究被引用量也超过千次

NAD+是人体当中本来就有的一种腹霉存在在每个细胞当中在 25 岁前后达到巅峰之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逐渐的流逝你能够想象到的所有的跟衰老相关的这些表现比如说精力下降睡眠变差白发皱纹皮肤松弛等等都和身体当中的 NAD+持续减少有关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 NMN 就是 NAD+的生物合成前提可以通过酶的作用直接转化为 NAD+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 NMN 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里面的抗衰明星几乎总是跟富豪跟名流的抗衰神话联系在一起那么 NMN 是不是很贵很贵市场同类产品一瓶 30 粒均价在 800 到 2000 块钱

但是呢其实也不贵因为工厂的成本其实只要 49 块 5 那在这个基础上面加上关税运费仓储和打包以及每瓶 10 块钱的服务费营养工厂的 NMN 每瓶只要 95 块钱

同样是 30 里一个月的量其实我们不想用一种非常慷慨激昂的语气说营养工厂给大家把 NMN 的价格打下来了因为在今天过分强调低价显然这个不是什么好事但是我们相信好的商业应该是过硬的产品力加上合理的利润率而这一点也正是营养工厂这个品牌创立的初心从今年春节开始到现在

营养工厂已经售出了超过 100 万例 NMN 睡眠有明显改善经历好了很多性价比超高是用户最普遍的反馈另外多说一句营养工厂的创始人之一朱孝慕对就是那个朱孝慕就是那个跟老罗一起做锤子手机然后在交个朋友直播的朱孝慕我个人很喜欢朱孝慕然后他也开了自己的播客名字就叫朱孝慕的播客

推荐大家可以去听一下他的第二期节目叫顶级有钱人怎么抗衰盘点他们自用的饮食运动睡眠情绪和补给清单里面有很多实用的健康干货之前他还上了另外一档我很喜欢的医学垂类博客叫万物生长在这两档节目当中也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营养工厂以及 NMN 的介绍

以 NMN 这款产品为起点营养工厂现在还有包括鱼油 辅煤 Q10 男女复合维生素等等 30 多款补剂在售一个月的量价格基本都在两位数感兴趣的听友可以点击本期节目的 show notes 里面的专属链接一键跳转营养工厂的微信小程序目前营养工厂的各种营养补剂只在微信小程序可以买到

那么现在注册会员还有新人专享的 10 元优惠券如果你也在经历精力下降睡眠变差容易疲劳等等这些初老症状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从营养工厂开始关照自己的身体好回到这本书倦怠社会事实上韩炳哲的倦怠社会算得上是一本毁誉参半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豆瓣上有两万人标记了读过这本书那这个人数的规模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跟标记了读过福科规训与惩罚的人数是差不多的当然我们不是说豆瓣上读过的人越多就说明这本书很厉害但是足以说明倦怠社会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但是反过来说关于倦怠社会关于韩炳哲的批评也很多即使我们不涉及到任何学术观点的讨论很多批评都提到

比如说韩炳哲就是一个金句哲学家在韩炳哲的书里面不管是哪一本书都有很多的金句很适合在社交媒体上面传播但是问题在于这种在社交媒体上面的自我呈现恰恰是韩炳哲在试图批判的换句话说韩炳哲用一种自己所批判的方式红了那还有很多批评认为说韩炳哲的观点缺少原创性很多段落之间同意反复很啰嗦等等等等

这些批评呢都有道理我们今天也不是一期试图帮韩炳哲辩护的节目所以我先叠个假在我看来啊关于韩炳哲的批评也好赞扬也好这个呢其实就是六经助我和我助六经的区别

一直以来我对于类似上面这种关于倦怠社会的这样的一些维度的批评其实都不是特别在意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其实读任何一本书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回答我自己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了更加充分的理解当下的时代了那就是一个很棒的阅读体验

对于《倦怠社会》这本书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在我们这一期节目里面你可能会听到一些关于《倦怠社会》不一样的解读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总是会把所有的阅读都拉回到我自己一直以来关心的这些代际价值观的变迁以及青年人的生存困境上面来好那么按照惯例我们仍然是用四个问题来重新梳理《倦怠社会》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从否定性社会到肯定性社会从规训社会到公济社会福科为什么是错的当无所事事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体验公济社会为何指向焦虑和平庸在《倦怠社会》这本书开篇一上来韩秉哲就说每个时代都有其占据主流的疾病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 21 世纪一时并非是有细菌或者病毒

而是由神经元主导的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比如说抑郁症比如说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比如说边缘性的人格障碍或者说疲劳综合症等等这些神经性的疾病主导了 21 世纪初的疾病形态它们不是传染性的疾病而是一种梗阻病不是由于免疫学上他者的否定性导致的而是一种过量的肯定性引发的

这个一上来有点一头雾水啊就不是聊社会吗这怎么怎么一上来还聊上病理学了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点我们可以稍微展开来说一说首先呢这种以疾病隐喻社会变迁的方式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也会说某某某的研究是一个社会病理学的诊断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医学的隐喻就整个社会病了

我们想知道社会得了什么病治疗的方法是什么举个例子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重病之王癌症传重病之王就是众多疾病当中的亡者癌症的传记作者是西达多穆克基

这个名字西达多你一听就知道是印度裔他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癌症医师和研究员这本书是介绍了人类如何认识癌症的这样的一个变迁的过程以及各种癌症诊疗方案的迭代癌症的社会文化影响等等这本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印象非常深实际上跟韩秉哲的讨论也是不谋而合

那就是说我们过去认为对于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威胁是来自外部的来自细菌来自病毒所以我们发明了抗生素发明了疫苗让我们的机体能够对抗这种来自外部的威胁但是癌症不一样用《重病之王癌症传》这本书里面的一段话来说

由于癌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地演绎,因此它也化身为某种穷凶极恶的现代幽灵。但其实,癌细胞就是由正常细胞变异而来的,之所以癌症可以成为横行霸道的侵略者和殖民者,部分原因在于它利用了人类物种或者生物体正常进化过程当中的某些特性。

白细胞不仅分裂的方式和正常细胞相同而且也会遵循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而细胞的分裂在正常的组织当中会受到严格的调控但是恶性细胞在肿瘤组织当中却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受控制众所周知克隆这个术语被生物学家用来描述那些具有共同遗传祖先的细胞而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

癌症是一种克隆性疾病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来源于自身的某个祖先细胞它们一旦获得了无限分裂和永久生存的能力就可以永无止境地产生子代细胞

所以疾病的隐喻这本书的作者苏珊·桑塔格她会说癌症已经不再是某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它所造成的社会与政治影响更像是对人类自身的惩罚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科幻作品当中会说人类是地球的癌症你知道一旦反派开始说这句台词那么它大概率就要开始搞灭绝计划了

实际上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包括环境保护包括反核也就是反对核能相关的这些技术设施当然也包括核武器等等这些社会运动的思想源流在很大程度上事实上都受到了人类当时对于癌症认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它不仅仅是说核污染或者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变得很高更重要的是

环境污染和辐射这些风险这些危机是人类亲手制造出来的而且是可能毁灭最终毁灭全人类自己的这样的一个状态跟癌症的隐喻是何其的相似那就是说我们自己亲手制造了毁灭自己的大杀器

当然了环保也好反核也好这些左派的社会运动都有它的问题我们列举这些观点也并不意味着说我们认为他们就是对的而是说用疾病来对社会做隐喻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思维方式包括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复刻

关于福克呢最多人读过的两部作品肯定就是《疯癫与文明》《归训与惩罚》那么《疯癫与文明》这本书也是一样的也是从疾病入手去做一个社会病理学的诊断表面上是在写关于疯癫的规制史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如何管理疯癫的一个历史但实际上是在写人类的理性化的困境

好了那么既然我们已经说到了复刻我们就回到绢带社会回到韩炳哲在这个部分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是说从否定性社会到肯定性社会从规训社会到公济社会复刻为什么是错的那为什么呢

韩炳哲是这么认为的他说福克的归训社会是由医院 疯人院 监狱 营房和工厂构成的而这样的一种描述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取而代之的是另外的一种社会形态由健身房 办公楼 银行 机场 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

21 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归训社会而是公济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训化的主体而是公济主体

他们成为自身的雇主那些归训机构的围墙过去是用来分割正常与异常的疆域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历史的遗迹福克的权力理论无法阐释从归训社会转向公济社会过程当中发生的心理和形态上的变化过去流行的概念监控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于这样的一个转型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否定的意义

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各种各样否定性的禁令在其中占据主导否定性的情态动词不允许控制着一切而应该当中也附着着否定性强制性这个当然很好理解就是所谓你应该做什么反过来一定隐含着说你不应该做什么而与之相对的是公济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否定性

不断升级的去管制化的进程取消了否定性公济社会使用一种积极的情态动词能够禁令戒律和法规失去了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项目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如果说规训社会是由否定主导的它的否定性制造出疯子和罪犯那么与之相反公济社会则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的人

这段话什么意思啊这段话很长啊我就直接都读了下来我们稍微解释一下韩炳哲呢他毕竟是一个哲学家对吧就算有人嘲讽他是金句哲学家但是他的表述依然是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所以需要我们稍微解读一下

在规训社会之下占据社会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是说你不可以做这件事你应该做那件事比如说工人不可以偷懒工人应该要拼命地干活因为有监工在监视而顺着这里继续推演就是所谓的全景场式监狱再比如说

人不可以游离在理性之外疯疯癫癫的人应该要理性不然你就需要被治疗这个也就跟疯癫与文明联系起来了再比如说人呢不应该病痒痒的不应该是亚健康的应该要保持健康而医院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就是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恢复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从这里也可以延伸到关于病人角色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学理论这是规训社会是韩炳哲所谓的否定性的社会那么为什么韩炳哲会认为说福克错了因为在韩炳哲看来今天的公济社会是一个肯定性的社会还是继续举例子在公济社会占据社会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是说你可以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

韩敏哲说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社会形态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什么意思健身房你可以成为一个身材健美的人你可以自律你可以坚持每天举铁你可以办公楼你可以成为一个职场精英你可以多现成工作你可以在工作当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价值你可以

银行你可以靠金融杠杆去撬动更大的资源你可以驾驭风险你可以机场你可以去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撞油去拥有那些最新鲜的体验你可以购物中心你就是你消费的商品你可以通过消费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买买买给你快乐给你认同你依然可以

甚至你可以到基因实验室去编辑自己的基因把你的那些基因里面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基因敲掉这些你都可以所以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这些不是韩炳哲在凑字数而是因为每一个地点都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工技社会所倡导的肯定性的场景

很有趣对吧而且我们刚刚在提到这些例子的时候里面很多话语我们今天听起来可能会觉得非常的耳熟但是很显然这种肯定性当中包含着一种显而易见的风险那就是说我们真的可以吗如果我不可以怎么办呢如果我做不到是不是就意味着说我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当整个社会反复告诉我我可以的时候那是不是也意味着说有一种潜在的承诺是说这个社会也要给我提供一切必须的条件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韩炳哲会说规训社会由否定主导它的否定性制造出疯子和罪犯与之相反公济社会则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韩敏哲继续说当公济主体不再能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要是我不可以怎么办呢韩敏哲说抑郁症就在这一时刻爆发它首先是一种对于工作对于能够的倦怠感只有在一个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当中才会有抑郁症病人发出哀叹其实没有什么是可能的

除了韩炳哲所谓的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过度的积极性还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注意力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

这一段其实很好理解大家如果听过我们前一期节目就是我和大宇在寺庙里面聊天的那一期里面我们聊到打工人的消息通知 PTSD 就是不敢不打开消息通知但是每一次消息通知叮叮一声响起来的时候就会生理性的不适不想去看但是又不得不放下手里的事情立刻去看

每一天的工作都在面对随时随地蹦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消息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精神高度紧张但同时注意力又高度涣散的奇怪状态当中这就是韩炳哲上面一段话所说的过度的积极性还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注意力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和碎片化

这种感觉在有一类人身上其实特别强烈就是我身边那些二级市场研究员跟二级市场研究员在一起吃饭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体验因为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看消息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在今天其实金融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说任何一条新闻都可能跟金融市场的波动跟潜在的投资机会或者是风险

联系起来所以跟他们在一起吃饭真的是很糟糕的体验因为你们之间的对话都是支离破碎每次刚开始一个话题可能他那边突然有一个消息通知打断了然后就蹦出来他要看一眼再回来他看一眼再回来又忍不住跟你去分享刚看到的新闻然后整个对话就完全被打乱了韩炳哲说

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成就包括哲學思想都歸功於我們擁有深刻的專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許深度注意力的環境當中才能產生文化而這種深度注意力卻日益的邊緣化讓位於另外的一種注意力也就是所謂的超注意力超注意力超這裡的超就是超越的超對應的是 hyper 那個詞根

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多个信息来源和多个工作程序之间来回的转换焦点由于这样的超注意力不能容忍一丝的无聊因此他更不可能接受一种深度的无聊而这种深度的无聊恰恰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这本书《倦怠社会你去翻》韩秉哲在很多个段落里面都提到了无聊

我觉得呢无聊这个翻译可能会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歧义如果翻译成无所事事可能会更好就什么都不做我就平静的平和的度过这段时间你看啊无所事事

什么都不做这里面都有否定就我不去做任何事情而这种否定恰恰就是与韩炳哲所谓的公济社会或者说肯定性社会是相悖的韩炳哲说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就失去了倾听的能力因为倾听和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倾听的能力是以沉思的专注力为基础而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抵达这一领域

这段话什么意思这其实就跟做播客是一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人你可能话刚说了一半或者刚说了一个开头他就把这个话抢过来他说哎呀我知道呀你说的这个不就是那个什么什么吗你说的这个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个那个什么呀那这种呢就属于完全没有倾听能力的人

为什么说倾听很重要啊我们并不是在有没有礼貌的层面上探讨这个问题这个当然没有礼貌而且爹味很重这个也没有什么好探讨的我们要探讨的是说比方说为什么哈贝马斯会这么看重沟通呢他为什么要提出所谓的沟通理性呢为什么说我们两个人在对话的过程当中是互为主体的呢互为主体性的呢

也就是说咱们俩在聊天对吧在对话我也有主体性你也有主体性我们在对话的过程当中生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因为我们的思想在碰撞在交流我的话语当中有你的主体性你的话语当中也有我的主体性你会发现说在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沟通模型下面他者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如果没有他者的存在反过来我的主体性也就出问题了那么当我们不再去倾听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办法专注地去理解去思考对方所表达的意思的时候那么我的存在本身就会出现危机而这一点恰恰是韩秉哲在这本书以及其他好几本书里面比如说《爱欲之死》比如说《他者的消失》等等这些作品当中反复探讨的主题

好到这里呢我们基本上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也引出了本期节目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很显然接下来我们又要回到两个我们最熟悉的话题一个是工作一个是亲密关系我刚刚已经其实涉及到了一点点那接下来我们先聊一聊韩炳哲是如何看待工作的

所以本期节目的第二个问题工技社会如何改变了工作伦理为什么在今天反 PUA 成为了打工人的时代命题先插一句啊就是工技社会这个词英文版的翻译就是 achievement society

但其实如果大家听过我们之前精英陷阱那一期节目你就会发现这个概念其实跟幽济主义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甚至可以说韩炳哲和精英陷阱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马克维茨他们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可能是高度相似的大家如果上 B 站去搜的话可以找到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倦怠社会》韩炳哲在首尔和柏林

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是韩炳哲的字述他说我每年冬天都会回到韩国当你进入地铁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倦怠社会甚至可以说倦怠社会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地铁的车厢就像是火车的卧铺人们在这里补觉在韩国你可以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看到补觉的人很显然人们在和一种永恒的疲劳感做斗争

很多人都有这种被掏空的感觉每年也有很多的人过劳死倦怠的症状不仅仅是韩国社会的特点也是全球性的问题韩国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家而根深蒂固的倦怠和疲惫无疑是这一发展过程的代价诶 你看讲到这里其实又可以跟我们之前讲过的压缩现代性那本书联系起来啊

韩秉哲说当《倦怠社会》这本书的韩文版出版的时候我恰好住在首尔所以我有机会观察到媒体对于这本书的反应第一版几乎在开售的当天就受庆了基于自愿的自我剥削这样的一种对于整个社会的幽济主义诊断冲击着韩国人紧绷的情绪好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关键词基于自愿的自我剥削

我们可以围绕这个关键词来回答本期节目刚刚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了那么在韩敏哲看来公纪主体他不受外在权力的控制没有外力强迫他工作或者剥削他他是自己的主人和统治者或者我觉得在这里更准确的应该说他被告知他是自己的主人而这一点正是有别于规训主体的地方

韩敏哲认为现代晚期的公济主体不再臣服于任何的义务他的信条不再是顺从和履行义务而是自愿和自由他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乐趣他并非遵从他人的指令行事而是更多的听命于自己他成了自身的雇主从而摆脱了负面的发号失令的他者而这种脱离他者的自由却并非是一种单纯的释放和解脱

自由的辩证法不幸地将其转化为强制和束缚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例子来为这段话做注脚比如说很著名的乔布斯 2005 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他说工作将占据你生活当中的大部分时间而想要获得真正满足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从事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你的工作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找到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著名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也是出自这一段演讲我们在之前介绍躺不平的迁徙在那本书的节目当中也提到了这段演讲

我有的时候其实会觉得非常的恍惚原来乔布斯的这段演讲已经是将近 20 年前的事情了而年轻人对乔布斯的态度就像是一面镜子也在不断地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变迁在我看来乔布斯可能是最适合我们去解读韩炳哲上面那段话的案例没有之一

显然他不是因为某种外在的强制而加倍努力的工作甚至通宵达旦的工作驱动他工作的不是任何一个拿着鞭子的监工而是他自己对于工作本身的热爱是将工作作为全部的意义和价值感的来源而这个也就是韩秉哲所谓的他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乐趣他并非遵从他人的指令行事而是更多的听命于自己

大家如果对于 10 年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还有印象的话那个时候我遇到的创业者或者说我身边

有志于创业的人几乎是人手一本乔布斯传从最开始模仿乔布斯穿衣服的风格黑色高领毛衣加一条牛仔裤然后再穿一双 new balance 的球鞋到后面模仿乔布斯的这种工作方式工作伦理比如说那几年最流行的黑客马拉松就一帮人 24 小时甚至 48 小时不睡觉来开发一个最小可用的 APP 手机应用

然后面向评委投资人企业高管做 presentation 如果你是当场的优胜者那么你可能当场就能拿到工作的 offer 甚至是天使投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极致热爱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这个在今天我们听上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所以我时常在想

如果我要写一个短篇小说的话我一直有这个想法我其实很想写一个人比如说他在 2015 年 6 月初的时候因为某种神秘原因进入了冬眠的状态然后等他醒过来的时候时间过去了整整 10 年的时间他带着 2015 年那个时候对未来的想象来到了 2025 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最让他觉得难以置信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会是什么呢

稍微岔出去说一句 《倦怠社会》这本书的德文版就是最早的一个版本是 2010 年出版的韩文版是 2012 年出版的 英文版是 2015 年出版的而中文版是 2019 年第一次出版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倦怠社会》的中文版不是在 2019 年而是在 2015 年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出版

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到今天都没有听说过这本书所以无怪乎有人会说韩炳哲在中文世界的走红本身可能是一个相较于韩炳哲的哲学思想而言更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好说回来说回来韩炳哲关于工作的这个讨论

实际上当我们站在今天再去看韩炳哲的时候你会发现说围绕着热爱这样的一整套工作伦理以及年轻人如何看待这套话语的态度已经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我们先说后一点年轻人如何看待关于热爱你的工作这样的一套话语我们在这个部分开头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在今天反 PUA 成为了打工人的时代命题

说到这里先说一句题外话给大家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视角之前我在狂喜播客节线下活动的时候有一场录制是跟《飞天胡说》的两位主播罗飞和罗一天一块聊天他们俩都是老外主页是拍纪录片然后副页是用中文做播客特别有意思

在录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聊到了关于 PUA 的话题我记得当时罗飞说他特别不理解因为 PUA 这个缩写对应的是 pick up artist 直译过来就是类似于搭讪大师之类的很明显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男宁色彩的词而且是一个非常垂直的概念它就是关于搭讪的关于男女两性的那么为什么 pick up artist 对应的缩写 PUA

在中国逐渐演化成为了一个跟性别无关的而是更多的跟权力有关的概念而当这个概念被重新发明出来之后人们发现这个概念是如此的好用几乎可以用来在任何场景下去描述那种试图通过贬低你通过表达失望的方式来迫使你做一些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

很有意思对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他作为外部的视角观察到的所以 PUA 的关键首先是表达失望失望的潜台词是什么失望的潜台词是说你本可以你本可以做得更好你本可以担当重任你本可以有更大的成就但是你没有所以我很失望其次呢 PUA 的关键其次是让你觉得说这件事啊

不是我让你去做,而是你心甘情愿的去做,因为你本可以不辜负别人的期待,你本可以兑现自己的天赋,你本可以做得更好。在工作场景里面,上下级关系是这样,在家庭场景里面,亲子关系也可以是这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罗飞听到类似于说,我的父母总是 PUA 我,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表述的时候,他就一头雾水啊。

这个呢真的很有意思我念本科的时候这个我就想起来啊我念本科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那个 Peter Hassler 就是河北写的书他的江城他的寻路中国我都非常喜欢而我之所以喜欢河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外国人的视角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奇怪的地方

而这些奇怪的地方或许恰恰反映出中国社会变迁过程当中最有意思的那些细节所以刚岔出去说了一下也顺便推荐一下罗飞和罗一天的播客飞天胡说飞天就是敦煌飞天的那个飞天也是罗飞和罗一天的名字各取了一个字胡说就是胡说八道那个胡说然后这个岔出去说回来说回来 PUA 为什么在今天反 PUA 成为了打工人的时代命题

过去十年我们一直在追踪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目我们过去十年一直在问你觉得评价一个工作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给了很多选项比如说发展空间比如说能力提升比如说个人兴趣等等十年时间过去我们发现上面提到的这些选项

比例都在下降而只有两个选项比例是在上升的一个是收入另一个是舒适我有点忘了我是不是在之前的节目里面提到过这个数据但这个数据的结果确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在告诉我们说在今天你就不要再去讲什么这份工作可以提升你的能力也不要再去讲什么这份工作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等等这样之类的话

今天年轻人看重的就是把钱挣了同时你不要天天来卷我那反过来说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对热爱这一套脱敏了他已经会说如果你今天还跟我讲你要热爱你的工作你这很有可能你在 PUA 我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韩炳哲过时了呢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这恰恰说明在今天

即使没有看过韩炳哲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理解了韩炳哲对于公济社会的批判除此之外围绕热爱这样的一套工作伦理和话语也在变化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在今天讲热爱的老板少了讲感恩的老板多了包括一些最近引发争议的企业内部谈话自立行间都是你们应该要感恩

这个就让我想到之前罗永浩的一段话这期节目既然是朱肖木的创业项目营养工厂赞助的我们想到罗永浩的一段话也非常的合理

老罗说那些认为企业对员工有恩要求员工对企业主感恩的观念其实是一种无耻的想法是赤裸裸的 PV 老板和雇员之间是平等的双向选择谁也不欠谁老板对员工再好本质上也是为了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所以谈不上什么恩情老板提拔你重用你培养你

同样也是为了让这些优秀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也不存在什么恩情就算说老板没有辞退那些工作表现很差的员工也是因为有其他的考虑比如说为了平衡绩效或者说是为了运营的成本所以依然谈不上是什么恩情这段话说的很到位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从砸冰箱开始追老罗的年轻人依然觉得他说的话很中听的原因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暴论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美好程度跟感恩的提及率成反比换句话说越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镀金时代越是不需要反复强调感恩之类的话因为每个人都不傻 OK 关于工作伦理的部分我们已经聊的差不多了插出去了好几次我们还是回到主线回到倦怠社会这本书

前面提到两个核心议题一个是工作另一个是亲密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聊聊亲密关系本期节目的第三个问题公济社会如何改变了人际关系为什么说当他者不复存在人们必然走向爱欲之死韩秉哲说公济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的孤立和疏离

这种倦怠感是作家彼得汉德克在《诗论倦怠》当中所说的分裂的倦怠感两个人不可避免的彼此分离陷入高度个人的倦怠感之中不是我们的倦怠感而是我的和你的好啊这段话写得好啊我们先理解一下这段话然后我会沿着这段话做一些展开什么叫不是我们的倦怠感而是我的和你的我们想象一个场景

一对情侣都是打工人今天还可以不是特别忙 10 点钟两个人都到家了疲惫筋疲力尽一句话都不想说照道理来讲我们是情侣对吧我们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依靠我们又有着相同的境况我们应该是最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共同分担这种倦怠感的那个人但是实际上

实际上我们一句话都不想跟对方说不是不愿意说而是没力气说为什么没力气啊首先首先是无止境的自我剥削自我剥削这个事为什么可怕因为你会失去下班的概念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对吧地铁上还在响我这个方案这样子写逻辑上通不通呢下个礼拜这个季度的数值汇报这个 storyline 从哪里开始讲起呢你会发现说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消失了更不要说随时随地的这个 work from home 甚至是 work from anywhere 自我剥削所以到最后你会陷入这种非常强烈的疲惫跟倦怠

首先是这个,其次是什么?其次是他者的消失。他者的消失,我们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去倾听,去理解,去共情的前提是你真的要对一个稳定的他者持续不断地投注时间和心力。而在韩炳哲看来,现代晚期的自我将大部分的利比多能量投射到自身之上。

剩余的利比多被翻配到不断增多的短暂的肤浅的关系当中这种关联是薄弱的因此很容易把利比多从一个对象转移到新的对象这里提到利比多那么很显然他在跟弗洛伊德有很多对话我们先不去管弗洛伊德那个部分我们就先来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韩炳哲是在批评现代人自恋吗

自恋确实是韩炳哲思想里面的一个关键词在我看来也是理解时代的一个关键词但如果我们仅仅认为说韩炳哲是在批评现代人的自恋那么我觉得可能还少了一层意思因为如果我们沿着韩炳哲的思路你会发现说自恋

是最符合公济社会的一种行为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公济社会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相信他可以成为任何他想要成为的人那么他怎么可能不自恋呢而如果一个人不自恋而是把他的利比多他的能量更多的给到外在于自我的他者他又怎么可能实现公济社会所追求的绩效最大化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为什么他者会消失啊为什么我们即使是面对最亲密的人也没有力气告诉他我今天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为何如此的疲惫这恰恰是攻击社会的必然而这种必然又最终指向了孤独和彼此的疏离所以韩炳哲会说这种倦怠感耗尽了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心灵它是一种暴力摧毁了一切共同体和亲密关系甚至摧毁了语言本身

好说到这里我们肯定要引述韩炳哲的另外一本书了那就是《爱欲之死》在《爱欲之死》的开篇一上来韩炳哲就说最近几年呢时常有人会宣告爱情的终结他们说当今的爱情已经死于无休止的选择自由和完美主义的纠结在一个不设限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爱情变得不可能而遭受批评的还有日渐冷却的激情

伊瓦伊勒斯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爱情的过度理性化然而这些关于爱情的社会学理论都没有认识到比起无止境的选择和自由一件更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于他者的选择变多了而且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

这一现象几乎发生在当今时代所有的生活领域伴随着个体的自恋情结的加深他者的消亡其实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不幸的是它的发生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段话很重要这段话说了至少两点第一点是说他者的消亡导致了爱玉之死第二点是他批评了伊娃伊洛斯伊洛斯是我最喜欢的当代社会学家之一而在我看来韩炳哲完全没有读懂伊洛斯我要开始批判韩炳哲了这一点后面再聊我们先聊第一点为什么他者的消失导致了爱玉之死

关于这一点从哪开始聊起呢我先从这个倦怠社会里面一段很糟糕的翻译说起大家可以先听一下下面这段话的原文啊现代晚期的公济主体不屈服于任何人事实上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主体因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屈从它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

从主体转化为项目却没有消除束缚曾经来自他者的约束如今变为自我的约束后者却伪装成自由是不是一头雾水什么叫他把自我积极化解放自我使其成为一个建设项目这个建设项目是从何说起啊还有这个主体的根本属性是屈从这个又是从何说起啊

好在我还学过一点点英文所以当时在看这段话的时候看到建设项目我就在想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应该是 project 而主体性的英文是 subjectivity 都有 ject 那么这里是不是韩炳哲在玩一个文字游戏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去找了《倦怠社会》这本书的英文版因为德文我确实看不懂果然英文理解起来容易多了所以上面那段话如果我们中英夹杂地说就是现代晚期的公济主体这个 subject 它不 subject to 任何人换句话说虽然它是一个主体是一个 subject 但是

但是因为它并不 subject to 任何人所以 sub 的这个部分没有了 sub 这个词根表示从属那么 sub 的这个部分变成了什么变成了 pro 就是原来这个词根表示的是从属而 pro 这个词根我们都知道手机 pro max

pro 这个词根表示的是向前是进取所以从 subject 变成了 project 而 project 又表示项目建设项目嘛这也就是在暗示说对于晚期现代社会的这个公济主体来说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项目你既是这个项目的主管又是项目本身

而这也就是韩炳哲在前面反复在说你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以及当他者消失之后自我作为主体也消失了你不是主体了你变成一个项目了所以你跟这些论述你串起来你就很容易理解当然了要靠翻译这么复杂且精巧的意思表示出来确实是有困难但这个翻译确实是太让人费解

好说回来吐槽翻译呢不是目的吐槽翻译只是一个引子我们真正要说的是他者的消失我们前面说到 subject 这个主体这个单词前面的 sub 表示从属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啊主体主体也好主体性也好明明他讲的是我呀

我我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重点在于我那为什么这样的一个词要用一个表示从属的前缀呢接下来是我的个人的一点理解我先叠个假毕竟我是学社会学的我这个哲学不是我的专业领域如果说的不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实际上在我的理解当中在哲学的语境当中主体的概念特别是在西方哲学当中主体的概念的发展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早期的哲学思考当中其实主体就是古人对于主体的理解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

在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当中的这个认识论传统里面人的认知也就是说主体的这个认知活动事实上是对于外部世界也就是对于客体的一种反应换句话说主体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认识世界的这个过程当中是要根据外部世界的存在而展开认识的所以主体是被放置在客体世界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

来获得知识的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观认识是从属于客观世界的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从中世纪的经验哲学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主体的人是上帝创造的要服从上帝的意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同样是从属的从属于上帝的所以实际上一直到近代哲学主体以及主体性这样的一些概念的含义才开始逐渐接近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主体的这种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地被凸显但是从词源上面来说这个从属的这样的一个前缀就依然保留在了 subject 这个单词当中那么韩秉哲围绕主体和从属之间的关系所做的这样的一系列的思辨是不是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呢并不是因为他者在自我建构的这个过程当中真的很重要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很大程度上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有点惊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在这个社会在这个共同体当中的结构位置

你是谁的儿子你是谁的女儿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一个人的存在那么在你出生之前或者说在你拥有关于自我的意识之前这些关系结构本身就已经存在了而在每一个人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当中这些重要他者又会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一整套的社会规范传递给你

所以在社会学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叫做社会互动论也是社会学的三大流派之一在社会互动论这个流派看来整个社会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当中涌现出来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今天咱们两个朋友见面我张开双臂

左臂朝斜上方 45 度右臂朝斜下方 45 度呈笼罩的这样的一个姿势那么这个时候你大概率就知道我是准备要跟你拥抱那么你也会左臂朝斜上 45 度右臂朝斜下 45 度然后我们拥抱这个就表示老朋友重逢时候的问候

那这个时候你知道我是要跟你拥抱我不是要鼓掌对吧你也知道当你看到我跟你拥抱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回应而当我们完成这个互动的时候意义就产生了我们共享了这个意义我们在这一刻以一种非常具象化的形式感受到了友谊

这样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如果我们进一步说一个人他是如何存在的他所赖以获得意义的这些话语符号社会角色要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外部世界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社会转型总是伴随着身份认同危机什么意思呢再举个例子我最喜欢的国产电影之一刚的秦秦海路主演的讲的是一个国企下岗工人的故事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桥段具体谁说的台词我忘了就说咱们工人不是这个工厂的主人吗这工厂是我爷爷那辈人一块砖一片瓦盖起来的怎么说下岗就下岗了呢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是话语的转型是社会角色的转型以前你是工厂的主人现在你变成了雇员而身处转型过程当中的人会经历的就是托尔干意义上的示范通俗地说就是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迷茫了

所以我们在很多期节目当中都曾经说说个体化的危机说到底是从传统的社会角色和关系网络当中拖欠出来的个人如何将自己重新嵌入到一套自己选择的社会关系和意义系统当中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办法顺利的实现那么就会遇到危机而其中亲密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好我们终于说回了亲密关系我们前面讲了很多这个铺垫啊

韩炳哲在《爱欲之死》这本书当中批评了伊娃伊洛斯认为他的这个理论啊是将爱欲之死归因于过度的理性化而没有看到他者的消失在我看来韩炳哲误读了伊洛斯我在 show notes 里面放了伊洛斯几本书的这个中意版的这个链接啊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到 show notes 去找一找包括说伊洛斯的这个名字怎么写因为光是听我念大家可能对应不起来是哪几个字

最近几年伊洛斯的好几本书都翻译成了中文比如说冷亲密比如说爱为什么痛比如说爱的终结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爱的终结实际上在我看来伊洛斯在爱的终结这本书里面所提出来的观点跟韩炳哲所谓的他者的消失事实上是高度契合的

我在这里首先引用一段《爱的终结》这本书里的原文这是一个小故事在纽约时报上面有一个专栏叫做《现代爱情》伊洛斯在这个专栏上面看到了这个故事就放到了《爱的终结》这本书里面我觉得这个例子特别好特别充分地说明了伊洛斯的观点他这么说的纽约时报有一个非常热门的专栏叫《现代爱情》里面有这样的一期定义了一段心事关系的典型样本

"几个月之前男朋友和我倒了两瓶啤酒打开了我们的电脑是时候该回顾一下我们关系合同的条款了我们想要做出什么修改吗马克和我把每个类目都过了一遍达成了共识做出了两个小小的交换我周二遛狗和他周六遛狗换一下时间还有清理厨房台面归我打扫浴缸归他

最新版本的马克与曼迪的关系合同 Mark and Mandy 他们的这个关系合同是一份单倍行具写满四页纸的文件我们签了名也数上了日期在这次签订之后整整 12 个月里这份合同始终有效然后我们会选择是否修订或者续约

我们已经续约过两次了从性生活到家务从财务到我们对未来的期望这份合同事无巨细地规定了我们两个人关系的一切我爱这份合同写一份合同好像听起来太算计了太不浪漫了但任何关系都是契约性的我们只是把条款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而已它在提醒着我们

爱情不是随随便便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的而是我们共同创造和培养的结果毕竟就是这个方法让我们俩最初走到了一起伊洛斯说我们过去曾经假定说亲密关系是什么呢亲密关系是两个具有充分意识的主体定立契约的过程而契约当中的每个条款他们都完全知晓并且同意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

在今天制定契约的可能性了解条款的可能性还有知晓并且同意履行程序的可能性都变得难以琢磨令人苦恼

要定立契约就必须双方都同意它的条款而这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双方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愿他们都知道这个契约究竟想干什么契约还要求一个达成一致的程序和惩罚违约方的措施而根据契约的定义它还得有应对任何意外事项的条款这些为了达成基于契约的关系所预设的前提在当代人的社会关系当中根本就难觅踪影

在当下,主导性关系和浪漫关系形成的并不是契约逻辑,而是一种普遍化的长期的结构性的不确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现代制度的秩序和可预测性已经开始动荡,与循规蹈矩的常规结构共存于我们生命当中的是普遍且没完没了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所以用一份单背行具写满四页纸的文件去约定我们亲密关系当中两个人各自的权利义务这样子会是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吗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很累但是客观上我们都知道在今天

当我们试图在比如说恋爱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说男朋友女朋友这样的身份角色到底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比如说在一段亲密关系当中哪些事情是需要两个人分担的哪些事情又是需要作为隐私互相保持距离的等等等等等等这样一系列当我们去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试图在这些问题上面跟对方达成一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角色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在分化因为共享的爱情脚本什么是爱情脚本也就是说在爱情里面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样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也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没有这样的一套人与人之间共享的爱情脚本了所以

按照韩炳哲的说法这个当然可以称之为过度的理性化这个也不算错但实际上在我看来恰恰是因为

重要他者的消失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已经放不下一个和你的生活修气与共息息相关的他者了以至于当你试图跟一个人去分享生活去共同生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头开始设计制定一系列的契约规则并且在不断的互动的过程当中去调整和修改这些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伊洛斯我觉得伊洛斯对于爱情的观察其实是更生动的而且是有更加广阔的解读空间的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伊洛斯的作品跟观点也是推荐给到大家 OK 到这里关于工作关于亲密关系的讨论差不多了那么按照套路前面我们讨论了三个问题之后最后应该要讨论怎么办了实际上

对于韩炳哲的批评当中有一条就是认为说韩炳哲做了很多社会病理学的诊断但是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决方案讲道理啊这个批评呢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确实是有点吹毛求疵的意思了但是反过来韩炳哲真的没有给出解决方案吗我不这么看由此也就来到了本期节目的最后一个问题重新找回神圣时间为什么要落脚在时间

神圣时间又意味着什么而当曲昧成为流行语之后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意义韩秉哲说如今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节日的时代什么是节日呢

语言自身已经向我们揭示了它的本质人们在德语中说我们庆祝一个节日庆祝这个词他在这里面做了一个德文的注释他说庆祝和节日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刻联系在一起庆祝这样的一个词取消了一切的目的人们无需为了抵达某处而刻意前往由于节日的存在时间不再是一连串飘忽即逝仓促的时刻

人们在庆祝节日的时候就像是巡视一个空间逗留其中在这个德文当中庆祝和巡视是同一个词同时呢庆祝和消逝是相反的就是飘忽而逝就是在德文里面它是相反的两个词所以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节日的庆典当中一切都不会消散而去在这样的一个意义上庆典时刻是永恒的

一上来又有点一头雾水了不是聊倦怠吗怎么又开始说节日了说庆典了呢为什么在《倦怠社会》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要聊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肯定不是为了凑字数也不是偶然而是因为说时间对于我们理解和超越现代性的困境而言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维度我们之前的节目在聊《背苏社会》那本书的时候其实也提到过

说现代人越来越习惯于过一种 1.5 倍速甚至是两倍速的生活我们希望可以用两倍速看完一部剧甚至是五分钟看明白一部电影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将时间看作是一种生产资料我们希望可以在单位时间里面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这样的一个想法背后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假设首先是我们假设说时间所附着的意义

是以某种生产性的方式所定义的如果说没有产出那么这段时间就没有意义如果这段时间比那段时间的产出更多那么这段时间就比那段时间更有意义其次时间是均质的也就是说这五分钟和那五分钟是一样的是可以通约的所以我们可以用某一种通用的标识去评价去衡量时间的价值但是问题在于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当我们这样去思考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不自觉当中把这种公济社会的逻辑或者说幽济主义的逻辑贯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分分秒秒当中了

所以韩炳哲会说也许我们也应该重新回归神性和节日不再甘愿忍受工作和绩效的奴役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由于工作效率和生产变得绝对化我们失去了一切的节日和神圣时刻工作时间变得极端化它破坏了一切节日和庆典

他说了这样的一段话那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不是意味着说我们不要过 1.5 倍速或者过 2 倍速的生活我们要慢下来就可以了呢韩炳哲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放慢速度并不会使我们重新获得神圣时刻

如今盛行的高效主义者没有意识到说提高或者降低工作的速度并不能够解决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的危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生活形式一种新的叙事由此产生一个新的时代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把我们从飞速运转的停滞状态当中解救出来

你看飞速运转的停滞状态这个不就是说我们一边在拼命奔跑一边其实又停留在原地吗这个不就是内卷吗所以你看整个 2024 年我们在讨论了这么多本书之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类似的感觉

我会觉得说当我们始终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以六经助我这样的方式去读这些书的时候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书与书之间看起来讲的是不一样的东西但其实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那么到底什么是韩炳哲所谓的神圣时间呢神圣时间跟世俗时间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韩炳哲继续说节日和庆典都有宗教的源头当世俗的日常生活结束的时候节日便开始了它通常以一场仪式开始人们进入了节日的神圣时刻那些门槛通道和仪式区分了神圣和日常领域一旦这些被取消那么就只剩下庸长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并全部被用于工作

上面这段话要理解稍微有一点点这个有点点抽象需要一点点宗教学的基础

我们前面反复在谈这个神圣和世俗这是一组非常重要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二分法对于任何一个宗教或者说任何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价值体系来说这样的二分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每个国家的国庆节每个国家都有国庆节那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这就是共同体定义的神圣时间

围绕这样的一个神圣时间我们会有一系列的仪式比如说你要放假比如说可能隔个几年还要阅兵等等这是时间神圣时间对于空间来说也是一样的也需要通过区分神圣和世俗的方式去定义某种超越性比如说比如说大家去日本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神社

你会看到很多鸟居对吧就两根柱子一根横梁这横梁的两端是翘起来的可能还会有一些斗拱啊什么这样的样式搭配在上面为什么神社的入口都有鸟居呢如果大家去到京都的这个福建道合大社你会看到著名的这个千本鸟居就很多很多鸟居连成了一个涌道很多人在这里拍照啊打卡那鸟居从宗教学的意义上来说他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区分

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就是从你迈过鸟居开始你就进入了神社的神圣空间这就是韩秉哲所谓的那些门槛通道和仪式区分了神圣和日常领域一旦它们被取消便只剩下庸长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并且全部用于工作所以在日本街头就可能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你会突然发现

灵星分布的有一些面积非常非常小的神社但即便是面积再小的神社也会有一个鸟居这个鸟居外面可能就是熙熙扬扬的商业街但里面就是一个神圣的空间这个就是原因所以韩炳哲是试图用这段话来告诉我们说神圣和世俗之间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再试图去做这样的区分那么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就会变得拥长和转瞬即逝

那么在今天这样的区分是不是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呢的确是这样韩敏哲说在使用计时钟的时代就在使用钟表的时代

这里所谓纪时钟的时代指的就是工业时代我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丹尼尔贝尔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如果我们从时间的角度去理解工业革命实际上钟表时钟被认为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甚至比蒸汽机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是有了钟表之后每天我说的 8 点钟上班和你说的 8 点钟上班才可以是同一个时间

也就是说每天 8 点钟上班然后可能下午 6 点钟下班才成为了可能因为在此之前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家没有共享的一套关于时间的定义而钟表的发明让人们有可能建立起这样的一种现代化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这样的一种时间观所以像刘易斯·王福德他在《技术与文明》这本书当中就提到说是时钟

而不是蒸汽机才是工业时代的主要机器所以在这里做一个补充说明然后我们说回来韩炳哲这段话他说在使用机时钟的时代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尚且是明确分开的但是在今天车间厂房跟起居室已经融为一体随时随地的工作成为可能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构建了一座移动的劳动营

换句话说在韩炳哲看来过去人类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是实现了生产跟生活的分离这个大家都知道人们在工厂生产在家里生活家庭成为了所谓的私人领域离开工厂离开公共领域之后人们就进入了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应该享受充分的休息而神圣时间恰恰就是从这里诞生的

而在今天我们习惯了 walk from home 习惯了在任何时间掏出手机查看那些不敢不看的消息通知于是乎生产和生活再一次的合二为一于是我们越来越难去区分所谓的神圣事件和世俗事件这个呢就让我想到了我很喜欢的那部日剧《晚酌的流派》

女主人公每姓每天是努力工作准点下班然后每一天从她离开公司的那一刻开始到她坐在餐桌前开始晚酌这中间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那用我的话来说这一个小时就是她的鸟居时间就是她用来去分割神圣与世俗时间这样的一个转换的过程她会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蒸桑拿去健身然后抓住一切的机会去运动快走爬楼梯

让自己的身体对于冰镇啤酒和食物产生最大的渴望然后去买菜去烹饪在他完成这一切之后从冰箱里拿出提前冰镇好的两个啤酒杯

而之所以他只有一个人吃饭还是要冰镇两个啤酒杯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杯啤酒喝完之后这个杯子的温度会升高如果继续用这个杯子再倒第二杯啤酒就会影响啤酒的口感所以要冰两个杯子这样在喝第二杯的时候还可以继续享受到跟第一杯一样的感觉所有的这一切到他喝下第一口冰镇啤酒的时候

神圣时刻降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部剧名字要叫《婉拙的流派》我当然不是因为做这一期节目所以声拉硬拽非要把这个《婉拙的流派》跟《神圣时间》联系在一起恰恰相反在我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我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我就想说这不就是《神圣时间》吗

这不就是我们所渴望的摆脱世俗超越倦怠的那个时刻吗所以尽管很多人吐槽这部剧但是我仍然觉得哪怕只是为了这样的一个镜头哪怕只是为了看到这个镜头那一刹那的顿悟也是值得的但我们反过来说美性啊就这个女主人公每一天的晚酌时刻

他为了在晚着时刻体验到这种神圣时间这种神圣时间它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呀而是因为他每天早上提前准备食材还要冰两个啤酒杯而是因为他为了迎接这个神圣时刻的到来要充分地利用从下班到晚着这一个小时的鸟居时间去完成从世俗到神圣的转换所以我们在这个部分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当曲昧

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语之后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呢在我看来其实韩炳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答案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当我们对于宏大叙事曲昧之后当我们开始重建附近重建具体的生活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晚酌时刻的时候神圣时间就会在这一刻降临

那么在这里要再次感谢全球营养补给工厂架先驱营养工厂对本期节目的支持那么除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主打抗衰的 NMN 之外营养工厂还有鱼油 辅煤 Q10 男女复合维生素 苏糖酸美麦角硫因等等 30 多种补给在售无论是改善睡眠体重管理还是降低尿酸提高免疫力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补给建议

同时呢绝大多数产品一个月的量对应的价格都在两位数可以轻松实现补给自由有需求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本期节目 show notes 里面的专属链接一键跳转营养工厂的微信小程序

目前营养工厂的各种补给只在微信小程序可以买到现在注册会员还有新人专享的 10 元优惠券另外下单的时候备注暗号青刀快马四个字还可以获得双倍积分兑换更多健康实用产品最后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绢带时刻或者是那些让你走出绢带的方法和尝试

或许我们彼此的分享能够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就像电影《好东西》里面铁媒说的那样正是因为我们足够的乐观和自信我们才能直面生活的困境我们将从本期节目上线前三天留言的听友当中抽取两位赠送营养工厂的 PQQ 一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评论区的留言互动也欢迎大家把这期节目转发给你的朋友这将对我们很有帮助

以上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