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isode 149: DeepEater Jam:「罪」的双重含义

Episode 149: DeepEater Jam:「罪」的双重含义

2020/8/21
logo of podcast  迟早更新

迟早更新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S
Sean
著名个人财务专家和广播主持人,创立了“婴儿步骤”财务计划。
吴琳叶
李厚辰
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和评论家,专注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话题的讨论和分析。
祐嘉
Topics
李厚辰:罪恶感可分为本能的同理心驱动和道德律令驱动两种。本能的罪恶感源于直接目睹伤害,难以抵御;道德律令驱动的罪恶感则基于个人价值观和知识推论,具有很强的任意性,甚至可能转化为道德优越感。在食品消费中,罪恶感既可能源于对动物福利和环境问题的担忧,也可能源于对自身健康和身材管理的焦虑。 祐嘉:食物罪恶感源于内在的自我欲望与外在的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从内生角度看,是个人欲望与自我实现的矛盾;从外生角度看,是个人与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矛盾。人类对甜食的偏好源于基因,而社会审美标准又影响了对高热量食物的抗拒。元气森林等品牌的成功在于满足了消费者对甜味的需求,同时又提供了相对健康的替代品。人造肉等植物基产品的市场机会源于消费者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但目前在中国市场,健康诉求仍是主要的营销卖点。 Sean:中国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度较低,环保和动物保护等价值观难以成为主要的营销卖点。国内植物肉品牌更多地从健康和潮流的角度进行营销。 吴琳叶:国内外消费者对植物基产品的接受度差异,并非单纯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与公共议题的关注度有关。环保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度存在差异,这与国际政治、地缘政治等因素有关。

Deep Dive

Chapters
本部分探讨了罪恶感的形成机制,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进行了解读。生理层面,罪恶感源于同理心,目睹伤害过程会产生本能的罪恶感;心理层面,罪恶感源于道德律令,对行为后果的推论产生罪恶感。此外,道德律令式的罪恶感还可能转化为道德优越感。
  • 罪恶感源于同理心和道德律令两种机制
  • 生理层面的罪恶感是本能的,由目睹伤害过程引发
  • 心理层面的罪恶感是基于道德律令,对行为后果的推论产生
  • 道德律令式的罪恶感可能转化为道德优越感

Shownotes Transcript

「罪」,「犯罪」时是错误,「受罪」时是痛苦。错误需基于判断标准方可成立,痛苦则独立主观。而「罪恶感」集二者于一,是因犯错而导致的痛苦。生来俱有的口腹之欲以及它引诱我们所作的种种,是理所应当还是该罚之过?

本期节目是设计咨询事务所 OF Innovation 与《迟早更新》 联合主办的可食用情绪消费主题系列对谈「DeepEater Jam」的第一期,下一期我们将围绕「食物助农与公平贸易」展开讨论。

主播:吴琳叶(小爱) 嘉宾:李厚辰、祐嘉、Sean、枪枪

「迟早更新」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也是风险基金 ONES Ventures 关于热情、趣味和好奇心的音频记录。我们希望通过这档播客,能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

官网:https://podcast.weareones.com) 微博:http://weibo.com/chizaogengxin)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反馈,欢迎发电子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