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历史问答第二季:关于诸葛亮、庙号谥号、南宋都城、春秋五霸等

历史问答第二季:关于诸葛亮、庙号谥号、南宋都城、春秋五霸等

2025/5/12
logo of podcast 陈说历史

陈说历史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我作为节目主持人,在这一期节目中回答了六个历史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何两次拒绝为其立庙的请求。我从史料和汉朝祭祀礼制出发,指出刘禅的拒绝主要基于礼制原因,而非个人恩怨。当时汉朝礼制不允许为臣子单独立庙,最多只能在皇帝庙中陪享。刘禅的决定并非个人行为,而是经过朝臣商议的结果。虽然有人提出在成都立庙,但仍不合礼制,且可能威胁到刘备的地位。最终,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立庙的折中方案才被采纳。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唐朝之前皇帝一般称为某某帝,而之后一般称为某某祖某某宗的原因。我解释说,唐朝之前主要用谥号称呼皇帝,而唐朝之后则主要用庙号。谥号在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而庙号则主要用于太庙祭祀。唐朝之后,庙号制度逐渐完善,且谥号字数增加,因此改用庙号称呼更方便。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南宋都城是杭州还是开封。我指出,南宋官方从未正式宣布迁都,开封始终是法定的京师。但实际上,杭州作为行在所,承担了都城的各种功能,最终成为实际的都城。开封则保留了象征意义。第四个问题是关于春秋五霸的多种说法。我解释说,不同文献记载和评选标准不同,导致春秋五霸的说法众多。最流行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但也有其他说法,例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这些说法各有文献出处,评选标准也不同。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古人取名是否随意。我指出,古人取名也有诸多限制,不能与皇帝或长辈重名,也不能使用一些特定字眼,例如宋徽宗时期就禁止使用一些与皇权相关的字眼。第六个问题是关于除了封燕然山铭石刻外,还有哪些祭功碑留存至今。我介绍了陪臣祭功碑和江兴本祭功碑等,并简述了碑文内容和历史背景。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欢迎收听陈说历史这期节目我们来回答六个历史问题第一个 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后主刘善为什么两次拒绝他人给诸葛亮利妙的请求是不是他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借此发泄不满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理智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

诸葛亮去世后各地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以便祭祀刘善召集诸位朝廷大臣开会商议后认为不合理智于是没有同意因此蜀汉的百姓在相应的时间里在道路边私人祭祀诸葛亮后来又有人提出可以只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刘善没有答应

有人根据这条史料认为刘善两次拒绝为诸葛亮立庙是因为诸葛亮生前独揽朝政大权 位及人臣 权倾朝野刘善身为皇帝却成为了傀儡 他心中十分不满 但是却不敢发泄因此等诸葛亮去世后 他拒绝别人提出的给诸葛亮立庙的请求 借机报复

但是如果我们根据相关史料和汉朝时期的祭祀礼制分析的话刘善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礼制的问题两汉时期的礼制是不允许给臣子单独立庙祭祀的无论功劳再大也不行最多只能是给皇帝本人的庙庭佩享来享受祭祀就是我们常说的佩享太庙

比如与蜀汉同时期的曹魏他继承的也是汉朝的制度在魏明帝青龙元年 233 年朝廷下令以已故的大将军夏侯敦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成玉配响魏武帝曹操而后又陆续选取了 23 人配响因此对于蜀汉各地给诸葛亮请求利妙祭祀的申请蜀汉朝廷才没同意

大家看史料记载他说的是朝议以理智不听说明这件事并非是刘善自己单独决定的而是让众多朝臣商议那么这些朝臣商议的结果就是认为这样做不合乎理智所以没有同意这些大臣不同意恐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各地都请求为诸葛亮立庙不是一个地方那要是同意的话诸葛亮的庙就会遍布蜀汉各地

你想想作为蜀汉开国之君的刘备他才几个庙案那这样做就更加不合乎理智了而且无疑会削弱刘氏皇权升威威胁刘善的地位有人看出了这一点于是随后上书请求只在成都给诸葛亮立庙其他地方都不立了不过刘善还是没有同意

一是因为这种做法还是没有解决单独给身为臣子的诸葛亮立庙不合乎理智这个问题二是因为刘备的庙就在成都如果诸葛亮也在成都单独立庙以诸葛亮的巨大声望势必会危及刘备的庙进而威胁刘山的地位再到后来步兵校尉习龙中书郎向冲等人再次上书请求为诸葛亮立庙

他们看出了刘善的担忧于是呢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将庙立在诸葛亮墓地附近也就是现在陕西省汉中市缅县东南那平时让诸葛亮的亲属祭祀其他凡是想祭祀诸葛亮的人只能到这里其他地方都不允许这次刘善同意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习龙和向冲的上书中提到自汉兴以来连小善小德者都可以图行利妙这个确实如此但是呢他属于私事这个是民间或地方官员私人自发的行为这是不被国家承认的而各地请求为诸葛亮利妙祭祀或者只在成都利妙显然是希望将其纳入到国家承认的正礼祭祀中

但是这个明显不合乎理智所以习龙和向冲后面才提到若尽顺民心则独而无点刘善同意了为诸葛亮立庙可惜太晚了在立庙的当年蜀汉就被曹魏灭了不过刘善这一做法还是被后世之人批评为不合乎理智

因为无论在哪里立庙都还是违背了当时不能给臣子单独立庙的礼制这条礼制的重点不是在哪里而是给谁立给臣子立那就不行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称为某某帝之后的皇帝一般称为某某祖某某宗

这个是因为称呼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用他们的氏号称呼唐朝之后包括唐朝的皇帝一般用他们的庙号一般情况下在皇帝死后新皇帝和朝廷大臣都会根据其生前的生平事迹给他上一个氏号来对他的一生盖棺定论氏号分为三种美氏就是褒奖的氏号平氏不褒也不贬恶氏含有贬义的氏号

当然越到后来都是倾向于给皇帝美式已经体现不出什么褒贬意味了唐朝之前的皇帝例如汉文帝刘衡他的嗜好是孝文汉武帝刘彻的嗜好是孝武汉宣帝刘荀的嗜好是孝宣汉朝绝大多数皇帝的嗜好都带有一个孝字称呼他们的时候孝字可以省略

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氏号是昭烈魏明帝曹锐的氏号是明北魏孝文帝袁弘的氏号是孝文隋文帝杨坚的氏号是文等等都是用氏号称呼的用氏号称呼唐朝之前的皇帝面临着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秦朝的皇帝没有氏号

因为秦始皇当了皇帝之后他认为士号就是子义父陈义军这样不好于是下令把士号废除了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位皇帝就称为始皇帝之后的皇帝以数字为称号称为二世三世四世等等乃至万世依次排下去

第二王国之君或被废的皇帝有可能没有嗜好还有因为一些原因不被后世皇帝承认是皇帝的皇帝也没有嗜好这部分人不多但是也有那该怎么称呼他们呢一是用他们生前的封爵名称呼比如曹魏的第三位皇帝曹芳被司马师废了于是称呼他时就以他当皇帝前以及被废后的封爵齐王来称呼他

东吴的王国之君孙昊他没有侍候于是用他当皇帝前的封爵乌成侯称呼他二是用一些中性词称呼比如吕后曾立过两位皇帝但是都被废了没有侍候一般称之为西汉前少帝西汉后少帝南朝宋就是刘宋有三位皇帝没有侍候于是分别称之为

刘宋少帝刘宋前废帝刘宋后废帝唐朝之后的皇帝一般都是用庙号来称呼他们一般情况下皇帝死后他的神位是要进入太庙享受后世祭祀的那么就要给他取一个庙号庙号就是什么什么祖什么什么宗

一般情况下一个王朝只有追尊的先祖和开国皇帝才能称为某某祖其他皇帝都要称为某某宗所以你看到的皇帝才会以某某宗居多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些特例或者在庙号制度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它还没有那么规范的时候一个王朝可能会出现不是开国皇帝它的庙号也有祖的情况

那么我们看到唐朝之后的这些皇帝李世民是唐太宗李隆基是唐玄宗赵匡胤是宋太祖忽必烈是袁世祖朱元璋是明太祖等等等等都是用妙号来称呼他们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称呼上的变化呢

因为一开始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有妙好的只有那些为本朝建立了巨大功勋的皇帝才能有妙好例如西汉的正统皇帝一共有 11 位最终只有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衡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荀四位有妙好东汉的正统皇帝有 12 位最终只有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张帝刘达三位有妙好

虽然说从三国时期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但直到唐朝之前那也不是每位皇帝都有的而氏号却是绝大部分皇帝都有的因此这才采用氏号来称呼唐朝之前的皇帝从唐朝开始氏号与庙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每个王朝的每位皇帝基本上都有庙号了与氏号一样成为了标配二是氏号越来越长

唐朝之前皇帝的嗜好一般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唐朝皇帝的嗜好少的四个字多的七个字乃至九个字此后越来越长发展到明朝大部分皇帝的嗜好已经达到了 17 个字而清朝更是登峰造极 23 个字

你想想这么多的字显然已经无法用氏号来称呼这些皇帝了于是改为了用妙号称呼因为妙号一般就是俩字除此之外人们一般还用年号来称呼明清的皇帝这种称呼比用妙号称呼更流行例如永乐帝 嘉靖帝 康熙帝 乾隆帝等等自汉武帝创建年号制度以来一些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汉武帝唐高宗那更是有十几个年号

直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了一位皇帝一个年号的制度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清太宗皇太极因为他们各自的特殊情况各有两个年号外其余的明清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称呼他们才变得可能很多人给我留言一直希望我能够详细讲解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与侍号

这个话题要想讲好的话需要多花些时间我在准备中之后会在适当的时机推出这个节目第三个问题南宋的都城到底是不是杭州怎么一直有人说南宋的都城仍然是开封呢是这样南宋官方一直没有明确宣布过迁都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开封始终是南宋法定的京师

当时南宋时期的一些文献提到京师时很多时候指的就是开封而杭州当时称之为临安府它的法定政治地位是行在所简称行在意思就是皇帝临时驻避的地方这一点在《宋史地理志》《前道临安志》《贤淳临安志》还有一些皇帝发布的诏令中都有明确记载

宋史高宗本纪中有一条记载说世遂史定都于杭很多人以为这一条记载说明宋朝正式迁都杭州了单看这一条史料似乎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去看一下这条史料背后发生的事情就知道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三朝北蒙汇编等一些史料的记载当时宋高宗赵构发布了一封诏书这封诏书的内容只是说他之前巡幸南京现在准备重新回到杭州了根本没有提到在杭州正式定都的意思宋史高宗本纪里的记载应该是元朝大臣在修宋史时他们觉得南宋的都城就是杭州啊

南宋从这个时候起就算是正式迁都了所以就这么写了因此南宋名义上的都城仍然是开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南宋官方想以此表示不忘恢复之志未来有一天一定会收复中原还都开封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十分诡异的情况那就是南宋本土无京师合法的京师先后在伪齐、金朝、蒙古等敌国境内更为诡异的是金朝由于受到蒙古的强大军事压力于是在 1214 年迁都开封直到他 1234 年灭亡或者说是灭亡前不久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与金朝共享一个京师不过有一点必须要说一下

南宋官民在实际上在事实上还是始终以杭州为都城的越是到后来越是如此在当时的文献中也出现了不少将杭州称为京师京城的记载甚至连皇帝发布的一些诏书都是如此称呼杭州当时还被称为杭都杭京开封又被称为故都旧京

虽然说当时人们一开始希望仍然以开封作为都城而临安只是现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恢复故土无望且杭州实际上承担了都城的各种功能皇帝居住在这里朝廷百官在这里中央机构在这里还有一些只有都城能有的理智设施也在这里

那时间一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能接受现实已经很难不把杭州视为是真正的都城了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矛盾的现象将开封与杭州都称为京师因此在南宋时期的人们的观念里名义上的都城自然是开封但是实际上却是将杭州视为是都城南宋有着虚实两京师

开封起到象征作用杭州起到实用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如果说南宋的都城是杭州也没啥问题当然如果想要更严谨一些可以说南宋的实际都城是杭州如果直接说南宋的都城是开封的话由于明事不符很容易造成误解第四个问题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个怎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呢

我们最熟知的春秋五霸指的应该是齐桓公宋湘公晋文公秦牧公楚庄王很长时间里有的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讲述春秋五霸时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还有一个说法大家可能也比较熟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吕岳王勾践有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讲述春秋五霸时采用注释的形式列出了这个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诸多观点例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和吕还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岳王勾践这是春秋五八齐桓公宋湘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那么这又是一个版本的春秋五八等等等等少说有十几种观点

之所以说法众多是因为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导致的我们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版本齐桓公宋湘公晋文公秦牧公楚庄王源于东汉初年的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提到春秋五霸时的其中一种说法此后东汉末年的学者赵琪在给孟子做注释英少在《风俗通义》一书中再之后唐朝的严实古在给汉书地理制做注释

司马珍在给史记做主时等等诸多书籍提到春秋五霸时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于是它就逐渐成为了春秋五霸众多版本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因此得以后来入选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另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版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吕约翁勾建出自墨子与荀子这是战国时期人们的看法也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春秋五霸具体人选的最早的说法至于其他的诸多版本也都各有文献出处这些文献各有主张主要是因为各自的评选标准不同导致的

比如宋襄公这应该是最无法为人所理解的春秋霸主了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他是在汉朝时才入选的汉朝时儒学兴盛那么一些儒家学者对于宋襄公的人意行为非常赞赏认为这个符合州礼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将其选入如果根据春秋战国诸子对于霸的定义与理解能够称之为霸主的那最起码要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能够会盟诸侯成为诸侯之长二是在中原建立霸业而且他们需要得到周天子的策命或者在某种形式上得到诸侯的共同认可这样看来的话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和吕就不合适了他们既没有成为诸侯之长也没有称霸中原宋襄公就不用多说了宋国实力弱小根本没实力称霸

秦穆公在中原地区一直被晋国压着他主要在西边惩罢史书说起一国十二开地千里遂罢西戎吴王和吕虽然击败了楚国使得吴国升为大振但是也没有会盟诸侯成为诸侯智长以及在中原地区建立霸业这个目标主要还是在他儿子吴王夫差在位期间实现的

因此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复差岳王勾建这五个人列为春秋五霸我觉得可能还会比较妥当当然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春秋五霸的五是虚数只要是征讨诸国并主盟会的君主都是霸主因此不止这五个你像晋国称霸时间很长所以除了晋文公之外晋国其他一些君主也应该是霸主第五个问题

古人能随便取名字吗当然不可以了别说古代人了就是现代人那也不能随便取名字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有位小伙申请改名为周天子为大帝相关部门审核时没通过因为法律有规定自然人取名字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使用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造成公众混淆的姓名

此前他已经先后改名为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持令那这两个名字作为人名虽然看起来有些怪但是还好所以当初审核通过了但是现在你要叫周天子为大帝那就过分了因此呢没通过古人取名字时首先肯定是不能和皇帝的名字家里长辈的名字取一样的不能重名要避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规定

我曾经看到宋朝的一些史料就禁止人们用一些特殊的字眼作为名字宋徽宗时期朝廷下令禁止人们用龙天君玉帝上圣皇作为名字一看这些字大家就知道了都是与皇帝相关的那显然宋徽宗是想借此维护皇权凸显自身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希望他人僭越

于是当时的一些人纷纷改名毛友龙改名为毛友叶天将改名为叶将于胜求改名为于英求有个大臣叫魏尚达孙徽宗一看觉得不行犯忌讳了那这样吧我给你次个名你别叫尚达了咱们退一步那叫下达也不好听是吧咱们取个中间的状态叫重达重就是老二的意思吗

这下子和司马懿的字是一样的了葛君重改为葛诗重天地君心诗天君都不让用了那就用诗方天任这个人取这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是蕴含着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现在天不让用了怎么办估计方天任他还是不想放弃这句话的寓意咋办

于是改名为大任天将降大任于四人爷我直接叫大任得了除了改名外也得改字周刚自君举改为了元举成振自博裕改为了博起成语也自博裕他改为了博语张独自盛行改为了宴行

宋徽宗推崇道教他看到好多人都用道教始祖李尔的名字觉得这是对李尔的亵渎侮辱于是下令不允许人们用他来取名字还有当时有一个叫陆元佐的官员给宋徽宗上奏说我看到了两个官员一个叫徐大明一个叫陈丕贤我们可能觉得这两个名字好像没犯啥忌讳对吧但是人家陆元佐有说法呀

大明者文王之德披贤者文王之魔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啊大明者文王之德啊是因为诗经里呢有一首诗叫大明内容是用来歌颂周文王的披贤者文王之魔

出自上书里的一句话披险哉文王模这是在说英明伟大的周文王谋略显赫陆元佐就说这两位官员取这个名字那是在取王者之时以御其名这怎么能行呢他接着又说他曾经看到过饶州乐平县有人取名叫孙权福良县有人取名叫刘相刘邦相羽

这是在取霸者之计以喻其名这又怎么能行呢孙徽宗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让他们改名去了并且规定以后其他人也不允许再取这些名字了陆元佐他还提到此前在政和二年的科举考试中孙徽宗赐贡师帝就发现有一些叫吴定毕魏元勋等十几个人他们的名字一死僭越

宋徽宗将他们降低排名或者直接革除功名了所以说在古代取名字也是个技术活也不是什么名字都能叫的一旦取错了犯了某位皇帝的忌讳那问题更严重可能前途就没了第六个问题除了封燕燃山明石刻外还有哪些祭公碑留存于世

东汉时期呢窦县率军大破北匈奴他命班固撰文纪念此次胜利之后令人将文章刻在了燕人山上燕人山呢就是位于现在蒙古国德勒戈尔航海山南路山地乐石祭公这是有史记载的我国边塞祭公碑的源头应该也是最知名的祭公碑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被发现了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很多的祭公碑而留存于世的数量并不多我曾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看到了两个一个是陪层祭公碑

东汉时期的敦煌太守陪臣于汉顺帝永和二年 137 年率领三千军队在浦内海就是现在新疆哈密的巴里昆湖与北匈奴的忽远王他的军队交战结果大获全胜并诛杀了忽远王人们为了纪念此次战争的胜利特地乐时祭功

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完全识读字迹清晰的西域汉碑距离封燕燃山明时刻诞生的时间相距不远只有 40 多年这块鸡公碑上一共刻有 60 个字维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陪臣将骏兵三千人诸忽燕王等

斩首不中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捐四郡之海边境一安震威到此立海辞以表万事这块鸡公碑原本位于现在的新疆哈密市巴里昆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淹没无闻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宁远大将军岳中奇讨伐准戈尔布时才在这个地方重新发现

这块技工碑的发现还填补了一项历史空白因为现存史料中没有记载过陪臣这个人以及这场战争另一块是唐朝时期的江行本技工碑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六三九年

高昌国王屈文泰受西突厥胁迫不再向唐朝朝贡并阻断唐朝与其他西域诸国的交往于是唐太宗任命侯君吉为江河道行军大总管薛万钧江兴本等为副总管率军讨伐高昌

江兴本率领部分军队先行来到现在新疆哈密市巴里昆哈萨克自治县南部天山顶的松树塘附近囤积粮草置办战马利用这里的松林大量制造战车、抛石机等工程器械为大军之后攻打高昌做准备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江兴本下令乐时济功

这个鸡公碑的碑文就很长了有 700 多字开头还提到了东汉时期的窦宪率军大破北匈奴后焉然乐实的事情说西匈奴不灭窦将军乐焉山之功之后唐朝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灭掉了高昌并在此地设置了西周为此后进一步经营西域打下了基础除了这两块之外全国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边塞鸡公碑

例如辽宁省博物馆呢收藏有一块贯秋简祭功碑贯秋简这个人很多人应该熟曹魏齐王曹芳时期呢高沟离屡次进犯辽东幽州刺史贯秋简率军征讨高沟离大获全胜于是乐时祭功好的那这六个历史问题我就全部回答完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